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现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

能载舟亦能覆舟表现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

全部回答

2014-04-16

53 0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014-04-15

65 0
    在初唐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执政者那里,“民为邦本”的传统已经化为用明确概念提了出来的指导思想。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贞观政要》卷入务农篇)这环环紧扣的“三为本”的思想,意味着以民本与农本合一为特色的“民为邦本”思想已经成为指导当时执政的主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导致了在百废待举、民生凋敝几近废墟的基础上创造了初唐贞观之治的奇迹,打开了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通渠。
     初唐执政者首先是畏民。唐是在亡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亲眼目睹了隋亡的全过程,亲身感受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唐太宗经常组织群臣讨论隋亡的原因,他善于纳谏,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亡隋的教训。
  唐太宗曾准备修建乾元殿,大臣张元素以乾元本隋初建,乾元毕工,隋朝解体相谏,使太宗猛省。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本是荀子的名言,由于太宗经历了隋朝覆舟之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了唐太宗口头禅,不少人误以为这就是唐太宗的名言而忘记了荀子的“版权所有”。
  (其实荀子也引自“传”,也不是最初的版权所有者)不过也正是这种畏民之心,才使他不得不去重视“民为邦本”。   其次是静民。唐太宗“民为邦本”的指导思想直接产生出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
  当时的抚民主要是抚农民,静民主要是安静农民和农业生产。他们通过推行均田,奖励垦荒,改革赋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违农时,增殖人口、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农民得到修养生息,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从而保护和发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强盛了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了贞观之治。
    史学家杜佑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通典》卷七)粮价从原先斗米匹绢的价格,跌至斗米四五钱,再跌至斗米两钱,这确是难得的治世景象。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