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古代人是如何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的

全部回答

2006-02-13

0 0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说:“尽管诗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但其要则只有两条。一是谙熟掌故,二是精通格律。而要做到这两条,唯一的方法便是强记。” 古人的启蒙教材,大多讲一些文字的基本知识。
  如《声律启蒙》讲的是对照,《幼学琼林》讲的是用词。还有讲韵脚、讲典故的。  如是的耳濡目染。正如我们可以轻易算出数学题一样,他们会写诗是很正常的事。而且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上面,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绉”便是了。
   更重要的是,寄情于山水,留心生活,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永垂不朽的诗篇。基本功是木材,情感是火花,两相结合才是好诗。  写时,那些遣词造句都在他的脑中了,使用词语的规则也烂熟于心,他所要得只是选取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起今人的勉力而为自然高明不少。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自然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

2006-02-13

104 0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下面这段文字能帮助你找到答案: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
  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暴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
    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  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  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
  是为跋。 ——胡庄 读者论坛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  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
   王怀军(中国)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徐晓东(加拿大) 你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翟奉勤(澳大利亚)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  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马先华(新加坡)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巍昆仑(美国) 《满江红》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一剪梅》多少年来争相传阅;《渔、樵、耕、读》翻山越岭,不胫而走;《诗、情、画、意》漂洋过海,不翼而飞;书屋因《大雁歌》而生辉,闺房因《荷花图》而升华……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诗词三百首》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历史的公正评价! 沈丹诚(台湾) 我们需要空气!我们需要阳光!我们更需要《诗词三百首》!每一次读到她,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她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一个时代!永远记住了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 李光祖(香港) 打开《诗词三百首》,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这股气息来自高山、来自大海;来自天涯、来自海角;载满芬芳、载满激情;上下澎湃,纵横驰骋;沁人肺腑、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金来基(俄罗斯) 画家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 《诗词三百首》记录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描绘的是一种世所罕见的人生感悟。许多历史画面因为有了这些题诗,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进而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个别画面甚至价值连城,这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铁林(英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诗词三百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 王金忠(德国) 五百年来第一诗人!五百年来第一词人! 他把世界上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文字,进行了一次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地组合,把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诗词歌赋的境界推向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高峰(澳门) 如果没有《诗词三百首》,就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年轻人的潜力,更地调节中年人的心态 再 版 说 明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  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
  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议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编缉 。

2006-02-13

107 0
一.古人不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吟诗作对是他们的基本功; 二.并非古人在诗词曲赋上都有造诣,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才留下一群诗人供你仰慕欣赏; 三.今天的人并不是不聪明写不出来“优美的诗歌”。他们一是生于浮燥长于喧嚣,不能潜下心来写作和思考;二是他们不能甘于贫困,一心奔小康。如此,莫说什么“好诗”,能把话说通顺就很不错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