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称为律诗的诗,得满足几个条件?

全部回答

2019-03-27

0 0
律诗的条件,从历代作品来看有四项: 1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的平仄,有特定的规格; 2 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韵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3 以每首八句为基本形式。八句以上称为长律或排律; 4 全诗首尾两联可不对偶,中间各联必须对偶。 最主要的是声调的合律。 但还有一些变体。

2019-03-27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缙凇⑺沃适闭蕉ㄐ停墒煊谑⑻剖逼凇B墒笫渥质牖唬渴追直鹞逖浴⒘浴⑵哐跃洌虺莆迓伞⒘伞⑵呗桑渲辛山仙偌Mǔ5穆墒娑渴?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建议浏览: 。

2019-03-27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缙凇⑺沃适闭蕉ㄐ停墒煊谑⑻剖逼凇B墒笫渥质牖唬渴追直鹞逖浴⒘浴⑵哐跃洌虺莆迓伞⒘伞⑵呗桑渲辛山仙偌Mǔ5穆墒娑渴?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五律类型一 格式 范例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五律类型二 格式 范例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五律类型三 格式 范例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律类型四 格式 范例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七律类型一 格式 范例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七律类型二 格式 范例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类型三 格式 范例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类型四 格式 范例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律诗特点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
    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 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
  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 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 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
    比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
  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
  这可能是 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 又跟第三句失粘。
  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
  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  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
  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例如《复 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  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  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
  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
  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
    实际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 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 拗。  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 讨论。
  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 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
  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 到这种特殊句型。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  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 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
  诗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 以干脆变一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 是平声,不能不论。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  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 一词拆散。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 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 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 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 ”,“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形容词的相对。
    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 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 对。
  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  比如《秦州杂诗》其三: 州图领同谷, 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 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