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傣族的“泼水节”如何进行的?来历?

全部回答

2006-10-25

0 0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  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
  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
  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
    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
  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
    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
  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  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
  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  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
    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
    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
  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
  “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
  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
    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难忘泼水节 周恩来:1961年4月13日——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景洪,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泼水节 。
    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 。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到来,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
   四月的西双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  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从此以后,西双版纳景洪在全国乃至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周总理在景洪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   北京民族园举办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
    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
  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  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
  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  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
  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
    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
  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歌声动人。  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呵、玉腊呵”的歌声结尾。
  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 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船比赛。木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采声响彻云霄。
    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来到主席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 至十五日)。
  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 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 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 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 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
  姑娘们满怀仇 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 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 己致命的弱点。  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 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 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
  果然,魔王的头 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 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 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
    乡亲们开始了安 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 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 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 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 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 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 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 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 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 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 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
    此时,千万只金 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 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 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 去。
  “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 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 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 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一段水 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 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 。
  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 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2006-10-25

73 0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语·且H"京比迈",亦称"浴佛节"。傣 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拟6月为首。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厨傣历6月申旬相当于公历4月,所以泼水节即 在公历4月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3~5天。
     民间关于泼水节的来源,出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 前,傣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妖法无边的魔王,它呼气就能变成 大风,风到之处就能燃起邪火,张口便能吐水;淹没大地;横行霸道,无恶不做,而且刀箭不入,水火不服,大家十分忧愁。
  有一次, 妖王抢了7个美丽的姑娘作妻子。他们十分痛恨魔王,合计杀死 魔王,为乡亲报仇。  最小的也是最美丽的姑娘叫依丹罕,在傣历 6月的一天夜里,佯装与妖王十分亲热,用酒把妖王灌醉,奉承 道:"大王,你本领高强,什么都伤不了你严妖王听了,高兴得忘 乎所以,对依丹罕说:"其实只要用我的头发勒我的脖予,我就完蛋了!博魔王入睡后,依丹罕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将妖王脑袋 勒落在地。
    但是妖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大火成灾。为了使人民 免除灾难,这七位妻子只好将妖王的头抱在怀里,每人轮流一天。天上的一天就是人间的一年,每逢轮流更换这天,人们便用 清水替姑娘冲洗被妖王头颅沾染的污秽,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今 天的泼水节。
     现实生活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节日。  节日的第 一天为送帽,傣语叫"桑刊日"。清晨,虞诚的佛教徒沫浴更衣,首 先进行"堆沙"浴佛活动,表示祈求丰收,然后到江边,到处是提着小桶手拿花枝的人流。
  开始人们用花枝沾水,洒进异性的脖 颈,然后用手在对方肩上拍三下,祝福他(她,新罕幸福,身体健 康,对方也斯文洒水还礼。  第二天是泼水日,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男女老少齐出动,泼水又分文泼与武泼。
  文泼是对长者, 泼时舀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衣领,让水沿脊梁淌 下,被泼者高兴地接受祝福。武泼则无固定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互相追逐、泼洒,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祝福越多,因而 也越高兴。
    第三天进行放"高升》和"丢包"活动。所谓"丢包",就是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表示。丢包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各站一 排,把菱形布包抛向自己的意申人,这时女方可以伺机抢走自己 意申人身上的佩刀或头巾等物;然后跑回家去做好酒菜,等小伙子来索取,订下终身。
  入夜,人们茬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缚上竹 筒,筒内塞满火药,一经点燃,便发出鸽哨似的尖啸声飞向蓝天, 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把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  这便是放"高升"的活动。
  人们一边放着"高升",一边圃着熊熊的簧火,兴高采烈地跳着象征吉祥的孔雀舞,直至午夜方止。节日期间,各地还 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赶摆等活动。届时澜沧江两岸各族人民和国内外宾客前往傣族村与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共度佳节。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后传入到缅甸,再传到泰国、老挝 和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  这一习俗在布朗、德昂等族中也广为 流行。 。

2006-10-25

75 0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  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
  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桑勘比迈",是傣语,意为傣历新年。 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 祝福,因此其他民族 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 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 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
  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 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 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诉拉, 拆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 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  他变 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
  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傣历新年佳节,多数在傣历的六月下旬,少数年份在七月初,传统的过节时间, 一般是3天(有时为4天)。第一天称为“麦”相当于阴历的除夕,各户要打 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
  第二天称为“脑”,是个多余的日子,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称为空日,传说这天就是捧玛点达拉乍头颅腐烂之日。   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 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年的来临。  傣历新年(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  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 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傣家人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泼水节的高潮。
  要进行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丢包、跳“依拉贺”舞、拜年等活动。解放后,除传统的活动我,还加有文艺、体育、电影、物资交流等活动,十分热闹。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唱词。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 时演唱,十分有趣。  如:   “拜年”词:“攀枝花,红艳艳,桑开傣(新年贺新),已来到。
  帕萨傣(傣族),尽开颜,糯米酒,密样甜,共举杯,贺新年,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泼水词:“澜沧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洁泉,如甘露。银水花,在飞舞,一个个,湿漉漉。
    透进心,是祝福,笑脸盘,是花朵。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赛龙船词:“铜芒响,齐举桨,团结紧,有力量。象蛟龙,譬波浪,昂起首,使劲划,帕萨傣,赛龙船,依传统,争上游。
  
  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放高升词:“做高升,放高升。学科学,练本领。  火一点,黑烟喷,似利箭,冲入去。祝来年,好光景,愿五谷,又丰登。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

2006-10-25

77 0
    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
  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  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
  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
    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
  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
    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
  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歌声动人。  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呵、玉腊呵”的歌声结尾。
  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船比赛。木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采声响彻云霄。
    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来到主席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泼水节期间,还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 上述资料来自: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文学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