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项羽应不应该乌江自刎?
①应该:
项羽是秦未农民大起义中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有过很大的贡献。他有拔山之力,盖世之雄,是个勇敢善战,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后又自封为“西楚霸王”。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统一中国雄心的西楚霸王,却兵败垓下,带着他永久的遗憾乌江自刎。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项羽的自杀众说纷纭,而讨论的焦点就在于他该不该自杀,他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在这一点上,我方认为:项羽的自杀,是他性格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出身贵族,力气过人,从小喜欢兵法,但不求甚解。 24岁起事,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破釜沉舟,大败章邯,活埋降卒20万人。率40万大军...全部
①应该:
项羽是秦未农民大起义中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有过很大的贡献。他有拔山之力,盖世之雄,是个勇敢善战,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后又自封为“西楚霸王”。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统一中国雄心的西楚霸王,却兵败垓下,带着他永久的遗憾乌江自刎。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项羽的自杀众说纷纭,而讨论的焦点就在于他该不该自杀,他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在这一点上,我方认为:项羽的自杀,是他性格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出身贵族,力气过人,从小喜欢兵法,但不求甚解。
24岁起事,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破釜沉舟,大败章邯,活埋降卒20万人。率40万大军杀子婴,烧阿房,一路风风火火,势如势竹,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何曾体验过失意之痛,落漠之苦。因此一遇失败,就失去了他称王称霸的底气,就象天上的风筝,有线扯着的时候可以傲视群雄;一旦断线,就只能随风飘举,垂头丧气。
这真是祸福从来都难料,人生最喜平常心。
为充分阐明我方观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第一,项羽为人不忍,目光短浅,乃是“妇人之仁”,容不得比自己更有才干的人。范增虽被他尊为亚父,但由于范增有过人之才,很遭项羽嫉恨,故对范增主张的事往往不采纳,因此屡失良机。
这是一种武大郎式的病态心理。这样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第二,项羽心胸狭窄,因人废事。项伯卖他,他听项伯;范增帮他,他疾恨范增,可见其心胸狭窄,毫无容人之量。这为他后来的失败种下了隐患。
关于这一点,汉高祖刘邦也曾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此三者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可见,心胸宽阔,有容人之量是事业成就的关键,也是项羽所欠缺的。
第三,项羽不善用人,易被谣言动摇。在荥阳,项羽将刘邦等人重重包围,杀刘邦如瓮中捉鳖,但项羽在这大好时机面前却听信他人离间之语,错怪范增,以至于范增愤然回乡,项羽坐失良机。
第四,项羽在垓下被围,听见四面楚歌时,他以为楚国已被人占领,因而一蹶不振,高唱垓下悲歌,足见此人的心理缺陷。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心理是否健全,意志是否坚强,而不在乎有无拔山之力。况且,项羽在临死时,都还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可见他到死都还没有悟出他的失败是由于主观上的因素所致,带着这种“宿命论”思想而自杀,项羽的死,除了让我们产生些遗憾以外,也就没有什么不值得理解的了。难怪司马迁批评说“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自责,过矣!”
第五,项羽在灭秦之后,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分封许多王,违反了人民对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而且他在战争中烧杀破坏,失去民心,终于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百战疲劳战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项羽早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在此讨论项羽的死,我觉得,他能够给我们的除了教训,还是教训。 (在此,我想着重强调一点:项羽的刚愎自用是他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
试想,项羽是一个眼界很高,心胸狭窄的武夫,听不进别人的劝说与见解,更何况自从他24岁起事以来,历经八年的战争烽火,从未打过败仗,也就体会不到失败的痛苦,从而进一步助长了他的傲气。所以,一旦遇到失败,他又怎堪忍受?一次垓下之围便将他已有的势力和希望消灭殆尽,项羽除了一死,别无他路可走。
也许,以上的理由不足以说明问题,好了,既然对方坚持“项羽不应该自杀”的观点,就让我们静静地分析一下项羽不自杀的结果吧:
首先,刘邦是不会轻易放过项羽的。“卧蹋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如果刘邦想一统天下,建立刘家政权,只有除掉项羽这个心头祸患方可安心,而此时的项羽早已失去昔日叱咤风云的威风,他将无法逃过刘邦的控制与追杀。
简言之,刘邦想杀项羽是易如反掌,项羽所走的也只是条死路而已。
再退一步,刘邦看在昔日的兄弟情面上,把项羽送回江东,甚至封以官爵,这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侮辱,所以项羽在回到江东之后,以他不甘寂寞的性格,将会再次招兵买马,待到时机成熟时,率兵浩浩荡荡地杀过江来,与刘邦重争霸权。
当然,这对于项羽本人是最好不过的结局,但是经过长期的战争,人民渴望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项羽在这时候起兵,势必违背民意,遭到人民的坚决反对,人民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项羽陷入这个不能自拔的泥潭,结果将更为悲惨,他往昔的英雄业绩也将被抹杀得一干二净。
综上种种,项羽不自杀,他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让他不敢想象的,他选择自杀是最好的结束,也正因为如此,项羽才成为后人心中的英雄,表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慨。李清照曾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愿项羽能在另一个世界完成他的统一大业。
。。。。)
②不应该:
楚霸王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的气节,历来被人们所称颂,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感慨于项羽的英雄气概,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项羽究竟该不该自杀。我方同学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段历史,得出了一个富于建设性的论断:项羽不该自杀。
第一,作为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项羽,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他为人忠厚、讲义气,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缺点,当他率兵进入函谷关后,发现刘邦有称霸的野心,但他并未杀刘邦,因为他心胸宽厚,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在鸿门宴上,他不但没有致刘邦于死地,反而欣赏刘邦的手下樊桧,称他为勇士,并赏他肉酒,他能如此善待樊桧,恰恰说明了项羽惜才爱才的性格,可为何他偏偏不能接受范增呢?这就是范增的问题了。在范增眼中,项羽始终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仗着他的年长、资深,倚老卖老,对项羽总是加以指责,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历史上真正能够放下君王架子来听逆耳之言的又有几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化下,面对范增以下犯上的行为,项羽肯定会忍受不了,他对范增产生厌烦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一意孤行,并非他之过,而是范增之误,假如范增劝谏时不那么盛气凌人,项羽也不至于无人开导,走上死路了。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法很多,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他心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孤高自傲,不能面对失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一,项羽并非心死,而是他心有不甘却不敢与天斗。他感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多么悲凉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心中感到的是无助、迷惘,并非心死,而是心乱。其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有失败就必然有难堪。如果没有屡败屡战的精神,那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蚂蚁大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阴险狡诈的刘邦在石壁上涂上蜂蜜引来蚂蚁,形成“项羽死于此”几个大字,项羽面对如此天书悲哀地得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结论。
由此可见,项羽的死不过是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所致,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思想也如此。谁能肯定在这次惨痛的失败之后项羽的思想不会转变呢?如果对方辩友始终认为项羽孤高自傲的性格不会转变,岂不是犯了形而上的僵化地看待事物的错误了吗?
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也深有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项羽重振雄风充满信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项羽的能力呢?
项羽不应该自杀,这是我方的观点,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永不放弃!(项羽不该自杀。
下面我将再从客观方面进一步阐明我方观点:
首先,项羽作为秦未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者,对推翻秦的暴政,实现全国安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与刘邦争夺关中时,若不是项羽遇上秦的主力军,让刘邦投了机取了巧,那么,项羽与刘邦的位置也许就该倒置。
其次,项羽的死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三国、南北朝时期正是由于多个国家并存,使中国南方、西南的经济有所发展,三国时的吴、蜀,南北朝时的南朝在历史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刘邦建汉后,由于政权在北方,因此只注重北方经济,对南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成了畸形儿,这难道不能说是可悲吗?项羽若不被刘邦杀死,回到江东,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必要发展经济,这样就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之贡献不可谓不大。
一个对经济发展有贡献,同时心胸博大的人,他的死只能是社会的损失,只能是开历史的倒车。)
关于项羽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我想在这里说,项羽也好、刘邦也好,成功失败的原因不光是取决于有多大的本事,而更重要的倒是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遥想当年周瑜,在笑谈之中就将曹操百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如此盖世英豪,竟然不能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过分张扬了诸葛亮的机巧,而忽略了周瑜自取其辱、找死如归的实质。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法国哲学家蒙因说:“一个人因发生的事情而受到的伤害,比不上因他对发生事情所拥有的意见来得深刻。”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曾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琉士一针见血的指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说到此,我不得不重提千古贤相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胸藏百万雄兵的英雄,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是一个常败将军。不过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也恰恰就是在这些失败中得以充分体现:
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他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承诺,以至死而后己。
六出祈山,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面对后主的不争,面对国事、战事的不利,他勇往直前。特别是那种临难从容,虽大军压境却能潇洒抚琴,计退敌军的风度,堪称千古绝唱。可以说,诸葛亮每经历一次失败,就增加一分人格的魅力,他以宁静淡泊的胸禁去面对那充满纷扰,充满血腥的尘世。
在他的人生中,不管是得意失意,成功失败,都能处身事中而置身事外,执着坚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比之下,项羽的兵败自杀就显得不光是遗憾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