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战机规避导弹的具体方法

求 游戏中战机规避导弹的具体方法

全部回答

2018-12-05

1 0
    如何规避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攻击 在被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时,也不是一定没办法规避。规避动作主要是“侧转”。飞行员可以通过雷达警报器发现拦截机雷达波束的方向,当发现雷达警报器报警说明本机已被锁定,或推测敌机可能发射了“发射后不管”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时,飞行员应该以最高的转弯率进行急转弯,转到雷达波与飞行方向垂直的位置,这样处于锁定状态的敌机雷达将会脱锁,代表本机的光斑会从敌机的显示屏上消失,导致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失效。
    即便是正进行扫瞄同时追踪状态中的雷达也会失去目标,必须等待光斑再度出现后才能重新进行判断决策,发起导弹攻击。(这是由于现代战机雷达大都采用脉冲多普勒雷达,而脉冲多普勒雷达是利用地面速度为零的道理,将多普勒频移为零的讯号滤除,将移动目标识别出来,但如果敌机的速度向量与战机雷达的波束垂直的话,则敌机的径向相对速度就跟地面一样,就被雷达当作是杂讯而滤除。
    )不过侧转也就表示你与敌机保持距离,你必须要向敌机接近才可能穿透它的防空网,故而侧转只是应急的措施,终究还是要转向敌机飞行,这样则又会在敌机显示屏上出现光斑。故这种战术动作的原理是当发现被锁定时,赶快侧转以使雷达脱锁,确定安全后再回头朝向目标。
  连续起来就仿佛蛇一样行进,这就是著名的蛇形机动。  海湾战争开战的第2天,美国空军的4架F-15C“鹰”式战斗机编队在空中预警机的引导下,发现了正前方80公里处的伊空军的2架米格-25战斗机。
  两架F -15C立刻用机载APG-63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分别锁住了两架“狐蝠”,双方以 3000米的高度差彼此接近到32公里,正当F-15C准备发射导弹时,米格-25却先他们一步向西方突然转弯,F-15C的APG-63雷达立刻脱锁,4架“鹰”式战斗机的雷达荧光屏上立刻失去了米格-25的踪影。
     雷达天线的死角也很大,可以通过战术躲避雷达的搜索。比如一般战机雷达是以3~5度宽的波束以每秒60~120度对攻击锥区域进行二到四行的扫瞄。在一百公里外,这种扫瞄模式只能可以侦测到上下18公里内的目标,但在20公里外,这种扫瞄只能扫到上下3。
  5公里内的目标。在距离敌机20公里内只要低於敌机高度3。  5千米就是雷达的死角。所以只要钻进20~30公里处迅速降低高度就可以脱离雷达天线的扫瞄范围,笔直向敌机冲去,利用近距离空空导弹和机炮攻击敌机脆弱的易受攻击泡。
  英国皇家空军的龙卷风F3与德国的F-4F在加拿大进行模拟对抗时,当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判断自己进入对方AMRAAM射程时,不断侧转使F-4F的APG-65雷达难以锁定,然后迅速的改变高度,以利用雷达脱锁的瞬间脱离雷达天线的扫瞄角度。
    更为简便的办法则是从敌机攻击锥的外沿绕过,然后再转向敌机,不过这同样需要外界信息的支持。另外,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战斗机机载雷达对超低空的目标识别困难,所以,从超低空穿透敌机雷达搜索范围也是战术之一。
   影响超视距空战的主要因素 影响超视距空战的因素除了性能优良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以及机载雷达电子设备以外,还包括两个易受忽视的因素。   超视距空战需要外界信息支援 超视距空战中飞行员肉眼看不到敌机,甚至连自己的僚机也很少看到,飞行员只能通过显示屏上显示的目标进行攻击,所以超视距攻击机载雷达设备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搜索阶段的战斗机机头雷达搜索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圆锥,在这个范围内战斗机才会发现目标,发动超视距攻击。  我们把这个区域叫做攻击锥。而在战斗机的侧后方,则属于搜索死角,而且没有任何反击能力,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作易受攻击泡(最好有幅示意图)。
  超视距空战中的战斗机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体,由前方具有很强的攻击锥和侧后方向很脆弱的易受攻击泡组成。为了保护“脆弱泡”和发挥掩护“攻击锥”的作用,就需要相互支援和掩护。   所以,单依靠战斗机本身的机载雷达很难把握整体态势,一旦遭遇对手的战术规避,也很难锁定目标,所以,需要外界的信息支援 。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缺少外界信息支持引导,单凭战斗机自身的机载雷达完成超视距打击任务比较十分困难的。所以,外界信息支持是影响超视距空战的关键因素。  现代空战是系统对抗,进行超视距空战的战斗机应该能够得到自身系统内部的预警机、地面雷达的引导,预警机、地面雷达可提供大范围的情报,可从容引导己方战斗机锁定敌机。
  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不乏被击落的米格29、米格25,这些战机战术技能先进,并不比F-15、F-16差,同样也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而战果悬殊,这就是系统的力量,用一句美国飞行员的话来说:“我们的飞机并不比别人强,我们的优势在系统”。
     识别技术限制超视距作战 识别体系的建设是制约超视距作战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的关键瓶颈。现代空战作战范围大,速度快,战机须臾而逝。所以,很难通过划定空域、战线,通过时间等防止误伤。
  尤其是超视距空战,飞行员难以用肉眼发现目标,而雷达不能判定目标属于的阵营。在越南战争中,美国飞行员为了避免误伤己方飞机,而不得不放弃在视距外攻击的机会,将目标放到视距范围内,肉眼识别具体型号后在攻击,浪费了许多有利的攻击机会。
    在海湾战争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在1991年海湾上空的空中格斗中,据认为表现最好的是美国的F—15战斗机。该型飞机击落伊军飞机的数量最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该型战斗机除装备雷达目标识别系统外,还装备了现代化敌我识别器。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主要能识别敌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特定的雷达回波信号。  美军当时装备的另两种型号作战飞机F/A—18和F—14,或有敌我识别器而没有雷达识别系统,或有雷达识别系统而没有敌我识别器。
  这样,它们在空战中应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削弱。 现代短距格斗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接近100%,近距弹命中率还是要高于中距雷达弹,但先进的中距弹命中率也是很高的,接近80%。  但这个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取决于电子和光学对抗的结果,主、被动干扰是对抗的主要手段。
  在将来空战中,空空导弹无疑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杀手,但是战机的隐形程度,电子对抗技术,干扰弹的先进程度都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它的命中率。机动性不再是对抗的有效手段。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