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为什么中学的中国古代历史书上没有蒙古大军西征

全部回答

2018-08-30

3 0
    在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先后发动数次大规模的西征。仅仅凭借着人数较少的军队,以及漫长的后勤供应线,几乎战无不胜(1260年在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除外)。 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大军的西征史,不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而且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
   在这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数量通常较少,总数最多不过20万人(在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在单次战役中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再现昔日蒙古大军在金国钧州一战中“层层叠叠,厚20里”的列阵。  然而却屡战屡胜,其中有哪些原因呢? 欧洲军队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
  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  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
   而在中国,无论是战国时代的车阵、还是明朝戚继光专门攻打倭寇的鸳鸯阵,或者是与鞑靼决战时的车、骑协同战阵,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在作战时,虽然队形并不严整,但讲究的是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由于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比较讲究“诡道”,而不太讲究堂堂正正的交战。
    正是在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从而使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显得较弱。面对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如果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几乎就没有取胜的可能。 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全部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而且越往后排,长枪就会越长,以至架在前排士兵的肩膀上。
    在方阵的正面,就真正形成了如林的丛枪。在方阵的后面,有时会有标枪手不停地往敌方投掷标枪。而部队的后勤和护理工作,通常是由奴隶担当的。在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游弋,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
  虽然这种战术的冲击力非常强大,使东方军队根本无法抵挡。但是,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一是队伍移动不便,二是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进入铁器时代后,随着马鞍的发展,使得骑兵在军队兵种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东西方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方的骑兵一般很少穿戴较重的装甲,在兵器的配置上,骑兵既能用马刀、长枪,也可用弓箭。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骑兵部队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
    而西方自发展成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后,穿着厚厚锁子甲的士兵,可以有效地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主要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与东方不同的是,在骑兵战术的运用上,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过于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从而几乎失去了战术的机动能力,使作战范围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由于地理原因,虽然欧洲军队曾与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从未与万里之外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打过照面。曾经有过的惟一的机会,那就是亚历山大在攻克印度后准备东进时,却因病逝而告终,从而使这一可能没有最终实现。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