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理论是佛教的一个相当完整和细致的思想体系。“色空理论”是关于自然层面上的理论,也是佛教宇宙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佛教的这个理论是佛教理论体系的一个基石,如果没有他,佛教的其他理论就无法成立。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
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四大因素由于因缘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 特别的,佛教认为,这个空色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一个循环结束,另一个循环开始,佛教称其为"轮回"。
请注意这是佛教被认为是无神论的基本根据。
释迦牟尼佛认为这种由空到色,由色到空的轮回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任何进步的含义在里面。同时又可以推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空与色是等价的。 没有任何区别。
由此就又导出一个结论,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就是实现"涅磐"。只有涅磐才有意义。实际上这就是佛教"色空"理论的基本意义和作用。
和西方哲学思想比较起来,佛教的色空理论与西方的自然社会发展进步论有根本性的区别。
因为西方哲学对过程的发展也含有循环和重复的观念,但西方人认为这个循环和重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总是进步的。 但释迦牟尼佛则认为这种循环和重复一点前进和发展的意义也没有。
总之,"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的空色观是佛教独特的思辩,是佛教对宇宙的基本看法。也有的人们把佛教说的"色"解释为女色,那就对佛教的这个理论理解得太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