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方式可以成为青少年的足球教练?看
上篇??青少年培养之现状:
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提出“足球从娃娃抓起”。多少年来,中国足协也一直在高喊重视青少年培养,从娃娃抓起,什么远景规划、近期目标……雷声阵阵、雨点稀稀,务虚多多、落实少少。 过分重视、强调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建设,而忽略了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政策保障。没有政策倾斜,没有资金扶持,没人去抓中小学,更没人去发掘好苗子。 因此,传统的全国性“贝贝杯”消声匿迹了,年度的各省市中小学锦标赛不见了。 造成中国足球的基础不实, 根基不牢。街头足球、校园足球的金字塔人材培植选拔机制荡然无存。急功近利的现行体制培养出来的球员,缺乏技术、意识和特点。这些年来,中国足球就是靠身高体...全部
上篇??青少年培养之现状:
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提出“足球从娃娃抓起”。多少年来,中国足协也一直在高喊重视青少年培养,从娃娃抓起,什么远景规划、近期目标……雷声阵阵、雨点稀稀,务虚多多、落实少少。
过分重视、强调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建设,而忽略了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政策保障。没有政策倾斜,没有资金扶持,没人去抓中小学,更没人去发掘好苗子。 因此,传统的全国性“贝贝杯”消声匿迹了,年度的各省市中小学锦标赛不见了。
造成中国足球的基础不实, 根基不牢。街头足球、校园足球的金字塔人材培植选拔机制荡然无存。急功近利的现行体制培养出来的球员,缺乏技术、意识和特点。这些年来,中国足球就是靠身高体壮和头球上的优势在亚洲打比赛。
由于意识差,缺乏灵气,没有尖子球员,而突显技术粗糙、缺少配合、进攻单一,不会阅读比赛的诟病。国奥、国青、国少的比赛,总体上都印证了这一点。
1、街头足球,荡然无存。
“街头足球”,如今已成为欧美非国家的专有名词。而在中国却没有了栖身之。听老人讲, 50??70年代末期,在享有“足球之乡”美誉的河东区,到处都有人在踢足球。在并不宽阔的泥土马路上,孩子们摆上四块砖头,再堆上衣物,权当两个球门,然后就是一场热火朝天的足球比赛。
从七、八岁到十几岁,甚至二、三十岁的大小伙子也都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充满了轻松、惬意和快乐。那时候,几乎每个胡同里弄,都有一支小足球队,经常进行比赛。这些贫穷人家的孩子,积攒起可怜的早点钱和零花钱,用来购买球衣、球鞋和足球。
一些球技突出的孩子都是各中小学校队的队员,这在大人孩子眼中,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街头足球”是足球启蒙阶段的肥沃土壤,也可以说是造材机器。几十年来,河东区为天津、各省市、部队、乃至国家队,输送了数不胜数的足球精英。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泥土地变成柏油路,车水马龙的喧嚣覆盖了淳朴的欢声笑语。古老而苍茫的大地上,从此不在有“街头足球”。这是社会进步的悲哀?亦或是中国足球日趋沦丧的结果?
2、校园足球,日趋没落。
现行体制使中小学校的“校园足球”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学校足球从五、六十年代的蓬勃发展到现在, 经历了从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据有关方面统计:六十年代,全市参加足球运动的人口达到11。5万,当时, 仅河东区中学参加区级比赛报名队数就达到全区学校总数的85%,该区六十年代参加区小学联赛的有57所,到了七十代降至48所,八十年代是24所,九十年代减少到18所,而到了新世纪的2003年,已经不能举办比赛。
记得我的中小学年代,不但学校有校队,而且还有自发组成的班队。上学前、放学后以及课间、体育课,大家都以踢球为乐。然而,如今启蒙阶段的“校园足球”已是今非昔比,几近于无。踢球的孩子少了,校足球队没有了,比赛组织不起来。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政策不对头。但不容否认各种复杂因素也制约着“校园足球”的发展。比如来自家长、老师、学业、等方方面面的挤压,让很多喜爱足球的学生,不但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不敢去踢球。
与其说是中国足协政策的失误,不如说是我们国家应试教育的悲哀。
3、贵族足球,当道足坛。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痴迷足球的孩子越来越少。而篮球、羽毛球,卡通动画和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他们的课余爱好。
注重孩子学业,走仕途之路, 则被家长们达成共识,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主流。由于学习好的学生都不踢球,而喜欢踢球但家境贫寒的学生踢不起球。更多的是一些富家子弟在踢球,但他们从小骄生贯养,无论身体素质,还是意志品质,乃至体育天赋,说句狠话??都是劣质品种。
不但球踢不出来,学业也被荒废。其结果是,俱乐部的二、三线队的人材来源,只能是一些民办的足球学校。由于这些足校的目的就是追求高额回报,所以无论资质如何,只要每年能交上万元的费用,就照收不误。据圈内人讲,“早先选队员,是几百人选一个,而现在只要有人来就要;一名教练带20多个孩子,从八岁到十几岁全有, 而且高矮胖瘦参差不齐;家长愿意送,我们乐得收,孩子追时髦,我们求生存。
至于踢得出来、踢不出来,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指望这样一群少爷羔子,纨裤子弟日后成才,撑起中国足球的局面,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喧闹的民办足校纷纷倒闭,剩下为数不多的就靠高额收费、盘剥敲榨家长来支撑门面。
这样一来足球成了富人运动??贵族足球。而极具价值的“平民足球”却被无情的拒之门外。
4、私改年龄,以大打小。为什么中国足球,在青少年阶段,每每能够称雄亚洲走向世界,但同一批队员一到国奥、国家队,就“超白金”变成“废铜烂铁”呢?原因就是虚报年龄,以大打小。
不善于创新,却热衷于做假,是我们国人最大的特点。但是面对“足球从娃娃抓起”这一课题,我们的青少年工作者们,却极具创造性的施展起改大为小的伎俩,成为“一怪”,而且积重难返。没有成绩的青少年教练,拿不上奖金,不好向上面和家长交代,于是就急功近利,纵容、默许甚至“帮办”队员改年龄,少则一、两岁,多者三、四岁,以大打小,争抢好成绩。
如此这般,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足球的“诚信”,而且毁掉了中国足球的自信,伤害了众多颇具潜质、却又仿效无门的孩子和家长的心。可以说改年龄在全国是非常普遍的“正常”现象。据报导,北京市前不久举办的市运会八九、九0年龄段的足球比赛,进入前四名的三个队严重超龄,许多队员都是八六年生人。
有记者向北京市足协质询,回答是:“凡事要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如果有详细的说明和申诉书,我们肯定会进行处理。现在各队把奖都领走了,说明没有什么事情。”这就是阎世铎再三高喊的坚决严惩的“成果”。
5、文化底蕴不足,教练素质不高。
中国足球运动员,从小到大都缺少文化,思考、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中已步入教练岗位的,大多不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教研能力。长期以来,足协在教练员的培养和使用上,一直都是“近亲繁殖”,致使教练员队伍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退役球员就是教练的来源。这些教练员从一个模子刻出来,教出来的队员也是相同的样板。按说,时代发展了,足球技术更先进了,青少年的训练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看看我们的国奥、国青、国少队,谁能即兴盘带突破?谁具有上佳的组织才能?谁具有较强的比赛阅读能力?教练们只要成绩,不要即兴发挥;只许传球,不许盘带;一味强调整体,扼杀球员特点。
为共性而丧失个性。有谁带队是以发掘、培养球员的创造力和才能为目的?!又有谁带队能够无畏地摆脱了功利束缚?昔日的“超白金”蜕变成如今的“废铜烂铁”,声名远播如沈祥福之辈尚且如此,而那些作为无名小卒的基层教练员们又能有何作为?!
6、政策不落实,激励措施不到位。
把出线作为政绩的“政治足协”,在高度重视各级国字号球队的同时,侧重于抓俱乐部和职业联赛,而基层的青少年体制却根本顾及不到。比如没有青少年比赛的竞赛体制,中小学比赛的赛制不健全;特别是对青少年教练的奖惩机制不到位,上面没有政策,下面自有对策。
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堤内损失,堤外补??找球员家长“算账”;这是基层教练员普遍的心态。另外,职业联赛球员、教练的高收入也让很多基层教练员心理不平衡,一些基层教练说,“现在都抓职业队去了,学校(体育)老师、青少年教练怎么办?谁管我们?!我们每月能拿个千八百的就不错了、也知足了”。
据我所知,天津的一些足校的教练员,几乎都是各个年代的退役球员,因为下岗或者单位不景气,才三五结伙的操起旧业。他们表面上很风光,其实收入很低。有圈内朋友告诉我,光靠工资过日子,那就喝西北风吧;能碰上几个家境殷实、甚至大款什么的生活就有保障了;如果其孩子再有点资质、潜力,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基层教练员的窘迫,由此可见一斑。
下篇??青少年培养之我见 :
优秀人材的大批涌现,不是靠高水平教练就能做到,而要有良好的体制和有力的资金支援以及层出不穷的好苗子这个强大的体系做保障。
所以,中国足协必须转变观念,制定出看得见、摸得着的长远规划,实行两手抓,侧重于青少年培养:首先把社区足球、校园足球以及青少年业余培训的工作,抓紧抓牢,抓出实效、最大限度地扩大足球人口,这是重中之重,含糊不得;其次才是国家队,国奥队及职业联赛。
中国足协要放下架子走出去,认真倾听教育部门的意见,从战略上通盘考虑中国足球的未来。球星,只有严格遵循运动人才生长规律,在众多的参与者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中,才能涌现出来的。只有底盘大,才能出尖子;只有苗子多,才会出球星;这是体育运动不可抗拒的规律。
1、政策??最大限度发挥举国优势。首先由体育总局牵头,会同教育部、团中央、建设部等部门,研究制订发展“校园足球”和“社区(小区)足球”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实施步骤和各种保障措施,形成文件,联合通知、转发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让学校、社区(小区)足球工作引起全社会关注,形成社会办足球的局面。
2、资金??让穷人家的孩子踢上球。无论校园足球还是社区(小区)足球、或者其它形式的青少年培养模式,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中国足协应建立青少年足球发展基金??按一定比例,从体育、足球彩票及职业俱乐部的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上缴地方足协,用于基层教练的薪金发放、场地的设施建设、比赛的组织工作……这是搞好青少年足球的保障。
3、设施??让孩子们有踢球的空间。各地方足协、有关部门要在体育馆外部和公园、住宅小区内等有条件的地方,兴建、增建和改建篮球场大小的足球场,铺上人造草皮,上孩子们享有充分的活动空间。
是否收费、收多收少,应视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而定。并形成硬性指标和制度,比如(天津)公园、住宅小区内,要有一块人造草皮小足球场;每个街区的小足球场不能少于10块;各区则不得少于100块,还要有一到两块正规的大型足球场……
4、教练??让退役球员有用武之地。
教练,是搞好校园足球极其重要的因素。各个年代,都有一批退役的专业运动员,这是一笔保贵的资源。地方足协可会同教育部门,制定聘用、薪酬标准,从中筛选聘任年富力强、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的担任中小学校的教练员,给予他们较为优厚的待遇,进行初级阶段的启蒙教育。
并通过比赛成绩、人材输送等业绩情况,作为奖惩或是否续聘的考核依据。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校园足球师资力量馈乏的问题。
5、比赛??建立健全各级竞赛制度。
校园足球,关键在于普及,只有具备了广泛性,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师和教练,要注重培养孩子们踢球兴趣,经常组织班级间的训练和比赛。使之涌现一批有天赋、有特点、有潜力的好苗子,组成学校足球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比赛。
在此基础上,地方足协要恢复市、区各级中小学年度锦标赛制度及各类比赛活动,规范和完善赛制赛规,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做好服务和管理。使校园足球的训练和比赛,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6、业校??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足球进入职业化以来,特别是足校的峰起,业余体校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动摇,使其处境十分尴尬。但作为传统的培训模式和市区体育局管辖下的业校,在足球事业中仍将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一种模式。因此,如何将这一优良传统,在职业足球领域发扬光大,尤其是如何处理好与足校的关系,以及如何定位、如何吸纳人材等等,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后备人材的质量。辽宁足球的人材雄厚,正是得益于业校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7、足校??强化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足球学校是一种客观存在。
但必须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督管理。目前全国各地的足球学校,真正能向职业俱乐部输送人材的是少之又少,而象天津火车头俱乐部、根宝足球学校(其尚未到达出材期)这样广出精英的足球学校,更是凤毛鳞角。
所以,中国足协要研究制定统一的政策,从收费标准到管理水平;从足校的资金到教练员资质;从场地校舍、食宿环境到文化学习、训练水平……都要有严格的规范措施和严谨的监督机制。通过大规模的清理清查,关闭一批,暂停一批,扶植一批。
使其纳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8、交流??虚心学习先进足球理念。中国足球有一个误区,好象只有俱乐部和国家队才需要先进的足球理念,其实,真正需要的应该是青少年。因为,成年球员的技术、意识都已定型,已没有了提升的空间。
而青少年球员则不同,如果在其身心尚处发展时期,以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式予以精雕细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其效能将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当聘请优秀的青少年外教,到业校和足校及俱乐部各线梯队中执教,并给予充分的信任,提供宽松的执教环境。
不仅向小球员,还要向中方教练,传授先进的足球理念和技战术打法。同时,应当把具有天赋和发展潜力的小球员,输送出国,让他们在足球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洗礼和锤炼。因而,请进来走出去是青少年培养的又一途径。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有了厚重的社区足球和校园足球,有了半专业性质的业余体校和足球学校,有了坚实的俱乐部各线梯队,层层垒叠起来、厚积薄发,就形成了中国足球的金字塔。那么,中国足球将是一种什么局面?所以,夯实基础,固本培源的青少年培养,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更不容许放任自流。
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到底向何处去?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