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高二语文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过多,曾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课外查找资料,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回答

2006-07-27

0 0
    “痛饮狂歌”是李白的“局限”吗? 陆精康   天宝三载(744)春夏之交,杜甫与李白相遇洛时,对李白遭谗遇毁,赐金还山,李、杜同游齐鲁,“醉眠秋其被,携手日同行”①,饮酒赋诗,求仙访道,志趣相投。
  次年秋,二人分手,杜甫写下七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诗后两句,教材认为是写“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②,《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③。   这样的分析和引导令人莫名惊诧。     首先,所谓“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就是一个伪命题。醉态盛唐,痛饮狂歌,是天宝初李杜二人的共同心态、共同行为方式。
  李白痛饮狂歌,杜甫亦痛饮狂歌,杜甫嗜酒的程度并不亚于李白。此有杜甫自述为证:“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④“亭景临山水,村烟对浦沙。  狂歌遇形胜,得醉即为家。
  ”⑤不要忘记杜甫在咸阳宿舍“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⑥的情景,嗜酒如命的杜甫竟然发出“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之论,不是一个现代笑话吗?天宝五载(746),旅食京华的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勾勒过“酒仙”李白的形象: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熟眠酒家,不应唐玄宗之诏,杜甫非但不以为迕,反而大加赞赏。所以,与其说“痛饮狂歌”这两句诗是杜甫对李白的规劝,倒不如说是杜甫对李白的赞美。
     其次,“飞扬跋扈”也不是对李白诗风的贬语。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少陵诗称太白诗之“飞扬跋扈”,老泉称退之文之“猖狂恣睢”。  若以此八字评今人之文,必怫然而怒,不知此八字乃诗文神化处,惟太白、退之乃有此境。
  王、孟之诗洁矣,然飞扬跋扈不如李白;子厚之文奇矣,然猖狂瓷雎不如退之。   “飞扬跋扈”状李白“诗文神化”,“空度日”“为谁雄”实杜甫愤激之词。有“痛饮狂歌”之举,方有“飞扬跋扈”之诗。  老杜是第一个揭破李白诗酒风流特质的评家。
  《赠李白》并不存在所谓杜甫对李白的批评,无论是喜爱饮酒的生活习性,还是瑰奇宏廓的诗歌风格。   “痛饮狂歌”是李白诗学思维的基本形式。杨义先生说:“李白不仅把醉态当作一种生命形态来体验,而且把醉态当作一种诗学形态来体验。
    也就是说,他借助酒力可以销愁旺胆、煽情生幻的生理心理功能,超脱世俗利欲和礼法的束缚,打破常规精神情态的平衡态,于畅怀通智、幻觉狂舞之际,思绪飘忽于天地人间,出入于古往今来,在失衡中捕捉奇妙的平衡,无序中捕捉本质的有序,从而达到一种酒、诗与生命大激荡而大交融的境界。
    ”⑦正是在生命的沉醉中,李白创作了“飞扬跋扈”放荡不羁的诗歌,我们看到种种生命最真实最本质的状态。对李白而言,也许只有沉醉,只有在麻醉中忘却,才能获得精神慰藉。李白常常在醉与醒之间徘徊,发出豪气干云而又愤懑痛苦的“狂歌”。
  而且,这种“狂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一次性的存在。  因此,值得讨论的,是李白独创的以醉态狂幻为基本特征的诗歌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不是什么“局限性”与“负面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李白在《襄阳歌》中塑造的诗酒风流的自我形象:   车旁侧挂一壶酒,   凤笙龙管行相催。
     ……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     醉的狂言,醉的想象。李白用醉汉的心理看世界,看到的是美妙的幻境。读者用清醒的眼光看李白,从这个天真浪漫的醉汉无拘无束的风度中体会到个性解放的人生乐趣。
  “痛饮狂歌”是盛唐的时代精神,李白的诗是诗与酒的交融,酒触发了他的灵感,启发了他的智慧,释放了他的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酒成就了诗,诗酒融为一体才形成了李白特立独行的个性精神。     接着,让我们品味《将进酒》中李白的人生态度: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遭遇的是失败的人生,转移到诗中,却显得无比壮美。酒是李白的创作能源,酒激起了李白的满腔豪情,最大程度地释放了李白的生命本能。  另一方面,现实不可能给李白以无条件的自由,李白虽然也大发牢骚,但决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以酒为消解剂,企图在酒中寻找到心理的平衡。
     再次,让我们看一看醉眼朦胧中的诗人李白的精神境界:   作诗调我惊逸兴,   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   与君烂熳寻春晖。     在这首题作“醉后答丁十八诗讥予捶碎黄鹤楼”的诗中,醉后的李白对作诗调笑自己的少年不仅不生气,反而夸奖其诗作,表示酒醒之后要与之同“寻春晖”。
  这种坦荡高远的胸怀显示了李白美好的精神境界。   我们还可以从《把酒问月》中看到李白对生命本真的思考: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欲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这是酒气中包容着真谛的声音。酒力刺激所造成的力量场把生命释放出来,让李白程度不等地在脱离世俗约束和自我压抑的半醉半醒状态中,与月亮进行坦诚直率而恣肆放纵的心灵对话。你看,攀月不得,讲的是人月远离,月行随人,却又讲人月相近。
    这一“攀”一“随”中呈现出丰富的生命动感,折射出诗人如月光般洁白的心灵。李白与历史、与宇宙、与人伦的心灵对话,许多便是在似醉似醒状态中完成的。   上面列举的作品,都是“痛饮”后的诗作,都带有“狂歌”性质。
  在李白的作品中,涉及饮酒的占16%⑧,其中不乏沾有浓烈酒气的惊世之作。  叶燮《原诗》写道:   观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于长安市上醉眼时,此何如气也!……历观千古诗人有大名者,孰能有是气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⑨,叶燮指出,李诗“飞扬跋扈”之“气”与“醉”密切相关,斯为不刊之论。
  “痛饮狂歌”的内涵是醉态和诗学的结合,它不仅增强了李白诗学的狂幻色彩,而目增强了李白诗学的生命力度,可以说,李白的“痛饮狂歌”是我国文化史上诗酒风流的杰出代表。  在李白惊世名作沁出的浓浓酒香中,生命的丰富性和抑郁感、悲剧性和桀骜感、狂幻性和悲悯感,都得到深度体验,因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蕴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在李白的诗作中,尽管也包含着及时享乐的欲望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但仍应视其为一种正常的健康的非理性精神的表现。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诗人每一篇诗作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⑩的时代强音,也没有理由苛责诗人“五岳寻仙不辞远”⑾的个性化追求,甚至,对李白“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⑿这类打上醉态盛唐深深焰印的诗作也无须大惊小怪。
    人的生命是充满矛盾的,严格地说,人人都受到局限,但是这种局限与诗酒风流并不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那种颓废消极的情绪,那种对生命本质的蔑视,与是否“痛饮狂歌”无关,自然也不应由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痛饮狂歌”负责。
       注释:   ①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②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42页   ③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56页   ④杜甫《醉时歌》   ⑤杜甫《赔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   ⑥杜甫《今夕行》   ⑦杨义《李杜诗学》第87页   ⑧此据郭竦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的统计   ⑨柱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⑩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⑾李白《庐山谣》   ⑿李白《江上吟》。
  

2006-07-27

155 0
    《杜诗镜诠》引蒋弱六的评语,说“是白(李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首最简,而足以尽之”。这二句以遗貌取神的手法,写作者对李白痛惜赏爱的挚友之情。“痛饮狂歌”,概说李白千首狂歌、一杯痛饮、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空度日”,点出如此生涯,对李白来说,乃是一种基于身世落拓堪悲的内心痛苦。
    “飞扬跋扈”,“扈”据《说文》:“尾也”,“跋扈”即泼动的大鱼之尾,此四字,指李白渴望舒展怀抱的神情心态;“为谁雄”,是哀怜这位绝世天才无法用世的广大寂寞。全联着力以心灵与感情来突出对象,而不为琐琐往来之事迹所拘,表现了作者对李白心心相印、痛之弥甚、爱之弥深的深厚情谊。
    在句式上,这两句运用自对与互对并重的手法,如“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空度日”对“为谁雄”,使全联在“语平意侧”中,显露出“流动之致”(见《杜诗详注》)。
   [原作] 秋天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唐乾元二年(759年)秋,李白终于从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归来,抵达岳州,这时,他的族叔刑部侍郎李晔正贬官岭南,二人在岳州相遇。
    在此之前,中书舍人贾至,也是李白的一个朋友,被贬到了岳州。同样的遭遇,相通的心境,三人于是相约共游月下洞庭,李白在这次游湖中写下了七首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全诗即景发兴,幻想生情,塑造了一个泛湖飘流、沐月飞升的主人公形象,表现出诗人心无羁绊,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  首句写景,措语天然,惹人联想。洞庭胜状万千,四时之景各异,此句独云“秋水”,明点节令,暗示湖水之清澈澄明。
  “无烟”二字则进一步写出湖上夜空的清朗——因为秋高气爽,月白风清,故觉长烟一空,分外光明。全句从水清写到天清,皓月千里,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空明生辉,给人以人在画中游,心在空中飞之感。  其余三句纵情幻想,发清狂之思,抒自由之情。
  一想随浩浩秋水,沐朗朗清辉,泛舟天宇,神游世外。“耐可”,“哪可,安得”之意,用疑问语气表达诗人心纳万象,神仪自由的浪漫情怀。“直上天”三字下得干脆决绝,看似异想天开,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超越现实,飘然出世的愿望。
  二想赊皎皎秋月,诉款款心曲,明月相照,诗心空明。  “赊”字有向洞庭乞借之意,拟湖为人,奇幻生趣。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大美不言,巨富无形的主人,拥有湖光山色、清风明月等等无价之宝,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
  著一“赊”字,人与自然娓娓对话,灵犀相通。久茹生命不自由之苦楚的诗人正是在这种与自然的深心契谈,默会交流中倾诉郁闷,愉悦心灵,从而获得身心自由。  同时,“赊”月入怀,据为己有,可见诗人对月早已心向神往,珍爱有加。
  “月”寄托了诗人高洁脱俗,自由天真的心性,也折射出诗人对功名富贵,利达荣辱的厌恶和鄙弃。洞庭赊月,只有奇幻浪漫如李白者才想得出,也只有洒脱不羁,天性自由如李白者才配得上。三想泛一叶孤舟,入白云酒家,把酒临风,赏月抒怀。
    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天宽地阔的世界不要收心,那么就狂歌痛饮,醉卧云天吧!李白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性情在白云明月之间被挥洒得淋漓尽致! 全诗就是这样借夜游洞庭发感,托清风明月抒怀,无一字不是奇思异想,无一语不是自由心声。
  饱尝流放禁锢之苦的李白,终于在洞庭湖光山色的辽阔天地中找到了渴盼已久的自由。  李白高兴,我们也高兴,除了分享,我们还要献上衷心的祝福! 李白还有另外一首洞庭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也是抒愤懑,豁胸襟,求自由的抒情绝唱。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全诗自由豪情的抒发主要通过两次幻想来完成。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慨叹,而到了晚年的李白,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的愤懑,一齐涌上心头。
    因此,当他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放眼望去,傲然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使它不能一泻千里直奔江海。诗人敏感地意识到,这突兀而立,横梗眼前的君山就好像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他发出了“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
  “划却”二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凸显诗人铲除不公,踏平坎坷的豪情壮志,也流露出诗人自由生命得以伸张的欢悦欣慰。  铲除君山以后,湘水可以滔滔滚滚无遮无拦的流向天边,流向自由。
  气势磅礴,境界开阔!湘水之尽情无碍,一往无前,正是诗人生命舒展,高歌猛进的人生态势的写照。诗歌三、四两句写湖水变酒的奇想,洞庭湖碧波千顷,在诗人醉眼朦胧中变为无限美酒,而且诗人更希望在这无边佳酿中“醉杀”。
    不说“陶醉”、“沉醉”,而曰“醉杀”,大有狂歌豪饮,一醉方休之势,正是诗家快语,酒仙本色。李白何以想入非非,糊话连篇呢?曹操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也有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原来他希望用洞庭湖水似的无限美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久积于心的愁闷苦痛。
    如此张狂大胆的幻想,充分展示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而这种如山之愤,似海之愁又酿就了李白的冲天不平之气,所以诗歌开篇就有削山通流的奇想和奔腾雄迈的气势。
  全诗写两种奇想,是醉后清狂语,更是自由豪迈声,它让人联想到:自由的激情,象滚滚东流的江水,奔腾咆哮,一往无前;自由的激情,象撕裂的黑夜的闪电,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自由的激情,象驰骋疆场的骏马,四足腾空,虎虎生风!李白奔涌不息的一江湘水,写活了神采飞扬的生命豪情,实在应该为诗人鼓劲加油,呐喊助威才是。
     泛舟洞庭,李白可以乘流直上,羽化升空,也可以指手划足,削平大山,奇思异想溢满洞庭,弥漫天地;同样,登临仙山,李白可以腾云驾雾,漫游仙宫,也可以举手揽月,揖拜仙人,奇情异彩纷至沓来,层出不穷。
  《古风》(十五)和《登太白峰》就是很能见出李白自由心灵和奇幻情彩的登览诗。  《古风》(十九)是一首游仙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感情。
  全诗是这样写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云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前十句描绘了仙山天宇神奇美好的世界。莲华峰高耸入云,昂首天外,据说山上有仙人居住,李白吉祥好运,登山遇见了两位仙人,一是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了又给人以天上明星的错觉)。她披着洁白如雪的霓裳,拖着柔软宽广的长带,纤纤玉手,捧着艳艳芙蓉,步履轻盈,笑意融融,腾云驾雾,御风而行,李白紧随其后,漫游云天。
    另一位仙人是卫叔卿。李白随美丽的玉女来到华山云台峰,拜见仙人卫叔卿并与之驾鸿雁游紫冥。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
  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合李白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而终未被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  诗人引卫叔卿为同调,在飘缈神仙的外衣之下裹藏不为世用的遗恨。
  两位仙人的出现让李白看到了一个洁净美好,光明自由的天地,这正是他渴盼已久,求之难得了理想世界的曲折反映。诗歌后四句描绘血腥污秽的人间。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流血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全诗通过仙境和现实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揭示出诗人远离污秽,超脱现实,投奔自由,神往仙界的美好理想。
   李白的登览诗,充分体现了诗仙的性格。现实世界无论如何完整,总有缺憾;经验所把握的空间无论如何广大,总嫌不够,诗仙每游一处名山,总想从道人的烟霭,或佛像的笑容里,寻出一条通天的秘道,或者干脆做梦,梦见仙人羽衣持节,乘青龙白虎车,迎接诗人升入天界,因此他爱山,爱的是仙山,执着地期待着仙人相招。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洞天福地,青冥浩荡,深不见底;亭台楼阁,日月朗照,闪闪发光。
  神仙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纷纷而来,列队欢迎诗人。  这是一场壮丽辉煌,光耀夺目的神仙盛会,李白俨然就是一位仙人,高蹈云端,神游仙宫 ,目遇异彩,耳闻仙乐,好不开心,好不自在!一场梦搭起了由现实通往理想世界的长桥,桥上,我们看到李白在飞升,李白在超越,李白在追求生命的无限自由!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这样评价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其实,岂止是语言想落天外,惊天动地?透过这些出神入化,石破天惊的语言,我们更看到了诗人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生命自由,本文所析泛舟洞庭,登览仙山的名作即为明证。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