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派建筑,有什么特点
何为微派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 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 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 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 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 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 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 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全部
何为微派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 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 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 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 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 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 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 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 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 情趣。
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 起伏,借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 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 青瓦起垫飞翘。
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 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 和谐。
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 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 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 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 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 ,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 然谐和一体。
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 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 窗棂(木鬲)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 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 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 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
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 ,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 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 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
矗立于县城的许国 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 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 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当年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庭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微派建筑的历史渊源
说起徽派建筑艺术,你自然会想到安徽南部的徽州古民居。徽古民居以马头墙、天井、斗以及砖雕、木雕、石雕等为鲜明特色,
风姿绰约,在博大的华夏建筑流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然而,果打开《安徽古建筑》一书,你便会发现,安徽的古建筑并不仅局限
于徽州,江南江北,淮河平原,无不留下珍贵的建筑遗产。
安徽,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孕育过新安文化和桐城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江淮之间,是南北文化的
交汇处,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在建筑种类上表现为多样性,如寺庙、祠堂、民宅、店铺、牌坊、园林、亭台、楼阁,再者飞檐斗
、雕梁画栋、女墙照壁等;在建筑风格上南北各异,皖南清新俊雅,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皖北基本属朴实凝重型,一些建筑细部制作精
致,表现出南北风格的融合和统一。
有人说,要了解明代帝王生活,到北京去;要了解明清寻常百姓生活,到徽州来。甚至有人说,不谈徽州建筑,就不能真懂明史。由
此可见徽州建筑的价值和地位。徽州建筑首推民居。它们多建于明清时期,由于民风淳朴古雅,崇尚孔孟之道,加之山峦重叠,避开了战
火兵乱,故大部分保存完好,居民们依旧在祖先建造的房屋里生活,庭院中养鱼种花,街道上漫步购物……黔县的西递村和宏村是最典型
的古村落。
西递人家,家家庭院深深,房舍饰砖雕,园林多盆景,村里的履福堂、走马楼、大夫第、西园等从多角度展现了徽派建筑和园
林的魅力。宏村的特色在于村子的布局构置,山溪沿一条人工水渠顺巷流淌,流入每户门内再流出门外,最后进入位于村中心的月塘。
溪
水带走了盛夏的酷热,也给村民带来了便利,人们在家中门坎下就可洗涮什物,蓄活水养鱼。1999年,西递村和宏村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
的认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称号。
标志着徽文化忠孝节义儒家思想的代表建筑是宗祠和牌坊,徽州古村落几乎村村都有家族宗祠,书中专门介绍了大坑口村的龙川胡氏
宗祠,我国新文化的创始人胡适的故居也在这个村里。
宗祠外观气魄雄伟,细部华美精致,集中了徽派木、石、砖、竹“四雕”的精华,
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牌坊主要有棠樾牌坊群和歙县城关的大学士坊等。
如果说徽派民居反映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我国的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和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其古建筑则分
别体现了老子的道教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华。
齐云山在休宁县境内,仍属古徽州,九华山已出此范畴,但相距不远。这两处的宗教建筑与
典型的徽派民居迥然不同,虽还是白墙青瓦,却风标卓异,少了许多精细雕琢,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如齐云山的月华街,九华
山的百岁宫、肉身殿等。
安徽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雅士,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纪念性古建筑。顺皖南一线而行,可在东至县牛头山见到“陶公祠”,晋代诗人陶渊
明任彭泽县令时曾在此种菊;去泾县可寻访“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唱咏的桃花潭
“踏歌岸阁”。越过长江,可到和县寻觅唐代政治家、诗人刘禹锡的故居“陋室”和西楚霸王项羽的灵祠“霸王祠”;在无为县瞻仰“米
公祠”,北宋书画家米芾曾在此藏过墨宝;上滁县琅岈山探望“醉翁亭”,欧阳修在这里写下了不朽之作《醉翁亭记》;去安徽省会合肥
参拜“包公祠”和曹操点将台——“教弩台”。
渡过淮河,颍上县有“管鲍祠”,三国著名人物管仲、鲍叔牙即此地人士;再往北去,在
古城亳州可参观“华祖庵”,神医华陀的故居即在庵内,这些建筑物虽历经沧桑,但大多保护完好,从中不难看出徽派建筑文化传承渊源
的久长与深厚,使人如行走在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山阴道上。
安徽是全国的文物大省,古建筑精品远不止书中展示的66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安徽古建筑》不仅文采焕然,读后能让
人走入对古建筑文化充满憧憬的世界。建筑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对建筑艺术的理解是没有国界的。
相信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都能从安徽
古建筑中获得愉悦和启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