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什么是进士?

什么是进士?

全部回答

2016-09-02

70 0
     进士是古代指贡举的人才。“进士”之名源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 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解说:“进士,可进受爵禄也。”也就是 说成为进士之后,就可以享受朝廷给予的爵位和俸禄,成为国家的官员了。
   科举考试自隋代创立之后,不同时期的规定不尽相同。  以明清两代来看,读书人先 要参加“童试”,无论多大年龄都可以参加。录取后称“生员”,俗称“秀才”,由此取 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 省城举行,取中者为“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于京城礼部举行,取中者称 “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  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 出身,称进士。
   殿试是从宋代开始设立,这种考试是在宫廷里进行,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 试。殿试中的考题、考试形式、阅卷、读卷、放榜等均有固定程序,各项程序十分严 格。考题由皇帝钦定,参加殿试的人须获贡士资格,也就是经会试及格者。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原先安排在三月初一。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改为 三月十五。殿试地点初定在天安门外,以后改在太和殿前,有时也在太和殿一侧。清代 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地点又改在保和殿内。
  只考时务策一道,多是治国安民之 类的对策考问,也有时考问对重大时事或国家紧要问题的看法。考试以一日为限,日落 前必须交卷。  如果到了规定时间试卷仍为答完,也不必担心落榜,贡士在殿试中没有落 榜之说,只是列在殿试末等。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清代有位须发皆白的老贡士日落仍未 完成答卷,声泪倶下恳求延长时间,反复申诉终生拼搏只为今日一试,无论如何也要让 他把试卷答完,恰巧此情被皇帝看到,恩准挑灯夜战,这才了却老贡士的心愿。
    不过这 只是特例,一般是不允许的。 殿试考场纪律非常严格,除有铁面无私的监考官外,还有御林军士守卫考场,试卷 不准交换,不准补写,更不准携带外出,试卷要存入国家档案,列为高度机密,日后也 不允许查卷。
   殿试结束之后,由读卷官阅完试卷后,排出一至十名顺序,交由皇帝定出最后名 次。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所有的进士名录,都要奏请皇帝御览批准。一甲前三名、二甲 前十名也都要皇帝钦定。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经皇帝批准后的殿试结果就可以放 榜了。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这在科举时代是 极为荣耀的事情。
   殿试放榜称为金殿传胪。由皇帝在太和殿主持进行,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要参加 传胪仪式。在庄严的乐曲声中,殿试主考官和参加考试的所有贡士由鸣赞官引导,向皇 帝行大礼。  礼毕,礼部鸿胪寺官员开始唱名。
  一甲三名唱名三遍,其余只唱名一遍。这 一仪程结束之后,黄榜由礼部捧榜官置入云盘,以黄伞前导,在护卫官员和仪仗队的护 送下,由太和门、午门中路出,在午门外再将云盘放至彩亭内,护送至东长安街张榜公 布。
  至此,天下人就可以看到新科进士的尊姓大名了。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