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什么是“常科”?

唐代科举考试中,什么是“常科”?

全部回答

2018-03-13

0 0
    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总体分为常 科和制科。常科,即是常设的、有固定日期的考试科目。具体包括秀才、明经、进 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 其中明法(考法律知识)、明算(考数学知 识)等绝大多数科目不为人们所重视;秀 才一科,则难度极高,很少有人敢报名, 逐渐废弃。
    诸常科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是 明经、进士两科。其中明经是考察考生对 于儒经的记忆和理解情况;进士则主要考 诗赋和策论,对考生的文学才能和政治见 识有相当高的要求。明经科相对简单,录 取率也高,达到十分之一;而进士科则非 常难,录取率仅有六十分之一,因此时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谤语。
      但进 士科前途远大,仕途光明,唐朝中后期的 宰相半数为进士出身,成为当时读书人人 仕的首选途径。常科考生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生徒,一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 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 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过关后再送尚书省 应试者叫乡贡。
  宋代王安石任宰相时,罢 黜明经等科,之后的常科便只剩下进士科。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