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为何三国后期曹魏实力最强?

全部回答

2007-12-27

0 0
    我们拿当时曹魏的领土和其他两国领土做个比较: 曹魏占据了辽宁级辽宁东北部、山东、直隶、河北、河南、山西、山西北部大部分地区、甘肃以及青海以北地区、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北部部分地区。
  这些地区是当时技术、经济、农业较发达的区域,人口密集,单是增兵以及军队给养方面就远远多于蜀汉和吴。  说是天下三分,倒不如说魏国掌握着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的中国土地,而且向山东、直隶、河南、河北等地区都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而蜀汉只有以四川为中心,再加上重庆、以及陕西南部小部分区域,虽然名义上管辖着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可是云贵方面事实上是自治的,而且少数民族自给自足都是问题,就别提税收或者贡品了,征兵更是不可能。
    所以蜀汉国力薄弱的程度可想而知。 吴也不比蜀好多少,当时吴国占据着湖南南部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荆州南部,江陵以及下属长沙、贵阳、零陵、武陵四郡)、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北部和广西北部地区,看起来面积很大,但是当时福建、广东、广西地区和蜀汉的云贵地区差不多,都是少数民族区,并且由少数民族所占领,吴国实际可以得到军事补给的区域只有荆南、江西、浙江地区而已,而且这些地方饱经战乱,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当时的战略需要。
     除了综合的国力差距,最可怕的就是人口差距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当然是人越多优势就越大,假设曹魏“十户出一丁”,就可以组成百万军队,那么吴蜀要和曹魏抗衡,征兵恐怕要“五户一丁”,甚至“每户一丁”,这样做虽然短暂的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可是却给农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常此以往,吴蜀两国就必然会灭亡了。
     。

2007-12-27

160 0
    因为曹魏占据中原广阔的沃土,再加上曹操早期对其“根据地”的建设搞得比较好,像屯田之类的活动使得其统治区域内的农业发展较快。再加上其北方边疆较为宁靖,而在对东吴和西蜀的战略上,曹魏政权的决策者们主要采取了守势,使得边疆上的战争对其内部的损耗较小。
  而蜀汉政权,本来疆域就不够宽广,其实力在彝陵之战后就已经在三国中处在下风,又屡次兴兵北伐,再加上南方的少数民族又一直蠢蠢欲动,所以很快就衰亡了。
    至于偏安一方的东吴,主要就是其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一直使得生产环境不甚太平,统治者们不得不把大量的军力调集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又没有什么显见的成效,人力物力被大量耗费,所以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2007-12-26

166 0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蜀。  辅政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
  蜀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  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
  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蜀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
  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
  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蜀,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
    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蜀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
  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  蜀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
  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蜀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蜀,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蜀汉之战告捷。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
    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