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的图案是如何来的呢?原来是靠玻离镜子反射而成的。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各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万花筒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而镜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成像的,这种成像原理我国远古时代的古人就已掌握。 古书《庄子》里就有“鑑止于水”的说法,即用静止的水当镜子。
据说真正的万花筒玩具是英国物理学家大卫·布尔斯答于1816年发明的,而我国民间也很早就有了这种玩具,而且有创新,生产出了许多新型的万花筒。
万花筒的结构与奥秘
万花筒美妙的奥秘就蕴藏在它设计精妙的镜体结构和流动图案当中。
“美丽”,当然就是指万花筒里瞬息万变的景色,也是万花筒的“芯”(观赏的标的物),这也是万花筒制作艺术家最下工夫的地方。而且,在创作过程当中,“芯”的选择阶段是最能体会制作万花筒的乐趣的时候。
“芯”的素材非常广泛,例如彩色玻璃、宝石、鸟的羽毛、干花等等,凡是能够想到的任何物品,都可以用来作为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形状”,主要是指万花筒的镜体结构,有二镜、三镜、四镜、锥形、旋转等多种结构,让我们看到的景象,不光有圆的甜美、多边形的嬗变,更有烟花般的魅力四射。
中国的万花筒
大约100多年前,英国人发明的万花筒进入中国。由于当时制作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万花筒只能作为清王朝达官贵人的私室珍藏。 随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万花筒的造价也渐渐变得低廉,旧时王谢堂前燕,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时光倒退回几十年前,在北京胡同里的小摊上,万花筒已经是常见易得的玩具。
早先的万花筒,里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纸,透明度很差,后来有人尝试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花筒里面的“花”,变成了彩色塑料片、光滑的玻璃珠,反射用的三块玻璃也换成了三块镜子。岁月变迁,制作万花筒的材料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孩子们对万花筒中的神奇世界所倾注的热情。
人们喜欢看万花筒,更喜欢动手制作万花筒。在北京东岳庙民俗运动会上,就曾出现过长约90厘米,直径10厘米,由业余爱好者利用废纸筒制作的万花筒。 目前,北京民俗博物馆还收藏着由北京玩具协会常务理事、万花筒爱好者李鸿宽先生制作的,长132厘米,直径25厘米的大型万花筒。
制作:
1。三条长条形的玻璃镜片 宽2-3厘米长15-20厘米,如果没有镜片,用同样大小玻璃片也行,但一面要用墨汁涂黑,晾干,备用。
2。把3条镜片镜面朝里,绑成一个三棱柱形状。
3。用硬纸卷一个圆桶,恰好可以放进绑好的三棱镜片。用胶条沾好。
4。用玻璃刀割3个圆玻璃片,大小和纸桶直径一样。
5。用两个玻璃片,中其中一块粘一圈厚纸板,纸板宽1毫米,厚2-3 毫
米,中间放上多种颜色的玻璃纸片(透明的塑料片也可以)玻璃纸片
要用剪刀剪碎,形状不拘,然后把另一片圆玻璃覆盖沾上,再固定在
纸桶的异端。
另一片玻璃片上贴一厚纸,中间剪一圆孔,直径4-5毫
米,然后固定纸桶的另一头。
这样一个万花筒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