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心理学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怎样?

目前认为,社会心理因素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怎样?

全部回答

2018-03-23

47 0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其病因不甚明了,尤其是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心律失常患者。国外学者在摆脱了单纯生物学模式的影响后,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心律失常的病因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提出社会心理因素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心脏的节律紊乱与社会心理应激有关。  不论冠状动脉疾病存在与否,各种社会心理因素都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在这些因素中,尤其与丧偶、健康状况的变化、职业的更动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等紧张的社会心理应激有关。
  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中,心理应激的发生率较高,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高。Riiberman等前瞻性地研究了2330例男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现高度生活应激和脱离社会者的患者猝死的危险性是轻度生活应激和脱离社会者的4倍。
    最近Bmckett和Powell把冠心病分为猝死和非猝死两组,探讨心理因素与死亡方式的关系。在对1012例心肌梗死存活者进行了4、5年的随访后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和A型行为方式是猝死的重要诱发因素,相反,非猝死组则与生物学因素有关。
  这说明心理应激是猝死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动物实验结果也证实,行为心理应激能降低正常心脏和有病心脏的电生理的稳定性,致心肌易损期阈值(vulnerable period threshold)降低,出现心律失常。
  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情绪心理因素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在没有心脏疾患时,可以引起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以及房性期前收缩(早搏)和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  还有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交感活动的中介机制可以引起包括VF在内的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心理社会因素的应激可以触发心律失常是无疑的。长QT综合征就是一种以应激诱发心律失常为特征的疾病。Wellen报道1例14岁女孩,因打雷或其他噪声触发室颤,这已被广泛引用作为应激触发致病性心律失常的证据。
    近30年来,许多作者从临床上对心理社会应激诱发心律失常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都持肯定意见。但是生活事件与心律失常关系的定量研究还少有报道。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心理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心理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