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每年都办的豆腐文化节是哪里办的?

每年都办的豆腐文化节是哪里办的?

全部回答

2006-08-29

0 0
中国安徽淮南

2006-08-29

46 0
    中国豆腐文化节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淮南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承办,每年9月15日在海峡两岸(淮南、台北)同时举办的,集文化、经贸、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节庆活动。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豆腐的问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随着后人的继承与发展,豆腐现已成为风靡全球的绿色保健食品,备受世人的青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豆腐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烹饪艺术、营养保健等衍生出具有丰富内涵的豆腐文化,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为了弘扬豆腐文化,光大华夏美食,促进人类健康,推动中外特别是海峡两岸豆腐文化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原国家商业部和台湾省豆腐商业同业公会于 1990年分别在北京、台北举办了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
    从1992年起中国豆腐文化节每年(1998和1999年因长江流域洪水停办两年)都在豆腐故乡淮南举办。 中国豆腐文化节以“豆腐为媒、节庆造势、广交朋友、促进发展”为宗旨,以“健康·友谊·发展”为主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在每届节庆期间,都要组织豆腐产品展销、豆腐文化研讨、豆腐寻源旅游、豆腐烹饪大赛、豆腐美食品尝以及其他文化、经贸、旅游等节庆活动,融豆腐美食、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化艺术、休闲旅游、经贸洽谈于一体,将历史文化与时代风采紧密结合,吸引了众多宾客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中国豆腐文化节经过精心运作与打造,以其浓郁的地方风情、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大众性、开放性、多元性和时代感,不断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如今,中国豆腐文化节已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不可或缺的重要节庆,成为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成为中国会展联盟命名的“品牌展会”。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
  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 ,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公”。  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
  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   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  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
  唐代鉴真和尚在天宝10年(公元757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
     淮南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由于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终年不竭,特别是豆腐发源地周围农民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使八公山豆腐独具特色,久盛不衰。  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口感细腻绵滑、营养倍加丰富;二是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清鲜柔嫩;三是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
  其味在清淡中藏着鲜美,吃起来适口清爽生津,可荤可素,历史上曾作为贡品。如今用八公山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已经成为淮南地区独具一格的上等宴席。     豆腐,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医疗保健作用。
  豆腐及其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常食用豆腐,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动脉硬化机会。嫩豆腐中还含有大豆磷脂,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细胞的正常活动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常食用豆腐不仅对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目前豆腐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                 豆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豆腐问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同世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样,豆腐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豆腐制品种类的逐步繁多,豆腐菜肴的日益丰富,豆腐品尝的方法和感受,豆腐的精神和品质,林林总总,构成了独特的“豆腐文化”。
    她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以豆腐为载体,以豆腐的独特品味、丰富营养、风格品质、蕴含哲理、历史渊源等为基础,由饮食渗透到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文化。   民间流传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豆腐故事,通俗朴实的豆腐歌谣,富有哲理的豆腐谚语与幽默风趣的豆腐歇后语,这些劳动人民的口头作品,是豆腐文化的源头。
       宋、元、明、清咏豆腐题材的古体诗就有20余种,今人咏豆腐的旧体诗词和新诗也在百首以上。这些诗词追溯了豆腐的源头,凭吊 了豆腐的发明人,描述了豆腐的制作工艺,赞美了豆腐的优美质地,解释了豆腐蕴含的哲理,内容极为丰富。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极喜食豆腐,在杭州做官时,经常亲自动手制作美味豆腐菜,“东坡豆腐”的雅号流传至今。  曾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南宋爱国诗翁陆游的“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
  拭盘推连展,洗釜煮黎祁”。在诗中,把豆腐作为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展现出一幅农家乐的景象。而元代郑允端《豆腐》一诗中“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  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从原料、豆腐的制作过程到成品都很齐全,极力赞美豆腐的色、香、味、美,并誉其为“五鼎食”。清代胡济苍的诗词“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不写豆腐的软嫩味美,而写豆腐的藻雪精神,由磨砺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赞美其风格高尚。
       以豆腐为题材的散文,以宋代文学家杨万里《诚斋集》中《豆卢子柔传--豆腐》为最早,其文用拟人的手法把豆卢子的存在比作“豆腐身世”,色洁白粹美,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风,曾隐于滁山,以汉末出现,至后魏始有所闻,构思有趣。
  其次是元代的虞集的《豆腐三德颂》,颂扬了豆腐的食用和医用的作用。  近年豆腐题材散文更常见报刊。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描写了豆腐文化的外延与内涵,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小说是文学中的一大类别,以生活为原型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豆腐也是其情节描述的对象。在我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和鲁迅小说《故乡》,传统戏剧《双推磨》,现代古装京剧《豆腐女》以及电影《白毛女》和《芙蓉镇》等作品中,都有对豆腐的描写或是以豆腐为内容的作品。
    仅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本巨著中涉及豆腐的描写就不下数十处。   豆腐的膳食文化基于豆腐自身的营养(高质量蛋白质,不含胆固醇 )和官感(即无色、无味、无形)的两大特点,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许多烹饪、品尝、描写、赞誉豆腐的膳食文化。
  关于豆腐菜的传说也很多。  或讲其来历,或讲其特色,或讲其命名,同时又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交织在一起,大多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每道豆腐菜名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道豆腐菜肴都有一种独特风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就有豆腐菜肴千余道。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故豆腐名菜更多。这些菜肴不仅制作精美,而且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味美溢香,说起来更是各有典故。  随着豆腐的走向世界,中国人吃了两千年的日常食品,如今已成为西方餐桌上的珍馐。
   豆腐故乡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   豆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饮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过去宣传的不够,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以为豆腐是日本的发明。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光大华夏美食,促进人类健康,推动中外豆腐文化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由原商业部和台湾省豆腐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分别于1990年9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台北举办了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同时将9月15日淮南王刘安诞辰日定为中国豆腐文化节。
     由于豆腐的故乡在淮南,淮南八公山豆腐饮誉海内外,所以,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结束不久,淮南市人民政府基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考虑,1991年初积极争取中国豆腐文化节的承办权,得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原商业部决定: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于1991年9月15日在淮南举办。
    后因淮河流域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故推迟到1992年。由于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举办得非常成功,原商业部和省人民政府商定并由安徽省原副省长张润霞在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闭幕式上宣布:中国豆腐文化节今后每年9月15日都在淮南举办。
     因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淮南推迟一年举办,而台湾届时举办了,因此产生了海峡两岸中国豆腐文化节届次不一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3年原商业部出面协商,决定今后海峡两岸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都不再使用届次,统一改用年号。
  后为了表明豆腐节的连续性和举办地,2002年经主办单位中商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又以在淮南举办的次数计算改为届次,今年将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淮南)豆腐文化节。     从1992年起,淮南市先后12次(1998年和1999年因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水灾等原因停办2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豆腐文化节。
  节庆期间共接待中外宾客2万多人,其中外宾和港澳台胞千余人。田纪云、孙起孟、马文瑞、李德生及卢荣景、傅锡寿、回良玉等国家和省级领导同志,上千名地市、省直部门领导,牛满江、洪光住等数百名专家、学者,数十个文化经贸团组先后参加节庆活动。
    200多位中外记者先后到淮南采访。1993年5月29日,我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孙起孟、洪学智、李葆华、王郁昭、陈作霖等领导同志到会,张劲夫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地讲话。
  1996年淮南市设计并由国家电信总局发行了46。8万套“中国豆腐文化节电话磁卡”,开地方“节庆”全国通用电话磁卡发行之先河;1997年还通过安徽省邮电局发行了印制精美的中国豆腐文化节200电话卡,也产生较好的影响。
    组委会先后编印了《中国豆腐文化节节刊》(三集),《中国豆腐菜谱》(三集),以及《中国大豆制品》、《八公山豆腐》等书藉,将豆腐文化向更深层次拓展。   中国豆腐文化节先后安排了开、闭幕式,豆腐文化国际研讨会,豆腐菜肴烹饪大赛,经贸活动,文化活动,观光旅游等六个方面大中型活动共60多项。
       --开幕式隆重热烈,中央省市领导、中外来宾及数十万群众参加。开幕式文艺表演场面壮观,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充分展示了淮河的古老风韵、民族文化风采以及淮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豆腐文化国际研讨会百家争鸣,共3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发表论文百余篇,汇编了豆腐文化论文六集。  部分论文中的科技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2000年淮南市成功开发研制生产了一种纯天然无糖,集豆浆、豆脑、豆腐为一体的方便绿色食品“益益”牌方便豆腐粉,较好地解决了豆腐保鲜、运输难题,为淮南豆腐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首届全国豆腐菜肴烹饪大赛”由中商会、中烹协和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规格高、权威性强、参与面广、影响力大。  吸引了16个省市自治区的26个团队和217名选手参赛,名厨汇集,各显技艺,充分展示当今豆腐菜肴烹饪的最新水平,上万人前往参观,受到与会来宾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成为豆腐节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活动项目。
     --经贸活动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和扩大销售作文章,重点举办了产品展销会、商品交易会和经贸洽谈会。  产品展销会由全国、全省及淮南市的十多种展销会组成,全国20多个省市(包括台湾)近千家企业上万种产品参展,产品丰富,交易活跃。
  商品交易会商贾云集,集展销、订货、洽谈、交易为一体,每年安排30余项活动内容。豆腐文化节期间共推出招商项目400多个,签约项目200多个,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集团 先后来淮投资建设。
    豆腐文化节的经贸成交总额达80亿元,其中合同金额64亿元,已落实40多亿元,经济效益比较可观。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上海解放日报赴淮慰问演出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摩托车队、国家跳伞队、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等国家级文体团组及毛阿敏、彭丽媛、李双江、蒋大为、李谷一、杨丽萍等著名演员来淮为节庆作精彩表演。
    西安、武清、淮阴等友好城市歌手大赛和海峡两岸名家书画交流展以及友好城市书画、文学笔会,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以及淮南与各省、市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民间艺术踩街表演、金秋灯展花展、大型焰火晚会等使节庆更加绚丽多彩。
     --观光旅游活动渐入佳境,主题活动内容不断增加,形式更加新颖,充分展示了淮南古老的文化和淮河两岸秀丽风光。  豆腐节期间开发了豆腐寻源游、淮南风光游,卧龙山风景区、茅仙洞风景区、上窑风景区等景点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八公山风景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投巨资复建了汉淮南王刘安宫、白塔寺、大门等景点,借豆腐节举办之际隆重推出八公山旅游节,成功地树立了八公山风景区的良好形象,迅速打造了八公山旅游品牌,有力促进和带动了淮南旅游产业的发展。
    节庆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十万人,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随着淮南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旅游项目的加速建设,旅游活动已成为豆腐节的主体活动之一,促进并带动豆腐节的长远发展。
     --办节条件和投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淮南以办节为动力,加大了文明城市建设力度,新建了市体育场、市博物馆、陈洞路立交桥、广电大厦、电力大厦、邮电大厦,拓宽了206国道,建设和维修了数十条城市道路,美化了市容市貌,提高了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
       中国豆腐文化节充分体现了“豆腐为媒,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的宗旨,充分展示了淮南较好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投资环境,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两 个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中国豆腐文化节的举办,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光大华夏美食,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淮南知名度,让淮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淮南,促进淮南与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中国豆腐文化节正在向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的水准迈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豆腐文化源远流长。豆腐文化的丰厚积淀有待我们去开发、去光大。作为豆腐故乡的淮南人民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持续办好中国豆腐文化节,为弘扬国粹豆腐、光大华夏美食,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