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有价值的问题,一定请进:关于德国入侵法国时法国人民的反抗

  有一个问题请教:二战德国入侵法国后时,法国人民是否有激烈的自发的反抗?而纳粹是否对法国人有大规模的迫害(犹太人当然是被迫害了,非犹太人呢)? 我问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入侵中国时中国人民有如此激烈的反抗(包括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按鲁迅先生的话说中国人是有很强的奴性的,而且中国也有许多被异族统治的先例---清,元,金,以及1900年后的各国瓜分,但是这些时候,似乎中国人都没有如此的奋起反抗(最足以说明的是清王朝)。
   而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当西班牙国王通过王室联姻继承了荷兰的王位,荷兰人没有反抗,而当他向荷兰人要钱时,荷兰人反抗了。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如果异族的统治带来的不是压迫,而是清平盛世,那么即使在政治上的权利被剥夺,那么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可以忍受的?(就像古代的战争,当古罗马侵占许多国家时,带去的是开明的思想,先进的技术);还是我们普通人的思想进步了?还是我们的反抗被文学夸大了?所以,我急需关于法国的人民反抗的史实以为佐证。
   。

全部回答

2006-11-20

0 0
    法国人的抵抗(除了军事上惨败以外)其实很微弱。原因有很多,包括战前就有一批右翼分子对于法国左派政府的政策十分不满,所以对于法国的战败抱有幸灾乐祸的态度,另外,法国自己也有类似于法西斯的政党,因而对于希特勒的胜利持欢迎态度,而大多数法国人习惯了和平生活,不愿起来反抗(也没有条件),何况纳粹对于一般法国人的态度比较宽容(而法国人自己持反犹倾向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对于贝当的上台和维希政权的建立还是比较支持的。
    当时在法国境内的抵抗力量派系林立,内斗不休,成效甚微,而最有效的力量就是法共的(不过也有限)。只是到了战争后期,法国经济状况变糟,德国战败的前景越来越明朗以后,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抵抗组织。
   对于大部分法国人采取与侵略者合作的态度,法国在二战后一向不愿面对这个事实,甚至有意营造了地下抵抗运动的神话。  这一点直到70年代初法国拍了一部《悲哀与怜悯》的记录片,通过对于当年一些被占领地区人员的采访,才逐渐揭露出来,而且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法国人的疮疤。

2006-11-25

122 0
    无论什么民族,无论怎样的国家,当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真正自发的起来奋而抗争的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而大多数的人只是在观望!鲁迅说的大概就是这大多数了。中国人的反抗尤其显得寥寥。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与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思维惰性有关系。中国人大多有这样的想法:1。习惯于听从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指引,若没有大多都不能自己寻求救国出路;2。  大多抱着这样的想法,反正不光我一个,我逞什么能;3。
  只要有口饭吃,怎么着都行——大敌当前,个人的生存意识占了上风,所以很少真正的自发的反抗者! 抗击外来侵略主要的还是依赖于军队,军强则胜算大,否则凭零星几个反抗义民怎能抵挡得住侵略大军?。

2006-11-20

105 0
精辟点外国人和中国人思想不一样的~ 中国的奴性在某些层面上是不能套用的~ 很奇怪你为什么会对这感兴趣~ 不过你也是和我一样的人啊~~哈哈~

2006-11-20

118 0
    德国“黄色方案”进攻计划----西线战争和法国崩溃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耽耽,并开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10月9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史里芬计划”的翻版,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
    。。。 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斯泰因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主力将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北两方向进攻巴黎。
  在法国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正面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当面之敌,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至该防线侧后时,再发起进攻,与主力前后夹击,聚歼当面法军。   1940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德军统帅部认为进攻西欧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于5月初开始进攻。
  此时,德军从北海至瑞士一线共集结了136个师,其中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飞机4500余架。 龙德施泰德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负主攻,下辖第4、12和16集团军,共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由第3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实施突击,分割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
     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第6和第18集团军,共28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由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荷兰、比利时国境至亚琛一线,作为右翼,突破荷兰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然后再向法国推进。
   莱布上将指挥的C集团军群,下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1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位于马奇诺防线正面,担负佯攻,牵制当面法军。   德军在莱茵河地区还部署4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作为预备队,其中20个师作为各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听从于各集团军群的调遣,另外27个师则作为总预备队,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
   同盟国一方,法国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进攻苏联,进攻法国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后;英国认为自己海军力量比较强大,因此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地面作战则主要由盟国承担;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避免卷入战争。
     由法国总参谋长兼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支持制定的,代号“D”计划,该计划有两个方案,如果德军进攻比利时,法军2个集团军和英军1个集团军应迅速进入比利时,在比军配合下,坚守代尔河一线;如果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则以1个集团军依托工事进行防御,再以1个集团军为二梯队,随时增援。
     德军的进攻从右翼开始,先对荷、比和法国北部的机场猛烈轰炸,夺取制空权。同时,空降部队在荷、比后方空降,夺取机场、桥、梁、渡口和一些战略据点。 5月14日,德军攻占鹿特丹。
  15日,荷兰投降。17日,德军占领布鲁塞尔。28日,比利时投降。法军统帅部以为德军主攻方向果然不出所料,和上次一样,还在北面。  于是把主力开进比利时,造成后方空虚,正中“曼斯坦因计划”的圈套,为德军中路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时,担任主攻的德军装甲机械部队快速穿过100多公里长的阿登山区。卢森堡国小力弱,无军事力量可言,当天不战而亡。德军前锋于12日晚抵达马斯河,比计划提前48小时。13日下午,在空军掩护下强渡过河。
    法军统帅部此时才觉察上当,但手中却无预备部队可调。15日,大批德军坦克部队突入北法平原,乘虚而入,直逼英吉利海峡。英、法、比联军约40万被围困在敦刻尔克海岸地区。 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对中路装甲部队竟能如此迅速挺进,由意外转为不安,唯恐孤军深入,遭到侧翼拦击,因此指挥迟疑不决,几次下令暂停前进,遂使联军绝处逢生。
    英国政府抓住这一良机,从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中午,不顾德军轰炸和追击,在9天之内全力以赴组织渡海营救,终于将包括约22万英军在内的336000多联军撤到英国(其中5万由法国海军撤运)。
  尽管装备辎重几乎丧失殆尽,担任后卫的4万法军也当了俘虏,但是这些撤到英国的部队却成为日后反攻的基干。  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6月5日,德军按照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移师南下,全面突破法军防线,兵临巴黎城下。
  6月10日,墨索里尼认为德军胜局已定,就趁火打劫,从阿尔卑斯地区向法国进攻,在背后捅了一刀。6月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次日,德军不费一弹占领法国首都。  15日,马奇诺防线被突破。
  17日,刚成立的贝当政府向德军请求停战。另一批总数约15万多的英军(内含2万波兰军队)又一次开始大规模撤退。18日下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瑟堡。至此,作为整体,英军全部撤出法国。在法国宣布停止抵抗后,德军并未停火,只是在马奇诺防线内外的50多万法军被合围后,才同意与法谈判。
    6月22日,法德停战条约签订。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受降仪式在康边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里举行,这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签署投降书的所在处,如今景物犹存,但胜败双方却换了位置。
  投降协定规定:法国北部和西部约占全部领土3/5的主要工业区、巴黎以及海峡和大西洋沿岸均为德国占领区;法国负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在西南部的非占领区则由贝当政府统治,政府所在地设在维希。  整个法国实际上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
  在此之前,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出亡伦敦,在英国支持下,组织了“自由法国”运动,开展抗德斗争。1943年5月,成立了包括法共在内的“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并组建成“内地军”进行抗战。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