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关于韩信的几个问题

韩信与陈豨勾结企图谋反,是确有此事,还是“欲加之罪”?另外他临死时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是否说明他对朝廷并非完全忠诚?最后,韩信背信弃义袭击齐国,还公然向刘邦伸手要齐王之位,他是一个真正的忠臣,还是仅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全部回答

2010-01-15

0 0
    性格决定命运。 当年韩信先于项羽帐下不受重视,后跑到刘邦帐下也只是当个小官,见官小又跑了。可见他胸怀大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刘邦给了他施展才能的空间他才为刘邦效命,如果项羽有伯乐的眼光,他可能就是项羽手下一员大将了。
   良禽择木而栖,韩信的忠诚是有条件的,和岳飞的忠诚有本质区别,后来他造反也是因为失去了忠诚的条件。   韩信不肯背叛刘邦自立为王,以前受到一位好心人施舍的冷饭,很多年后都记得以千金相报,而刘邦给予他锦衣玉食统帅千军,对他有莫大的恩德,使他难以下决心背叛。
   再者,韩信没有这种欲壑难填的野心,出身贫苦的人一旦某一天发达了,就会变得像富人一样容易患得患失,最想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愿再冒险,容易安于现状。   --------------------------------------------------------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韩信是一个很看重名利的人,但是不会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不愿背负违背道德的骂名,为了成功心狠手辣,所以有妇人之仁之说,这到底是弱点还是优点很难说清楚。
     。

2010-01-19

199 0
韩信逼都不反的低能 就向以前经常饿肚子一样

2010-01-19

215 0
君王天下事,玩弄股掌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秦末纷争,英雄多起于不义,莫须有的事情太多。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鸟兽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朝历代都逃脱不出这个命运

2010-01-17

199 0
韩信是军事奇才,政治上的低能儿。

2010-01-15

230 0
    第一,韩信是否谋反,这真不好说,从史记的态度来看,是默认他参与谋反的,司马迁的评价“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似乎是对他因谋叛而夷灭宗族表示惋惜。  而且上文对于如何谋反,甚至谋反的动机,也有叙述,如果所述属实,可以看出,杀他也是不得已的,因为是你死我活了。
  但我们也要明白,毕竟司马迁和韩信不是同时代的人,他所看到的资料,也是之前流传下来的,而那很有可能是被朝廷和谐过的。我觉得,陈豨叛乱韩信肯定是参与其中的,至少是和陈豨关系密切,勾搭过的,才会有这样一个杀他的口试。
     第二,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或许有人觉得韩信要反,当年就反了,何必坐失良机。但我们不能把人看死了,人是会变的。当年他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没有背弃,但如今,他名满天下,遭到刘邦的猜忌,终日郁郁不乐,忠诚有所动摇,也是人之常情。
  他临死的话,也是表达一种怨恨,就是要不是我,你们哪有今天这种意思 第三,韩信讨要齐王的位子,就这一点我认为不能说明他的不忠,他索要王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他本以为攻下齐国是大功一件,要一个伪齐王的封赏,刘邦必然欣然答应。
      但他没考虑到的是刘邦当时的处境,正和项羽对峙,在生死关头。刘邦此时最期盼的,是韩信挥师而下,来援助他。结果韩信人没来不说,还开口问自己讨赏,你说刘邦能不气吗。
  韩信会打仗,但他的全局观不够,不懂政治,不懂权谋。整个的人生规划,比较感情用事。 所以,他可以成为一代名将,却不会成为枭雄 。

2010-01-15

212 0
韩信凭什么对刘邦要忠诚? 不过话说回来,古今中外,军人搞政治实在太糟糕。 政治太肮脏,不是军人能够对付的。 所以,最成功的军人都是远离政治的,一旦卷进去,岳爷爷都无法自保。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