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中,琳琳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故事
英子 《城南旧事》,并没有刻意地表达什么,只有一幅幅场景从容地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平和,那样的纯净淡然,弥久恒馨,虽然满是人间烟火,却无半点追名逐利的心。 " 也许正因为它的不疾不徐与纯净淡然的基调,整部电影如清水般顺畅优美。虽然有时觉得有些斧凿的印记,但都被小英子天真的双眼盖过。善良的秀珍虽然因社会的压迫而疯了,但她浓厚的爱使小英子感受到陌生人的关怀,小英子玉秀珍一起谈笑,一起相处,秀珍像大人一样喜欢她,而小英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她建立友谊,这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一个纯美的境界。 还有妞儿,这个与她家境不同但也同样纯真善良的小女孩,曾经与...全部
英子 《城南旧事》,并没有刻意地表达什么,只有一幅幅场景从容地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平和,那样的纯净淡然,弥久恒馨,虽然满是人间烟火,却无半点追名逐利的心。
" 也许正因为它的不疾不徐与纯净淡然的基调,整部电影如清水般顺畅优美。虽然有时觉得有些斧凿的印记,但都被小英子天真的双眼盖过。善良的秀珍虽然因社会的压迫而疯了,但她浓厚的爱使小英子感受到陌生人的关怀,小英子玉秀珍一起谈笑,一起相处,秀珍像大人一样喜欢她,而小英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她建立友谊,这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一个纯美的境界。
还有妞儿,这个与她家境不同但也同样纯真善良的小女孩,曾经与英子一起荡着秋千爽朗地大笑,曾经与英子如此亲密地说着话儿,那一竹篮子小鸡与还在摇晃的秋千,都在诉说着她们快乐幸福的时光。可一切来得那么突然,现实的冷酷使才相认的秀珍与妞儿消失在冰冷的雨夜中,丧生在火车的巨轮下。
雨过无痕,英子离开了她所熟悉、所留恋的家,搬到了新家,她又结识了蹲在草地中的人。小英子很天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她也不去理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是善良的,就像没见过海的她知道海一定是美丽的一样。
在草地中的人是小偷,但他的心是善的,只是受现实社会压迫而无奈地堕落,但他还是被抓走了,小英子不理解,那个为自己弟弟而努力,那个曾快乐地与弟弟逛庙会的人怎么会是坏人?但没等她的困惑解开,一个又一个同她一起生活过的人相继离去。
宋妈一生辛辛苦苦,最后却失去了她的孩子,只是跟着她的丈夫凄凉地离开。小英子就这样远远地看着,看着她所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去,最后送走的竟是父亲,没有大悲,没有哭号的送别,只有满山的红枫叶布满画面,小英子不能理解,但也慢慢地接受了这生活的苦难与凄凉,因为她也告别了她童年的乐园。
整部影片,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把镜头直指黑暗的旧社会,一直都是淡淡地叙述,看似平淡,但淡的只是情节,只是拍摄的手法,而情感依旧是浓得化不开的,余味无穷,就如中国国画里的淡墨画的远山。 在影片最后的五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去用大片的色彩(红叶)、用画面的节奏、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前面情节中造成的惆怅中,充分地传达了人物的情绪,成为一个情绪的高潮,我们自然地总结了片子给我们的感受,到了一个情感上的高潮,这个高潮不是片子直接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领会的。
虽然影片中英子的童年是充斥着哀伤与离愁的,可以说这段回忆的内容不十分快乐、美好,但让人回忆起时,仍有温馨和平淡,可能是因为英子,或者说林海音成长了,已经经过了生活的洗礼,身心已经受住了苦难的考验,饱经风霜后再来回忆这段童年往事,已经不觉得痛楚,反而要感谢经历给她的磨难,再想起不复返的往事,就觉得特别亲切与温馨。
站在生命的长河上,回首往事,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回忆原来可以这样平静--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这就是《城南旧事》给我的记忆。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
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