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的赏析

全部回答

2009-07-05

0 0
    出自《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进步。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2009-07-06

59 0
    《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先描写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形容为展开的一面镜子(鉴),把人引入恬静而幽雅境界。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作者在第三句提问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时读者一看题目,原来是写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朱熹在告诉人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读书,像得有活水一样从书中得有新知,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

2009-07-05

56 0
    新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主要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半亩方塘”,比作“鉴”。这“半亩方塘”很清澈,像明镜一样,可以映出“天光云影”。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因此,“渠”并不是渠水,而是代词“它”,指代半亩方塘(本体是“书”)。  按“渠”字在文言文中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人指物都可以,本文中即可理解为“它”,就是“方塘”。 所以我的意见是解释为:“问它(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一直有河流源源不断的会聚过来啊。
  
   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参考资料: 。

2009-07-05

24 0
唉……出律……败兴基本算是打油诗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