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工程技术科学

什么叫景泰蓝?

全部回答

2005-08-31

0 0

    景 泰 蓝 又 叫 掐 丝 珐 琅 , 是 一 种 瓷 铜 结 合 的 独 特 工 艺 。 制 作 景 泰 蓝 先 要 用 紫 铜 制 胎 ,再 用 扁 细 的 铜 丝 在 铜 胎 上 粘 出 图 案 花 纹 , 然 后 用 色 彩 不 同 的 珐 琅 釉 料 镶 嵌 填 充 在图 案 中 。
     这 道 工 序 完 成 后 才 是 反 复 烧 结 , 磨 光 镀 金 。 可 以 说 , 景 泰 蓝 的 制 作 工 艺既 运 用 了 青 铜 工 艺 , 又 利 用 了 瓷 器 工 艺 , 同 时 又 大 量 引 进 了 传 统 绘 画 和 雕 刻 技 艺 ,堪 称 中 国 传 统 工 艺 的 集 大 成 者 。
     北 京 是 景 泰 蓝 技 术 的 发 源 地 , 现 存 最 早 的 景 泰 蓝 是 元 代 的 产 品 , 由 此 可 见 已 有 近千 年 的 历 史 。
   最 初 的 景 泰 蓝 多 为 仿 古 青 铜 器 皿 , 尤 以 明 朝 宣 德 年 间 的 出 产 最 为 精 致 。   到 明 朝 景 泰 年 间 , 即 1450 年 到 1456 年 , 工 艺 家 们 找 到 了 一 种 深 蓝 色 的 蓝 釉 材 料 ,用 这 种 材 料 制 作 的 工 艺 品 端 庄 富 丽 , 沉 着 大 方 。
   这 就 是 今 天 依 然 还 在 使 用 的 “ 景泰 蓝 ” 。   从 那 以 后 在 着 色 上 似 乎 没 有 重 大 突 破 , 但 在 铜 质 材 料 上 却 进 展 迅 速 --- 清 代 乾 隆年 间 采 用 延 伸 性 更 好 的 纯 铜 作 原 料 , 这 时 , 景 泰 蓝 工 艺 终 于 达 到 顶 峰 。
     。

2005-08-31

138 0

景泰蓝(cloisonné)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景泰蓝”这个名字是一般俗称的名字,学术上的正式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 精美的景泰蓝制品必须是色彩润泽鲜明,胎骨厚重坚实,掏丝整齐匀称以及镀金灿烂光亮。

2005-08-31

134 0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
    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
  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文物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
    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
  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
    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1435)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  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
  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制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盘、碗、盒、熏、炉、鼎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物,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
    大明莲的纹样也日趋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也出现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蓝(天蓝、宝蓝的中间色)和紫红(玫瑰色)新色,这个时期的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的光芒。
  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在装饰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  朱家缙先生说这个时期的制?quot;'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在宣德时代基础上的又一步提高。
  "(《文物》1960年第一期)。 明代景泰蓝的造型大都为器皿,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也有少数串联花卉和青铜器纹样变形的装饰,其色彩以二蓝(湖蓝)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
    色调统一、讲究、装饰得体,装饰铜活造型优美,粗细结合,重点突出。景泰蓝工艺成熟于明朝,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quot;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  康熙三十二年(1693),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
  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6)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
    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这个时期所采用的物质材?quot;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北平珐琅工业近况》1928年)。  花纹的内容也比明代更为广泛。花鸟虫草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大明莲也演变成精美细秀的勾子莲,并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
  这时已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使丝工技艺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釉料不仅出现了粉红、银黄和黑等颜色,而且粉碎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  釉料研磨的加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了很大作用,产品的砂眼也大大减少。
  这时的制品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远远胜过明代,镀金厚重。从保存的器物看,至今仍光彩照人,越?quot;圆润结实,金光灿烂"。可以说,乾隆时期是清代掐丝珐琅的鼎盛时期。
    景泰蓝与漆器、木器等其他工艺的结合,也是始于乾隆年间。 嘉庆初期,景泰蓝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期的风貌,但已开始衰落,一直到道光时期(1821~1851),遗存的作品数量很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曾一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睐,珐琅工艺有了稍许的恢复和发展?quot;咸丰年间,有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数家,精心研究珐琅一业,始又渐盛"(《北平珐琅工业近况》,《经济半月刊》1928年7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海禁大开,景泰蓝向国外出口。在这种对外贸易经济的刺激下,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商号和店堂,诸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
  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纷纷前往争购,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内销方面,在咸丰中叶之后的一段时间,景泰蓝只有北京一地可以买到。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又多是外埠商人来京购买,所以销量很少。清朝晚期,珐琅(景泰蓝)制品虽一度呈现出较为繁荣之景象,但这种形势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进入了不景气的困境之中。   清代初期的景泰蓝缺乏独创性,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了明代的风格。
    清代中后期,由于宫廷皇室的奢华,对景泰蓝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作品造型丰富,除器皿造型外还有立体的建筑物、屏风、桌椅、动物造型和实用物等。可以说清代中期开始,景泰蓝在表现内容上,走上了一个新的纪元。
  其装饰题材广泛,像勾子莲、龙凤、吉祥花鸟等图案,色彩也较明代丰富起来。  清代对景泰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景泰蓝在清中期以前大都为宫廷所供奉,所以就它的造型、装饰、色彩及做工而言,总体感觉过于繁琐、过于奢华。
   191l~1933年,景泰蓝行业基本上处于徘徊发展状态。民国初期,在国内市场上,水烟袋之类的实用品销量很大。同时,美、英、法等国的商人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  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仁立公司则是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的机构。
  1923~1924年北平景泰蓝行业比较景气,仅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就达15万余无,雇工350多人,并时常雇用零散工。工厂设在宝禅寺街,马立新街有它的销售门市,上海、汉口等地还有分销处。由此可见景泰蓝行业在当时的发展情况。
    在外销出口方面,据当时海关出版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和《历年海关报告编制》提供的材料来看,景泰蓝出口情况呈上下徘徊的趋势。 列表为例:   从1937(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到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间,外销中断。
  珐琅工厂、作坊陆续倒闭,由原来的百余家商号锐减到30多家。  由3000多从业工人锐减到千余人。即使还有营业者,其制品也是"十蓝九砂",质量低劣。   这个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北平出现了专门为天主教服务的景泰蓝作坊-晋丰工厂。
  厂里有40名点蓝工人,30名掐丝工人,活多时,还常常雇佣数十名掐丝工人。生产的品种有圣水罐、圣水池、带方座和三角座的十字架,墙上挂的和身上带的小十字架以及教堂吊灯上的铃铛等。  纹样是以带十字的单丝蔓儿为多,此外还有万字、云彩地儿等。
  色彩以红、白为主。还配有淡黄、粉、绿等颜色。抗战胜利前夕,厂掌柜李明林病逝,已建20多年的晋丰厂歇业。根据1946年3月的一项调查表明,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生产景泰蓝的厂家有30余家,销售景泰蓝的商店有40余家。
    自产自销的有10余处。大多集中在崇文门大街、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一带。在这些厂家中,有专做细工活的,如崇文门大街的天新成等,专做粗工活的前门外劝业场的老亨记、瑞祥生等。
  它们都是卢沟桥事变前旧有的厂家。但是那些具有百年历史或在当时规模较大的商号如老天利、杨天利、德兴成、永茂荣等大厂均已散伙。  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制品,常见的有瓶类,其次是壶、炉、鼎,还有杯、茶盘、烟碟、纸烟架、水烟袋套、蜡台、挂衣钩、手杖头、别针、发卡、镯子等。
     民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景泰蓝就风格而言没有什么自身的特点,沿袭的是清代的风格,而就其表现的内容而言,由于其购买者多为外国人,所以出现了一些洋人宗教用品和百姓的日用品。
    解放前夕,铜价不断上涨,珐琅成本不断提高,海运汇价昂贵,使得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从业人员仅60余人。 1949年,北京有大小景泰蓝作坊200余家,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个人,从业人员不足千人。
  解放初期的景泰蓝生产,仍沿袭一家一户的作坊生产方式,工人大多在低矮、昏暗的房屋内从事手工操作。  产品规格单一,图案简单,色彩单调,质量极不稳定,整个行业仍处于萎缩状态,党和政府对此采取了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政策,发放贷款、订货、收购,使这一行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6月,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特种工艺品公司。1951年特艺公司主持召开了特种工艺品专业会议,就景泰蓝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的销售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为了尽快恢复景泰蓝行业的生产,并规范景泰蓝的生产制作,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音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
  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一天,林徽音由梁思成陪着来到了海王村,也就是今天的琉璃厂。  在一个旧古玩摊上,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住了她,这只花瓶几乎同她小时候在上海爷爷家看到的那只一模一样。
  她拿在手上仔细观赏着。摊主是一位老者,见林徽音很喜欢这只花瓶,便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
    "这话虽说得有点过,可林徽音还是买下这只花瓶。老人还告诉她:北京景泰蓝以老天利和中兴二厂为最大,都是清康熙年间开办的老厂,现在已经办不下去了。至于德兴城,天瑞堂那几家小厂,就更加难以为继。
  回到家里,林徽音总是想着老人的话,不禁为这种传统工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与梁教授考虑再三,成立了这个抢救景泰蓝的美术小组。   当时,美术组有高庄、莫宗江,还有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三个在清华大学进修深造的女学生。
  林教授就带着他们到珐琅作坊中去调查、了解景泰蓝的生产现状,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纹样、图案。她常对这几个学生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后来,钱美华在林教授的鼓舞下,毅然选择了景泰蓝专业,下到基层,来到北京市珐琅厂,她是我国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第一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景泰蓝专家之一。
       人民政府也在为尽快恢复景泰蓝行业的生产积极创造条件。1952年,北京市第一珐琅生产合作社成立。这对丰富景泰蓝的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从业人员生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954年,为响应政府提出的"罗致艺人,保存技艺,培养艺徒,从根本上保护和发展首都特种工艺"的号召,又成立了北京市第二珐琅生产合作社。  1956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中,由42个珐琅作坊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和第三珐琅生产合作社。
     1958年6月,3个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北京景泰蓝厂。同年10月,国营景泰蓝试验厂并入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成立了国营北京市珐琅厂。这时的从业人员近2000人。     1958年7月,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并设有金属工艺专业,专门培养景泰蓝设计人员。
  可以说,在特种工艺美术中,景泰蓝是最早配备专业创作设计人员的行业。   建国后的景泰蓝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恢复时期,大都承袭了明清的风格。20世纪70年代景泰蓝行业快速发展。  部分艺术院校毕业生分配到企业,使企业管理逐步正规化、图纸化。
  这个时期的景泰蓝无论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还是在色彩及艺术水平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产品质量稳定。这一时期的产品主要是瓶、盘、碗、罐、洗子、套件,也有少量的炉、鼎等。花纹以梅、菊、牡丹、月季、山茶、博古、大地儿花鸟、大地松鹤、勾子莲等图案为主,但以梅、菊、牡丹花居多,还有一些兽类产品。
    设计人员创作的新产品主要是一些仿出土文物的仿古产品。釉料颜色已从解放初期的30种增加到60余种。   20世纪90年代以前,景泰蓝产品基本上都是由外贸公司组织出口国外,国内市场很少见到。
  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景泰蓝市场放开,扩大了出口权,增加通商口岸,国内景泰蓝市场的发展一度出现过热过快的势头,产品质量和艺术水平急速下降。  各生产厂家的产品交叉生产经营,其产品原型基本上都是珐琅厂的原作。
  鉴于这种情况,作为全国生产经营景泰蓝的最大专业厂家北京市珐琅厂,调整了产品结构,限量或不生产传统花纹的产品,加大创新产品的力度,并以"紧跟时代,贴近生活"为主导思想,陆续开发了一大批包括3个文化系列即华夏、欧美、伊斯兰文化系列的精尖和高附加值产品。
    这些产品现代感强,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如具有北京特色的四合院图案装饰在"久宝瓶"造型上,再配上蓝灰脱俗的色调,把地域文化和人文情趣有机结合,表现出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一种怀旧的情感。
  "太白瓶"是以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月为场景,用竹林斜映或梧桐树作衬托,将一代诗仙的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外形与纹样内容完整统一,是刻画人物比较成功的作品。  还有垂绕式花卉布局法的作品,都是打破了传统装饰手法的新产品,制作上也更加讲究、严格,实行了大师监制。
  就珐琅厂的产品而言,这一时期的技术质量和艺术水平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其产品特点,造型圆润、饱满、简单,流线型、色彩纹样根据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但讲究变中求统一,有追求安逸、舒适的感觉。
    20世纪90年代的景泰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形成了新一代景泰蓝。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工程技术科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数学
化学
天文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
物理学
工程技术科学
工程技术科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