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什么是\"两免一补\"

全部回答

2006-03-11

0 0
    从2005年春季起,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寄宿生生活费(简称“两免一补”),到2007年,我市将全面实行这一政策。现将有关具体政策汇集如下:   1。
  “两免一补”对象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答:(1)持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家庭子女;(2)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的家庭子女;(3)父母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4)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子女;(6)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7)因建设征地导致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且造成家庭经济严重困难的学生;(8)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
       2。 怎样申请“两免一补”救助?   答:由贫困生本人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助学申请表,经所在学校、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调查核实,由学校张榜公示7天以上,公示无异议的学生名单上报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复核、审批。
     3。 我市“两免一补”的标准是多少?   答:免费教科书的科目按照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的规定和当年发布的《 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执行。  各地自行增加的课本,其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当地负责解决。
  免杂费标准是小学生每期70元,初中生每期90元,特教每生每期70元,汝城、桂东两个国贫县按实际标准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杂费。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每生每年不少于50元,到2007年要逐步提高到每生每年不少于200元。
       4。 “两免一补”救助对象是不是一经确定就不再改变?   答:我省对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贫困家庭学生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建立贫困生动态管理机制。
  救助对象2005年春季确定一次,以后每学年确定一次。   5。 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工作机构在哪?   答:我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市、县都成立了“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专门人员负责“两免一补”工作,其办公机构设在市、县教育局,并开设了咨询电话,市财政局电话:2222106,市教育局电话:2850680。
    在各中小学校也明确了人员,负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工作。   6。 财政供养人员家庭的学生是否享受“两免一补”?   答:财政供养人员(不含城市低保人员)家庭的学生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7。 湖南省社会捐资助学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教育对口帮扶、“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基金”、“慈善助学”、“结对助学”和“网上助学”等。  2004年5月我省建立了“湖南助学网”,网址( 或 )。
     8。 各级助学机构所募集到的款项,物资主要救助哪些学生?   答:(1)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学生;(2)属于城市“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抚养义务人但抚养人无抚养能力)的学生;(3)持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家庭的学生;(4)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教育救助的对象;在上述几类情况中,优先救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我市还将上述几类扶贫资助资金进行统筹规划,集中使用。   9。 各级助学机构所募集到的款项,物资主要支持哪些学校的建设?   答:捐赠人指定扶持的学校;需重点扶持的薄弱学校;遭受自然灾害,需重建或维修的学校;其他情况有必要进行扶助的学校。
     10。 对违反“两免一补”资金管理制度的如何处理?   答:对违反“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弄虚作假、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的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不落实本级财政负责“两免一补”资金的单位及负责人,应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

2006-03-11

153 0
    “两免一补”简单来说就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实行“两免一补”,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教育机会公正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我省“两免一补”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是什么? “两免一补”,即同时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对其中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实施范围和对象为:一是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教生;二是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持有当地民政部门颁发的特困证(卡)、低保证的农村特困群众和城市低保户的子女。
     “一免”,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实施范围和对象为: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农村特困群众子女以外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我省享受“两免一补”人数和资金是多少? 从2005春季开学开始,我省对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29272名贫困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5%)实行“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及对其中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对其它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707959名贫困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8%)实行“一免”(免费提供教科书)。
    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对约26。3万名农村特困群众和城市低保户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 2005年,中央和省共安排专项资金24873万元用于“两免一补”工作。
  为了减轻基层负担,除中央提供免费教科书10840万元外,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部分资金14033万元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   四、我省享受省定“两免一补”资助的贫困生条件是什么? 设区市所在地城区和县级市市区范围内贫困生的认定:持有当地民政部门出具低保证的城市低保户子女。
   农村贫困生的认定:1、持有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特困证、卡或低保证的农村特困群众子女;2、父母双亡,无任何经济来源;3、父母一方已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4、父母双残或单残,造成家庭经济困难;5、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造成家庭经济困难;6、家庭成员久病无钱医治,造成家庭经济困难;7、父母中有弱智或精神不正常,不能劳动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8、学生本人残疾,造成家庭经济困难;9、人口较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10、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五、我省贫困生认定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1、学校通过有效途径公开资助信息(包括资助的条件,资助的名额,资助的申请、审核、监督和申诉程序等),组织学生填写申请资助表。
  2、由学校会同村委会成立有学生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等参加的评审小组,按照有关政策和具体办法进行评审,初步确定受资助学生名单。  3、对初步确定的受资助学生名单,由学校在校内及学生家庭所在的乡、镇范围内张榜公示7天。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公布举报电话,及时查处有关问题和修订资助名单。4、学校将公示无异议的拟资助学生名单及学生有关信息上报县级教育、财政部门。5、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对各学校上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并批复相关学校,建立工作台帐和数据库。
     六、我省如何对贫困生进行管理? 贫困生每学年评定一次,根据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作出适当调整,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资助。要自下而上逐级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动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按年度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七、我省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范围是什么? 对贫困小学生免费提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科目的教科书;对贫困初中生免费提供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科目的教科书。
    免费教科书一律加盖“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印章。 八、我省免杂费标准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是多少? 1、2005年秋季免杂费标准为: (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城以外的乡镇及县城所在镇所属农村学校学生,小学每生每学期5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65元。
   (2)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城以外的乡镇及县城所在镇所属农村学校学生,小学1-2年级每生每学期68。  5元(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为65元),3-6年级每生每学期83。
  5元(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为8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97元(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为90元)。 (3)县城及市区学校学生(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城区),小学1-2年级每生每学期98。
    5元(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为90元),3-6年级每生每学期118。5元(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为11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142元(没有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为130元)。
   (4)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的农村学校学生免杂费标准在上述标准基础上降低10元每生每学期。   (5)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普通学校特教班学生、随班就读的特教生同以上杂费标准。
   2、2005年秋季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标准为:每生每学期50元。 九、我省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如何进行管理? 我省的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统一纳入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实行分帐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
    2005年的免费教科书由省新华书店按照政府采购指导价实行经费包干,对规定的免费提供教科书书目进行采购,资金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给省新华书店。 参考资料: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其他社会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