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仪礼》《礼记》有何区别与联系?
根据东汉马融的《周官传》所说,认为《周礼》之所以后出,是因为秦始皇“特恶”此书,秦自孝公以下用商鞅之法,其政酷烈,与《周礼》相反,故秦始皇禁挟书,欲搜求焚烧,故《周礼》隐藏百年。汉惠帝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而《周礼》一书既出,又人于秘府之中,五经博士们未能得见。 西汉后期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籍,始得此书,列之于《别录》《七略》之中。然而,《冬官》一篇已亡,后以《考工记》补之。《周礼》作为西汉早年重新出现的先秦旧籍,前人已经说的十分清楚, 但此书仍遭到一部分学者的怀疑和排斥,后世拒绝相信该书的人更多。 清 代以来,经过一些学者的细密考证,《周礼》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 识。特...全部
根据东汉马融的《周官传》所说,认为《周礼》之所以后出,是因为秦始皇“特恶”此书,秦自孝公以下用商鞅之法,其政酷烈,与《周礼》相反,故秦始皇禁挟书,欲搜求焚烧,故《周礼》隐藏百年。汉惠帝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而《周礼》一书既出,又人于秘府之中,五经博士们未能得见。
西汉后期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籍,始得此书,列之于《别录》《七略》之中。然而,《冬官》一篇已亡,后以《考工记》补之。《周礼》作为西汉早年重新出现的先秦旧籍,前人已经说的十分清楚, 但此书仍遭到一部分学者的怀疑和排斥,后世拒绝相信该书的人更多。
清 代以来,经过一些学者的细密考证,《周礼》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 识。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金文研究的进展,《周礼》一书的价值表现得 更为清楚了。《周礼》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所记大部分为西周旧制,亦加有作者 的一定的理想成分。
全书划分为六个部分,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所以,《汉书•艺文 志》著录该书为“《周官经》六篇”。该书除《冬官》已经亡佚,而以《考 工记》代替外,地官、夏官、秋官的个别职掌亦阙。
依照《周礼》六官所 记,不仅可以考见西周旧制,还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除《周礼》以外,礼书还有《仪礼》和《礼记》。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分别给《周礼》《仪礼》《礼记》作注,并写有《三礼目录》一卷,后世郑 注盛行,所以这三部经书便并称为“三礼”了。
《仪礼》原来单称《礼》《士礼》或《礼经》,是西周、春秋时代礼仪 活动仪式汇编。《仪礼》一般认为成书于东周时代,旧说《仪礼》为周公 所作,此说不可信据。《史记》《汉书》都认为是孔子采辑当时各诸侯国的 礼仪制度加以整理而成。
据《礼记•杂记下》记载:“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士丧礼》是《仪礼〉〉中的一篇,可知《仪礼》的撰作与孔子有密切的关系。《仪礼》一书成书于春秋末年,但该书所记载的礼仪制度一定早已存在了。
《仪礼》记载了各方面的礼仪制度,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等等。但该书只讲礼仪的细节,不讲礼的意义。所以郑玄、孔颖达将《周礼》与《仪礼》进行比较后认为:“《周官》为体,《仪礼是《周礼》《仪礼》有体、履之别也。
所以《周礼》为体者,《周礼》是立治之本,统之心体以齐正于物……其《仪礼》但明体之所行践履之事。”又说:“《周礼》为本,则圣人体之;《仪礼》为末,贤人履之。”可见,《周礼》乃礼之大体,是礼的根本,而《仪礼》书影《仪礼》则是事之细节。
《礼记•明堂位》书影《礼记》是记录有关先秦礼仪论说的著作。所谓“记”,即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并非作于一人一时,原来没有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而流传。《汉书•艺文志》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
”现在流行的《礼记》就包括在这131篇中。经过流传,《礼记》形成了 85篇的《大戴礼记》和49篇的《小戴礼记》两个本子。《大戴礼记》由于不受重视,流传过程中有所遗失,现今只存39篇。现在一般所说的《礼记》指《小戴礼记》,由于郑玄为之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它的地位超过了《大戴礼记》。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