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人怎么办?其应对方法是什么
其实,宝宝打人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全部
其实,宝宝打人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成长发育的一些因素导致打人
1。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2。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3。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4。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5。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6。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二、身体、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打人
1。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打人就比较多。
2。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三、父母的态度也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1。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也有的父母过于严厉,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
或者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宝宝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使宝宝形成了打人习惯。
2。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那么,宝宝打人后怎么办呢?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
要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要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可以的,孩子会懂得不可以的含义,出现孩子打人情况时,可以有一些惩罚措施,例如告诉孩子因为打人别人不再理他,可以5-10分钟不理他,但不要大声训斥或打骂孩子,孩子打人时也不要笑或作出夸张的动作,以免孩子误认为好玩儿而强化其行为。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如果宝宝能表达,就要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
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
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第五,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帮助他成长。
第六,平时多关注宝宝的需求,一是要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
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宝宝打人怎么办?
(二)
你1岁多的小宝贝是不是开始挥起他的小拳头来发动攻势了?如何应付那些攻击力强的小家伙呢?该如何面对挑衅的宝宝?该如何处理孩子打人的这件事呢?
★打人是一种试探和情绪反应
对于1到2岁的孩子来说,类似闹闹这样的攻击行为非常普遍。
有时候孩子打人,看不出有任何的理由,他们常常怀有一种玩的心理去试探自己的行为能力,或者试探大人们的反应。打完人,他们就等着看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情。对他们来说,打人是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试验。
另外,孩子打人也是带有很强烈的情绪因素的。
想一想1岁孩子们的生活世界,你就会发现,宝宝的每一天都在努力掌握各种新的技能,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各种情形。因此,打人成为了孩子们表达挫败感,或者遭受打击后的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
★打人是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
当一个4岁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之后,他会说:“还给我!” 但是,1岁的孩子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于是就用拳头来代替语言。
而且,一两岁的孩子也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即使大人告诉他别人会疼,这么大的孩子也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避免攻击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
由此可见,阻止孩子打人行为出现的最好方法应该是防患于未然。
父母应该仔细观察是什么促使孩子产生了打人的欲望,然后抢先有所行动。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饿了以后就会爱打人?还是当他在人多的场合爱攻击人?或者是当他去一些陌生场所的时候?
如果带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游玩,无论是在途中还是到了终点,父母都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按原来的习惯午睡,并为他准备一些小甜点。
如果你的宝宝以前就因为想要好朋友喜爱的玩具而打了人,那么就告诉那个孩子的妈妈当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把这根“导火线”藏起来。
★父母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惩罚
即使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也并不能完全杜绝孩子的打人行为。
一旦打人事件发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过分强烈的反应。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这些反应,对打人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变相鼓励。父母过于强烈的反应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击是解决冲突和引起注意的一个非常恰当的方法。
惩罚也是白费力气,1岁的孩子还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到一起,还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对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任何处罚都是没有作用的。
另外,父母态度的前后一致性至关重要。比如说,当孩子打人的时候,父母不能这次还无所谓呢,下次就生气了。
那么,当打人事件发生后,父母该怎么办呢?
1、首先要保持冷静。当你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在紧迫关头保持耐心。
2、然后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关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即便被打对象是自己也要表现得很关心。
而且向孩子解释打人使其他人受伤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告诉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会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伤心。
3、认可孩子的感受,简短地给孩子一些指导。打人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
父母应该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静但要清楚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但是我们不能打人……。”要避免过长的训导和讲道理,因为这会使孩子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了。另外,强制性地让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
换一种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你的关心,效果就会很好。因为你的行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典范。
4、给孩子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替代攻击的方法。对于学会说话的孩子们来说,使用语言是一个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议。
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说“让我玩玩你的玩具”。
5、表扬孩子积极的努力行为。应该寻找机会鼓励孩子,可以夸奖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这次没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试着这样做。
”
6、循环往复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父母不要担心孩子打人行为的重现,1岁的孩子需要花很长时间学会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导孩子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忍耐性,锻炼自己皮肤的抗攻击性,加强自己的幽默感。
宝宝咬人、打人怎么办?
(三)
有的宝宝到了二岁左右,不知什么原因,变得越来越喜欢 咬人和打人。对于这种现象,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
对于宝宝的“暴力”,父母要善加理解。宝宝之间常常因为争抢玩具或其他的物品打起来。
当你听到宝宝委屈地说“妈妈,他打我”时,“受害者”的妈妈和“施暴者”的妈妈应该怎样做呢?父母希望自己的宝宝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因此他们常对自己的宝宝说:“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不幸的是,这种方法通常不起作用。
假如丁丁打了乐乐,而乐乐也回击了他,结果常常是丁丁并不会就此住手,他还会再打乐乐,那么两个宝宝之间的恶战就会愈演愈烈。乐乐的妈妈应该这样对乐乐说:“别让丁丁打你,把他的手抓住,推开他,或者离他远一点。
”或者这样对乐乐说:“你告诉丁丁,你不喜欢打架,别的小朋友也不喜欢打架,再打架谁也不和他玩了。”当然,这个方法并不总能奏效,但它可以让宝宝明白,父母不赞成他们互相攻击,而且互相攻击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丁丁的父母则要分析丁丁的这种行为是偶尔的,还是经常的。
宝宝们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是很大的。他们常会从友好变成攻击,从善良变成残酷。如果打别人是宝宝偶然发生的行为,那么父母就应当弄清事情的原委,并承认隐藏在宝宝攻击行为之后的情感(常常是因为气愤)。
如果宝宝的攻击行为是经常的,那么父母就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经常打宝宝,打宝宝实际上就是为宝宝演示攻击行为。另外,当宝宝偶然出现攻击行为时,自己是否及时阻止了,如果父母默许了,那么他就倾向于经常出现这种行为。
因此,人们常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而有些宝宝有时会突然咬住妈妈的肩膀或胳膊不松口,咬得妈妈好痛,这是怎么回事?宝宝半岁以后,乳牙开始萌出,他经常喜欢咬一些固体食物来磨牙,并形成咬物的习惯。
同时,宝宝的情感逐渐发展,依恋家里的亲人,离不开母亲。有的婴儿情绪变化大,容易冲动,又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常常是行为表现特殊,比如遇到不高兴、不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会趴在妈妈的怀里,咬住妈妈的胳膊不松口,而高兴的时候,他也可能对亲爱的妈妈咬上一口。
如果两岁以后的小儿再咬人,则是人为发泄愤怒的方式了。因此,对小婴儿的咬人习惯不必大惊小怪。尽量给宝宝提供愉快的环境,这对他们以后的情绪发育极有好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