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货郎儿”是什么时候发展成熟的?

“货郎儿”是什么时候发展成熟的?

全部回答

2017-07-07

0 0
    货郎儿,原本是生活中卖货郎的叫卖声,经过长期的歌唱, 不断加工,到元代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说唱艺人专用的一种形 式,后来被杂剧吸收进了套曲。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叫声,自京师起撰。
  因市井诸色 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宋元以来,有一种来往于城乡贩卖日用杂货,尤其是妇女针线以及儿童零食、玩具的挑担小商贩,被称作货郎儿。  他们沿街摇着蛇皮鼓,唱着物品的名字以招徕顾客。
  所唱的调式不断被加工和定型,被称作《货郎儿》或《货郎太平歌》。到元代,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说唱艺术“货郎儿”。在《元典章》中,就有禁唱“货郎儿”的记载,反映了当时货郎儿流传之广泛。元代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杂剧第四折、无名氏散曲《金殿喜重逢》中都有“货郎儿”。
    在货郎儿中间插人其他曲牌腔调,就成了【转调货郎儿】。现在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是《风雨像生货郎担》。在这部元无名氏创作的杂剧《风雨像生货郎旦》中,已经演变成了【九转货郎儿】。
  第四折张三姑通过卖唱【货郎儿】,叙述李彦和一家被害得家破人亡的经过。因故事曲折,情节复杂,除了一段【货郎儿】本调外,连用了八个穿插其他不同曲牌的【货郎儿】组合成套,构成北曲少见的转调集曲的结构形式。
    由于货郎起源于民间,比较朴素与粗糙,采用九支长短句式 的转调,形成了货郎曲调的套数,就是同一曲调的变奏,每支曲 调的句式有一点差异。它的构成与赚词、诸宫调以同一宫调的 几个不同调子联成一套的情形不同,也不是像诸宫调联合许多套曲构成整体,所以还是民间流行的小型讲唱文学。
  
    《风雨像生货郎旦》从开头到九转都是用【货郎儿】开始,以后中间是变奏。如【二转】插入了【卖花声】,【六转】插入了【四边静】、【普天乐】,结尾又回到了【货郎儿】。这种转调,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音乐 结构形式,从而便于剧中人物叙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