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氏与华氏的区别?
我找了一篇文章,供你参考:
华氏、摄氏与温度转换
温度,简单地说,无非是冷热的量度,说得复杂一些,就是微观分子运动快慢的宏观量度。在中国的时候,温度的单位就是摄氏度,简称度,摄氏二字就是多余,没有人会用到别的什么“氏”。 来到美国,觉得美国人用华氏度,一开始特别不习惯,后来,呆得久了,就入乡随俗,也就习惯了:如果今天只有十度就会特别冷,四十到五十度就非常暖和,九十到一百度就非常热。只是觉得美国人很特别,总是跟别人不一样,世界上可能只有美国人在用华氏温标了,甚至加拿大都在用摄氏温标。 美国人量长度用英寸、英里,别的地方用厘米、公里;美国人的足球跟别的地方都不一样,美国人喜欢棒球与美式足球...全部
我找了一篇文章,供你参考:
华氏、摄氏与温度转换
温度,简单地说,无非是冷热的量度,说得复杂一些,就是微观分子运动快慢的宏观量度。在中国的时候,温度的单位就是摄氏度,简称度,摄氏二字就是多余,没有人会用到别的什么“氏”。
来到美国,觉得美国人用华氏度,一开始特别不习惯,后来,呆得久了,就入乡随俗,也就习惯了:如果今天只有十度就会特别冷,四十到五十度就非常暖和,九十到一百度就非常热。只是觉得美国人很特别,总是跟别人不一样,世界上可能只有美国人在用华氏温标了,甚至加拿大都在用摄氏温标。
美国人量长度用英寸、英里,别的地方用厘米、公里;美国人的足球跟别的地方都不一样,美国人喜欢棒球与美式足球,号称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在美国是女孩子的运动,虽然美国的男足也打入了世界杯,而拥有更多足球热心观众的中国却为了亚洲出线而上下求索。
在美国,与世界接轨从来不是什么时髦,而大家都知道接轨是中国人日程上的重要一个项目。美国人更加关心本地的事物,县议会的选举比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重要的多,股市行情肯定比全球气候更加引起注意,好莱坞影星偷东西肯定比非洲的大屠杀重要,大多数的美国人都不知道中国在那里。
闲话扯得远了,好在在这里写东西不会破坏环境,不会有无辜的树木被剁成纸浆,无非多几个字节在网络空间上无聊地飞舞,作为示众的资料,我的久经风霜的键盘又会忍受我的疯狂手指的重击,程序员的手指都不会很温柔。
幸运的是,这里没有一个国际键盘权委员会对我提起指控。无论如何,我都不是一个温柔细致的人,喜欢Tom Clancy小说的人都不会是很温柔细致的。
虽然世界上现在只有一个国家还在用华氏度,但是华氏度的资格却老得多。
华氏温标的发明人,这位华氏(Gabriel Daniel Fahrenheit)老先生, 却比摄氏阵营的掌门人,摄氏(Anders Celsius)老前辈年长十五岁,生于公元1686年,晚了伟大的音乐巨擘亨德尔和巴赫一年。
当然,这里说的巴赫是老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其他的巴赫都是这位老巴赫的后人,这却与莫扎特不同:一般所说的莫扎特都是小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提到老莫扎特(Leopold Mozart)时都要特别指出。
但是当我们说道巴赫时,却都是指的老巴赫,提到众多的小巴赫时,我们都要特别指出。另外一个世家,数学、物理世家柏努利(Bernoulli)家族,更加令人头痛,我们令找时间再慢慢理会他们,反正柏努利定理定律是太多了。
可见数学跟音乐一样,是有遗传基础的。在这里,我不理会不恰当推广的指控,我在这里用的是模糊逻辑。模糊在这里是关键字。
华老先生与摄老先生所处的时代,(当然也是巴赫、亨德尔的时代),文艺复兴之末与启蒙时代之初,科学发现方兴未艾,牛顿爵士和莱布尼茨都还健在,在华氏一岁时,牛顿爵士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了,从此我们有了折磨学生们的新刑具:微积分。
当然,与牛顿爵士,莱布尼茨等华山论剑级的人物相比,华氏的级别还是不够,也就相当于丘处机和柯镇恶一类的级别。当然,华氏老先生的名字到现在还在世界最强国的几亿人中间家喻户晓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若是不识陈近南,纵使英雄也枉然。
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了这句话。
华氏生于波兰的历史名城格但斯克,工作在荷兰,被称为德国科学家,但这与亨德尔被称为英国音乐家还是不一样的。格但斯克现在正式属于波兰还是在二战以后的事情了。格但斯克(Gdansk)是波兰语,在德语里面叫做但泽(Danzig)。
格但斯克位于Vistula河的入海口,在中世纪是著名的商业城市。著名的大城市大多位于河流的入海口:伦敦是泰晤士河的入海口,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纽约是哈得逊河的入海口,汉堡是莱茵河的入海口,马赛是罗讷河的入海口,亚历山大是尼罗河的入海口。
强调:请不要攻击我的模糊逻辑。1308年,条顿骑士征服了格但斯克,后来,格但斯克加入了汉萨同盟,在十六、十七世纪时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大城,华氏出生的时候,也正是格但斯克从中兴走向末路的时候。
另外的格但斯克的名人还有团结工会的领袖瓦文萨,后来的波兰总统,还有一位不太显赫的天文学家Hevelius,我总是把他的名字与Helvetica字体搞混,后来总算是分清了:Helvetica是瑞士的别名,还有一种字体叫做Geneva,日内瓦,是瑞士的大城市,它们之间还是很有渊源的,两种字体很相似,只是一个是点阵字体,另一种是轮廓字体,至于是TrueType还是PostScript就记不太清楚了。
后来,波兰把格但斯克割让给普鲁士,这个城市就有了但泽这个德语名字。后来拿破仑打败普鲁士以后,把但泽割出来,成为自由市,但是后来又归还给了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格但斯克又重新成为自由市,但是希特勒又把它重新纳入第三帝国的版图,直到二战后,格但斯克才又重新归属波兰。
华氏很机智地选择了技术移民这一捷径,进入了当时的强国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曾经以低价买下曼哈顿,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后来却被英国夺取胜利果实,成为纽约。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据说温度计是伽利略发明的,但是,当时温度计里面用的是酒精,但是酒精容易挥发成为气体,酒精蒸汽的压力会干扰温度测量的准确度。在1714年,华氏使用水银取代酒精,得了更加准确的温度计。同时,华氏还提出了华氏温标,在华氏温标中,水的冰点是32度,沸点是212度。
提到沸点,又很多中学老师都念成“浮点”,当时还以为是行话,后来才知道这不是行话,也不是黑话,是错话。年轻华氏十五岁的摄氏,是瑞典的天文学家,当时的科学简单,大家都有副业,数学家研究物理,物理学家研究化学,语言学家研究人类学都很正常。
摄氏在夜观星象之余,也涉猎温度的研究。我猜想他是在瑞典苦寒之地,深夜露天观星,颇觉寒暑之艰辛,遂立研究温度之志。皇天不负有心人,以他名字命名的温标终于一统天下,称霸江湖,成为现在天下人人皆知的摄氏。
当然,他也得感谢华氏,如果没有华氏,就没有摄氏:人们就只会说今天有多少度,而不会有人记得他摄氏了;当然,如果没有他摄氏,江湖上也就没人记得华氏。现在两人皆成名于江湖,也是一段佳话,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双赢。
当然,他们是双赢了,世人在他们华氏摄氏之间的转换就苦了。赢了我,输了天下又如何?
摄氏温标里,水的冰点是0度,“浮点”是100度,华氏温标里,冰点是32度,“浮点”是212度。两个温标里刻度都是均匀的。
由此,可以推得:(过程略,通常,教科书会说,显然,易得之类的,后来,我在作业里也写显然易得之类的却被老师骂,典型的双重标准。)
摄氏度 = (华氏度 - 32) * 5 /9
华氏度 = 9 / 5 * 摄氏度 + 32
简单的比较如下:
从摄氏到华氏转换表 摄氏度 华氏度
5 41
10 50
15 59
20 68
25 77
30 86
35 95
40 104
从华氏到摄氏转换表 华氏度 摄氏度
10 -12。
2
20 -6。67
30 -1。11
40 4。44
50 10
60 15。55
70 21。1
80 26。67
90 32。2
100 37。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