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你们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全部回答

2005-08-10

0 0

    我读红楼   老爸有一整套的四大名著,硬皮精装的,看上去很是耀眼,我对它们就有了大饱眼福的欲望。也许是听太奶奶常常讲到的缘故,我最先选择了《红楼梦》。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一)我与红楼 (1)第一次读 我选择在书房的梯子上看第一遍,那年我大概8岁。  汉字还没大认全,打开目录那一页,生字连篇。可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于是,一手捧着厚厚的字典,一手抱着《红楼梦》,有点壮观的爬上了梯子的最高层。
   那天爸妈都出去了,我就悠闲自得的开始了红楼之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沉浸在故事中,认识了泼辣的凤姐、孤傲的妙玉、忧愁的黛玉、宽容的宝钗……第一次发觉,每个人的性格可以那么相似,却又那么不同。
    我喜欢黛玉,因为黛玉的惆怅美,弱不经风而使人升起怜香惜玉之情;我赞叹宝钗,因为宝钗的宽容美,深谋远虑而使人为她聪颖善解人意叫好;我不喜欢妙玉,因为妙玉的孤芳自赏,冷淡孤僻而使人心灵难以承受;我不喜欢金钏,因为金钏的软弱,承担满腹委屈却不敢反抗,跳井却成了她的选择。
     屋里很静,可以听到我激动的心跳声。红楼的第一遍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那时并不很懂,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极乐世界,充满了世界上所有的快乐,在这里,中国古代女子有了真正的自由。
   (2)再读红楼 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读了第二遍。当找到它时,已经素银灰丝蒙卷轴了。  也许是时间的推移,我突然有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感悟:这不是一个极乐的世界么?为什么每个主人公的命运都那么惨??读到黛玉含恨而死,我哭了;读到凤姐因病而去,我痛哭;读到姐妹们离开,分分散散,死的死,嫁的嫁,我已无泪可流。
  原本快乐的女儿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空荡荡的园子。  唉,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意? 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欣赏起妙玉、金钏、惜春、探春这些本不引我注意的人。我发觉她们更富有情感,然而也更为理性。
  她们的生命有的是真真切切,而不是无尽的虚虚幻幻,她们清醒而尖锐的俯瞰着这个世界,为它讥笑过,嘲讽过,也哭泣过。 (二)关于曹雪芹 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他是满洲正白旗人,生活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
  他的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是康熙的侍读。从曾祖起,先后三代专管江宁织造达七十年之久。江宁织造是专管皇室事物的内务府的官。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到曹家,曹雪芹的祖上深得康熙宠幸,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
  至雍正时,皇室内讧,曹家因受牵连而被抄家,这是曹雪芹幼年的事。  乾隆即位,曹家第二次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这时曹雪芹约有十六七岁。 曹雪芹受父辈熏陶,自幼酷爱诗画,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卓越的艺术才能。
  后来,他在穷愁潦倒的境遇中,花了十年时间,进行五次大删改,终于写成《红楼梦》这部巨著。他因家庭多次变故,体会到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预感到封建制度必将崩溃的趋势,所以小说中许多骄奢淫逸和抄家破败的场面描写,都有他家盛衰的影子,渗透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惋惜的情感。
     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曹雪芹,因为我不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没有自身的体会,自然也不敢妄加评论。但唯一懂得的,是曹雪芹在用心和生命写这部巨著。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是一种真挚却无奈的情感。
  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在红楼里创造的形象,初看时觉得这些人很奇怪,性格且不说,形象就挺特别的;然而,细读深究才发现,每个人物在特别的同时,都有相似之处,就像烟台苹果和东营苹果相比,虽有不同,却都是苹果。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别具一格。 (三)人物分析 (1)关于林黛玉 黛玉是这个大园子里的突出人物之一,曹雪芹对她的塑造实在是绝妙。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  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
  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
  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  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林黛玉有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才情横溢、学识渊博,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2)关于贾宝玉 男主人公贾宝玉,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
  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  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
  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
    ”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隘的。
  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3)关于薛宝钗 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
  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
  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  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
  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
  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  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
  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
    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
  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
  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 (4)关于我所喜爱的平儿 在我眼中,红楼中最矛盾的丫头,大约就是平儿了。 “如履薄冰”这四个字,用在平儿身上,似乎最合适不过了。她在琏、凤之间周旋,努力地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可谓夹缝求生。
  贾琏之俗,凤姐之威,难为她应对得如此周全妥帖。   她做得确实太完美了,实在让琏、凤两个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而凤姐的其它几个丫头,都是被挑了毛病赶出去的。她的生存状态,就好像在玩杂技,容不得有半点的疏忽。
  当然,她最终还是锻炼出来了。 平儿待人处事正如其名字:公平、善良。平儿最了不起的是她处事着眼全局,善于平衡各种复杂的关系。   五十二回,宝玉的丫头坠儿偷了平儿的镯子,平儿不声张,说是自己丢的,她知道,如果张扬出去,第一,丢了宝玉的面子,第二,太太、老太太生气,第三,袭人等脸上不好看。
  “情掩虾须镯”维护了三方面的利益,平儿用心何其良苦!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后来成为贾琏的婢妾,算是"半儿主子"。  贾府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人事纠纷,银钱往来,全造王熙凤一人主持是忙不过来的,于是跟从日久的平儿无形中就成为她的左右手,起了协理的作用。
  平儿身份虽低,权势更不及凤姐,但她为人和气,性格温顺,办事稳妥,心地善良。在“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情掩虾须镯"等几回书中,表现可圈可点,在王熙凤、贾琏和下人之间随份应对,进退得体大度,在人际关系上处理得比凤姐好。
    刘姥姥初进贾府时一副寒酸的样子,看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误以为是凤姐。平儿没有摆架子,还向她问好让座。第二次刘姥姥进大观园,临走时,平儿自己也送她不少东西。
  平儿从贾府的纷乱波动中得到她的处世哲学“得饶人处且饶人”,足见她的怜贫惜老,不是一个势利好事之人。   有人把王熙凤比作凤仙花,可历来听到的是“好女儿凤仙花”,所以在贾府,平儿受辱负重,委曲求全,是真正的“金凤”“好女儿”,只有她才配得“好女儿花”凤仙。
   (四)总结 这就是我眼里的红楼,从网上参考了许多,最终完成了“创作”,也许理解的仍很肤浅,但我相信,我会继续读下去。   。

2005-08-13

132 0

1、百科全书。 2、神奇魔书,(读的次数越多,发现会越多,让你的疑问越来越多,直到走火入魔。) 3、恋爱宝典。(没有任何一个男人有宝玉这样懂女人了,建议男仕多看。) 4、历史书。(可以帮你了解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历史) 反正就是一个万花筒。

2005-08-11

105 0

《红楼梦》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有成就的百科全书。

2005-08-10

101 0

悲情女儿国

2005-08-10

107 0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佛者见佛,道者见道,儒者见儒,淫者见淫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