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圣经
参考了几种意见,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中肯些的。因为所选取文章超过5000字,所以请参阅下
《圣经》是不是一本书?是一本什么书?
《圣经》这本书在这个世界上流传了近两千年或两千多年,对处于各种信仰、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被基督徒视为“神的话语”。 但它本质上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书”的集合体:包含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书”的合集。
历史的看,圣经首先是一部历史。与各民族的历史一样,作为历史的圣经自然也参杂了许多神话、传说、人为的捏造等等,当然,还原历史的真实是考古学家的事情,与我们无关,我们所要知道的,是圣经首先是历史:旧约——犹太民族的历史,新约——基督教创立和早期传播的历...全部
参考了几种意见,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中肯些的。因为所选取文章超过5000字,所以请参阅下
《圣经》是不是一本书?是一本什么书?
《圣经》这本书在这个世界上流传了近两千年或两千多年,对处于各种信仰、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被基督徒视为“神的话语”。
但它本质上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书”的集合体:包含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书”的合集。
历史的看,圣经首先是一部历史。与各民族的历史一样,作为历史的圣经自然也参杂了许多神话、传说、人为的捏造等等,当然,还原历史的真实是考古学家的事情,与我们无关,我们所要知道的,是圣经首先是历史:旧约——犹太民族的历史,新约——基督教创立和早期传播的历史。
第一,史书的《圣经》。
作为圣经的内核首先是宗教。历史的看,当犹太教和犹太民族一起发展到耶稣诞生前后,都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犹太民族的苦难无法为犹太教解决和解释,这时候需要对宗教进行改革,需要一种接近贫苦百姓而不是帝王的宗教(在旧约中,神的代言人一般是帝王。
当以色列的国被摧毁之后,先知多次预言的核心也是犹太王——弥赛亚的重临),对犹太教的改革,结果是诞生了新的基督教。可以这样认为,早期教会的基石是保罗,精神领袖是耶稣。到罗马帝国认定基督教为国教,新旧约一体的《圣经》在这前后最终基本上成书,并且被大规模地从希伯来文、希腊文翻译成拉丁语,以耶和华神为核心的犹太教完全演变为以耶稣为核心的基督教。
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把《圣经》作为史书来读:比如它记载了犹太民族的基本发展过程——在埃及遭受奴役、逃出埃及、定居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被外敌战败等等,比如它记载了耶稣出生、传教和早期教会建立的过程等事件;但是,也只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圣经》当成一部史书。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圣经》不具备史书对于客观性的基本要求:它对历史的记载不是全局而是由作者选择的一些片断,它记载历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我们发现,除了其中的历史书,其他体裁的《圣经》作者也经常会谈到过去,他们只是把过去或历史事件作为一种证明某个道理、展示某个教条的故事。
就是说,在一个历史学家看来,《圣经》只是保留了部分历史资料,并且还需要进行大量去伪存真的甄别与考证。
《圣经》没有对西方历史学家产生某种恶劣的影响确实令人惊讶。中国远古时期本来形成了一种中立或正直的史官文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大臣崔抒杀了国君,被史官以“弑君”记录。
崔抒杀了一个史官,第二个史官还是这样记录。第二个、第三个史官被杀了,其他史官还是坚持对真实事件的忠实记录,崔抒最终不得不对史官让步。《史记》作者司马迁也还可以说一身正气,但他对秦始皇的仇恨、对汉武帝的愤慨已经流露在字里行间。
《资治通鉴》虽则宏篇大著,但其出发点已经不是为了记录历史事实,而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治理“天下”智力参考;此后中国的史学更彻底走向了一种中庸的实用,最终沦为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一个工具,正如王晓波所说,研究历史,就是要得出过去的老百姓善良、皇帝残酷的结论。
而西方历史学家却一直没有为《圣经》在史迹记载方面的主观性、随意性所影响,最重要的或许是因为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客观的逻辑科学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圣经》本身也是这样一个具有自足性的体系,它所构成的世界包含了物质世界的所有,甚至比物质世界本身更为广阔。
我们从《圣经》亦可窥见这个世界(圣经本身)的历史,这就是基督教作为宗教组织发生和成长的历史,是《圣经》作为史书最重大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当然,历史学家更愿意把《圣经》涉及到历史的部分作为一种资料对待,更倾向去做艰苦、复杂的考证,有些考古学家甚至考出了伊甸园的遗址。
中国也有类似的考古学家,好像是以“三星堆”文明为基础的,居然考证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古巴比伦人,中国人与犹太人源自同一个祖先,犹太人的神其实也是中国人的神,甚至中国人比犹太人更是神的正宗选民。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上帝的创造就是如此微妙。
第二,文学的《圣经》。
《圣经》包括多种文体:历史书、律法书、智慧书、书信和诗歌等,由于成书过程中反复修改与提炼,语言极其优美动人,这也是它不枯燥一个原因。
有一本书叫《认识圣经文学》,特别强调了《圣经》原文(希腊文与希伯来文)语言的优美,其实,《圣经》的历次翻译都可以说罗织了当时最优秀的语言人才,也同样经多次修订因此各种版本的《圣经》其语言都极其精炼优美。
《认识圣经文学》将《圣经》优美的文学性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给不懂圣经原文的读者,其中提到“诗韵”、“谐音”、“气纳体”(用于哀悼的诗体,可表现出哭泣吞声的停顿),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圣经》的语言特色,让我们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领受圣经的声韵、视觉之美。
喜爱文学的人,可以多一个角度来阅读《圣经》。
除了语言,圣经本身最具文学价值的部分,包括神话,比如诺亚方舟、巴别塔等;历史故事,比如所罗门、大卫王的故事;人物故事,比如耶稣的故事;抒情诗等等。
如果直接读《圣经》觉得枯燥,不妨去阅读一些《圣经故事》之类简易读物。
从文学的意义上,《圣经》肯定不是“神的话语”。除了语词的优美,《圣经》的文学意味同样表现在它的可多重解读上。如果《圣经》是神的话语,它就只能有一种解读,那就是承载神对人的“旨意”,但实际上,《圣经》的许多故事其实是反对神的。
比如巴别塔的故事,我一直无法理解,神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旧约·创世纪》)对于这样的故事,从宗教意义上来解读《圣经》固然要把它当成一个寓言,从文学的角度,或许其核心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早期先民的记忆,是一种文学化、神话化的历史。
对于文学本身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理解,但有一点是根本的,那就是寻求对人和世界的认识。而从宗教的意义上,《圣经》同样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西方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就是认为自然科学(或科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而宗教,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阐述一种人文理想方面,宗教与文学是一致的;在一种个人体验或对于个人心理的触摸上,宗教与文学是同工的。其实,许多作家与文学爱好者就有过这样的体验,文学是他们的宗教。
《圣经》的文学意义更在于它对文学的影响,它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一大源流。
《圣经》为西方文学提供了文学所需要的全部(当然不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全部——它还有更多的东西或更广阔的世界):素材与方法。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能够与《圣经》相提并论的只有希腊罗马神话,但《圣经》比后者更深的植入了西方文化本身。
有人认为,如果不了解《圣经》与莎士比亚,就读不好西方文学;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等等,都是直接取材于《圣经》的经典名著;西方现代派文学被认为是最离经叛道的,但它仍然笼罩在《圣经》光辉的阴影之下,比如意识流小说大师之一的福克纳,有许多小说就直接用了圣经的题材与意象。
圣经题材的电影也很多,《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Christ)最近就很受欢迎。
而在当今的中国,不少大学也开设有《圣经》文学或语言课程。
第三,宗教典籍的《圣经》。
说《圣经》是一部宗教典籍似乎是完全多余的废话了,但考虑到当今世界基督教只是宗教信仰之一并且基督教本身也是宗派林立,对于这一点的强调倒也并不是毫无必要。
作为宗教典籍的《圣经》,其本质上是“神的话语”(God’s Word),与任何宗教一样,基督教的神首先是作为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大前提而存在,然后用“神”或“神的话语”来证实神的存在、阐释其他存在与进行指导。
《圣经》的核心意义就是这个无须证明的大前提的“见证”。从《圣经》来看,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基督教的神具有下述基本特性:
创造。神是创造,我们和世界万物是被创造;全能。这是凡人最难理解的属性,不管是不是信神,都很难相信全能;爱。
“神爱世人”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之一。其中,创造与爱直接指向生命本身,是基督教对于生命(得救)的基本理解。
那么,耶稣的意义是什么呢?根据当前基督教的普遍描绘,对《圣经》是这样解释的:
神创造了人,并且希望与人同住;(普遍恩典)人背叛了神,堕落,与神隔离;(原罪), 神派他唯一的儿子耶稣为人类赎罪;(救赎)通过耶稣才能与神会合,信仰耶稣是得救的唯一途径。
(复活)
即阅读——理解——应用的过程。这一读经方法不仅把圣经作为宗教指导,也作为世俗生活的指导,比如去圣经上寻找教育孩子、寻找怎样夫妻和睦相处的教导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圣经这部神的话语,也是一本生活傻瓜书。
因此,在销售圣经的书店,类似的傻瓜书很多,牧师的讲道,也经常要讲到教育孩子、夫妻相处(包括性爱)、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专题。这些专题,是“神爱世人”——宗教关怀最现实的表现。
第四,实用的《圣经》。
在当代生活中,《圣经》的实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世俗完全结合,比如法庭上用手按着《圣经》的宣誓,比如一些地方行政长官宣誓就职也要触摸《圣经》等。基督教丧礼上《圣经》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来说牧师还必须念一段《圣经》,以此告慰死者的亲朋。
还有一种普遍的情景,就是有一种精致的家庭版《圣经》,除了有更详细的说明方便人们针对具体事情求助《圣经》时候的检索,还留有大量空白页或年历表,用以记录重大家庭事件:生育、学历、婚姻、死亡等,历久流传就成为一部完善的家史。
《圣经》在实用方面的核心作用或许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对于一个从出生就接触《圣经》的人来说,《圣经》是先于这个世界的(神创造世界的直接证据哦),他可以通过《圣经》的学习、游戏来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对神爱的体验来学会对父母、亲人的爱,通过《圣经》这个犹如当今电子游戏世界一样的虚拟世界中的种种训练来完善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的思维或智力,从而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更强壮有力,在其他的学习过程中更积极有效。
这种系统关系让我联想到古老中国的一些东西。比如易经,它建立了一整套自身独特的语言系统,乃至于当今最先进的理论体系比如系统论,可以用《易》经加以阐释(或相反);比如中国的算命术,也是建立一个与社会人生相对应的虚拟体系。
如此等等,可惜的是,中国古代对于虚拟体系的建立、探索、研究基本上是应用于巫术(比如占卜),而缺乏学术性的高度。古老中国所建立的一些实用体系,因为缺乏科学的逻辑思维,终于没有能够成长为近代科学体系。
因为中国民族心理中这种平庸的实用原则,《圣经》在中国比在西方更容易成为一个占卜的工具,比如香港一位牧师所提供的一个例子:有姊妹想要得知所暗恋的弟兄是否为神所预备的,便求问圣经,她一翻开圣经“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认为上帝是要她忍耐等候,于是就默默等候弟兄来主动向她示爱。要知道,这位把《圣经》当《易经》的还是一位基督徒,不那么信仰上帝的中国人可能就更容易这样做了。
当然,从实用性角度而言,我们前面说过,《圣经》还是一本最受欢迎的傻瓜书。
现代读者对“傻瓜书”的概念当然很熟悉,当我们考虑外出旅游、考虑使用某种电子产品、考虑实施某项锻炼或营养计划,甚至在家庭或社交比如男女关系方面碰到某些问题,我们都会考虑去阅读相关的傻瓜书。“傻瓜书”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悖论,或者说给现代生活提出了一个两难:没有足够的聪明是不能做“傻瓜”的。
一本很受影响的傻瓜书《怎样做一个傻瓜》,厚厚的大部头犹如世界名著,要想做一个“傻瓜”,先得把这么一大厚本书啃下来。相对来说,《圣经》就要朴素实在得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与人相处、教育后代等等,都可以参考《圣经》上的教导。
《圣经》成为古往今来发行量最大的书,是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