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苏东坡作为北宋文坛上的 一位文学大家、一位多才多艺的全面 手,少年得志,仕途沉浮一生,在跌 宕起伏的人生沧桑里,不断思考人 生,感受生命况味,不断去博爱人世 万象,将文学生涯不断推向辉煌的境 地。 他,不只固守于文学体式的传统 界限,凭借自己天才般的文学创造 力,在文学的诸多领域全面突破:在 诗歌方面,他“以文为诗”,将散文 的笔触和深妙的哲理议论融会在诗 歌里;在词体方面,他“以诗为词”, 将词的题材从艳情的藩篱中引向更 加广阔的天地,凡可入诗的题材皆可 入词;在散文方面,他的历史人物论 文独辟蹊径,见解新奇,他的游记散 文大气磅礴,空灵幽远,自然融入对 历史、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感...全部
苏东坡作为北宋文坛上的 一位文学大家、一位多才多艺的全面 手,少年得志,仕途沉浮一生,在跌 宕起伏的人生沧桑里,不断思考人 生,感受生命况味,不断去博爱人世 万象,将文学生涯不断推向辉煌的境 地。
他,不只固守于文学体式的传统 界限,凭借自己天才般的文学创造 力,在文学的诸多领域全面突破:在 诗歌方面,他“以文为诗”,将散文 的笔触和深妙的哲理议论融会在诗 歌里;在词体方面,他“以诗为词”, 将词的题材从艳情的藩篱中引向更 加广阔的天地,凡可入诗的题材皆可 入词;在散文方面,他的历史人物论 文独辟蹊径,见解新奇,他的游记散 文大气磅礴,空灵幽远,自然融入对 历史、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尤其是他的随笔小品文,以小见大, 探幽发微,留下了许多的珠玑之作。
他虽然在文坛享受崇高的地位,但是 他却从不要求别人学习自己的风格, 而是鼓励弟子和后学按照各自的文 学风格自由发展,正是因为他的这种 胸襟和气度,所以“苏门四学士”的 文风各不相同,各个自成一家,所以 北宋文坛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繁荣景象;同时,他在思想上, 集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一方 面,他积极入世,坚持自己的治世主 张,既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 派,也不苟同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 守派,在两方势力的消长反复中,始 终饱受排挤, 他乐观旷达,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同时尽情放逐自己乐山知 水的天性,走进大自然,走进百姓、 遍交知己,重塑了一种鲜明的活的文 化人格,所以后人亲切称他为“苏 子”,归于圣贤之列,永久地供后世 人景仰。
[关键词]:文体革新家 全能手 不使人同己 塑 多才多艺的 文化人格重 如果说中国的文学史是一座绵 长的山脉,那么苏东坡就毫无疑义地 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几座奇峰之一,他 的文学造诣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 成就,虽然他在诗、词、散文、小品 文单个领域的成就不是顶尖的,但是 像他如此全面地涉猎文学的诸多领 域,同时达到各领域大师级水平的,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 常重要而且特殊的朝代。在政治军事 上,积贫积弱,始终受到北方辽金等 政权的威胁,但是经济和思想文化却 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程朱理学趋于成 熟,并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 思想,文人获得极大的重视,进入仕 途的机会大大增加,一大批寒士通过 科举进入仕途,所以,许多众多的文 学大家本身就是各级官僚,官位甚至 高至宰相,如文学大家王安石,就是 当时的一品宰相,并以改革闻名史 册。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苏轼出现在北宋文坛上的,并凭借自 己天才的文学创造力,将北宋的诗、 词、散文全面推向新的高峰,结合自 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了自己的独 特风格,奠定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崇高 地位。
凭借这种文坛地位,他广泛提 携后学,一大批文学大家从他门下脱 颖而出,如“苏门四学士”,这种提 携不单是文学方面的,还有思想人格 方面的。所以,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 地位是崇高的、立体的、多层面的。
下面我们分别阐述之--------先秦 以降,由汉唐入宋,中国文学的主流 体式一直是诗歌、散文,词一直到宋 代才成为主流文学,因此,宋代的主 流文学其实就是诗歌、散文、词。 苏轼出现前,宋代诗歌基本上纠 缠于晚唐五代靡丽的诗风之中,虽然 已经出现了像柳开、田锡这样的“复 古”理论家,也出现了像王禹?犝庋?以 “学杜” 为宗旨的成就较高的诗家, 甚至还出现了象欧阳修这样的名家, 但是宋代诗歌还是以晚唐体和西昆 体为主,尚未形成宋诗得以与唐诗相 提并论的独立品格。
苏轼的出现,使 宋诗能于唐诗之后迅速别开生面,在 宋诗独立品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 关键性的作用。“至东坡山谷始自出 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就这 一点而言,他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实不 亚于唐代的李白/杜甫,虽然苏轼的 诗歌也接受李、杜和唐代其他唐代诗 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 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 诗的新园地,造就宋诗的新生命。
赵 翼《瓯北诗话》云:“以文为诗,自 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一 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才 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 又足以供其左抽右旋,无不如意。其 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若哀 梨,快若并剪,有并达之隐,无难显 之情, 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 ” 这一评语,基本上道出了苏轼革新宋 诗的贡献。 “以文为诗”和“才学为诗”是 苏轼革新宋诗的主要贡献。诗的散文 化,本非诗歌创作的正道,可苏轼才 力横绝,无施不可,竟成为他矜才使 气、翻新出奇的手段,他形容吴道子 作画的“雄放”风格,可移做苏轼诗 歌的夫子自道。
如《百步洪》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雀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 荷。……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绕绕 师所呵。
此诗具“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气 势,为才气横溢之作,诗中一连串想 象丰富的比喻,亦称“博喻”,尤为 人称道。这是散文化的典型表现。钱 钟书《宋诗选注》说:“他在风格上 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 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 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 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 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 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 苏轼诗歌还好“才学为诗”,体 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苏轼有 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 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琴 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 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 指上听。
”寓哲理于意象,气机流走, 不落常套。 苏轼的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 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 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 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 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和诗 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更大”。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 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 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 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 展的大贡献。 苏轼之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 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至苏 轼借词发抒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 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 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 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大家熟悉的; 江城子·猎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或写狩猎或写怀古,这些尚武与咏史 的题材,在以前的词作中是没有的, 而且词人也不认为这些可以入词。
苏 轼却大胆将这些诗歌的传统题材引 入词的创作之中,而且一出手就写地 如此纯熟,既是此类题材词作的开山 之作,同时也代表了此类词作的最高 水平。词之有苏轼,如诗之有李白, 运用自由的天才创造力,采集新的题 材,开辟了新的词境。
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即“以 诗为词”,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 在他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 上是“轻音乐”。到了苏轼,除了将 词题小序发展起来,更把词和诗看成 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 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 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 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苏轼使词由“歌 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 侧重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 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入地反映了一 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 人的精神风貌。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 文方面的成就和对前人的超越,也是 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坡文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 旷,真正足以开拓心胸,推到豪杰”, 主张“求物之妙”,使了然于心,了 然于口与手,了然的标准是“随物赋 形”,能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故苏轼行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 条畅,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 技巧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开拓。
苏轼的今存各体散文约四千余 篇,大致可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 小品文三大类别;这些杰出的散文作 品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 高成就和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发展 的广阔道路。其中的山水游记、亭台 堂阁记和小品文尤为后人称颂,是苏 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最具独创 性的作品。
将山水游记作为一个专门 类别来着力创作的,在苏轼以前不乏 其人,如柳宗元,但是他们都只重在 对景色的叙述和描写,以及情感的抒 发,议论(尤其是关于生命、人生和 宇宙的深刻议论)很少,在这一点, 苏轼大大的超越了千人,他的山水游 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 议论的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 议论给文章劈开新的境界,尤其善于 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 领悟之间的融合。
如前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里的景物描写,所起的 作用是由引起作者的美感,向出动作 者的思想而产生理智判断过度,以阐 发哲理,发表议论为主,更多地表现 出借景立论的特点。苏文里的亭台记 也很有特色,如《喜雨亭记》、《放 鹤亭记》、《凌虚台记》,长于借题 发挥,随机生发一段妙理高论,融记 事、抒情与思辨为一体。
小品文是苏轼对宋代散文的又 一大贡献。 苏轼广于交游, 襟怀坦荡, 书牍文字甚多,今人初步统计,共约 一千五百多篇,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 情、真思想。他出入三教,才高识广, 博通琴棋书画,写了大量有关这方面 的题跋,品书论画,益人心智,多切 中肯的品评。
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 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涉 笔成趣,触处生春。如《记承天寺夜 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黄州团练副使苏某书。 苏轼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 属性灵,寓有旷观达识和至理深情, 不但言之有物,而且物皆着我色彩。
其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 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 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旷放豁达的人生 态度,及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是 他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
他的这 类灵动的小品文,规定了宋代小品文 的基本品格,以后其他散文家的小品 文无人能出其右,后来明朝繁盛一时 的小品文和随笔,随处可见苏轼小品 文的影子。可以说,宋代小品文这种 体式从苏轼手里起步,更在苏轼手里 成熟,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 的。
类似于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 发端于鲁迅,成熟于鲁迅一样,可见 大师巨擘的天才创造力。 苏轼在诸多文学领取全面突破, 为宋代文学独立品格的形成发挥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历史的演进过 程中,苏轼尽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因而成就了一代宗师,以其不息的文 学创造力、革新精神以及大量的名篇 绝唱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家和 人们。
但是,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 位绝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方面的,作为 一代宗师,他襟怀坦荡,广泛题写后 学,给他们以鼓励,使文坛出现了人 才济济的喜人局面。最有名的就是 “苏门四学士”,如黄庭坚、秦观、 晁补之、张耒,他们都受到了苏轼的 鼓励和提携,终成一代大家。
他们虽 然同出苏门,但是各有各的风格,不 但各不同于苏轼,黄庭坚自成“后山 体”,开创了江西诗派,风格瘦硬, 极为讲究练字用典,是典型的“以学 问为诗”,有时候到了为用典而害意 的程度,这就与苏轼倡导诗歌散文化 的流畅风格大为不同,又如秦观的词 深沉哀怨,一股淡淡的感伤情绪之中 笼罩在字体行间,这就与苏轼词主豪 放的风格又相去甚远,但是他们都因 自成一体而成为宋代文坛上的大家。
之所以这样,是与苏轼襟怀坦荡,在 文学创作上“不使人同己”的结果。 这与王安石形成鲜明的对照,王安石 也是宋代文坛上的大家,而且官居宰 相高位,他当时对于文坛施加的影 响,一言以蔽之,就是“使人同己”, 为此,他在科举取士的过程中,利用 自己的政治地位来施加影响,凡是与 之风格接近的文章和学子,他就赞 同,并予以提携,但是与之风格相远 的则不同程度的加以排斥,以致当时 文坛一段时间文风单一,很难看到 “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凋敝之象 初现,幸而比他小几十岁但同时代的 苏东坡登上文坛,才扭转了这种局 面。
从文学史的历史发展来看,凡是 学术文化相对自由的时代必然是文 学辉煌的时代,反之则文学很难有大 的成就。苏东坡作为一代文学宗师, 广泛提携后学,而又充分鼓励他们自 由发展自己擅长的风格,就这一点, 后来的文学巨匠能够超越他的,可谓 寥若星辰,凤毛麟角。
苏轼是宋代文坛上的一代宗师,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他评价为一个 文学大师,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他 不光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书 法、绘画、文化、思想方面造诣颇深。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 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
各家思想似 乎都对他具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 惯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 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 两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于佛 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 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 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 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 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 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 挺立的意味。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 保持做人的气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 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 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 格。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 格,随缘旷放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 度,形成了苏轼独具个性的文化人 格,这种文化人格的形成,为后来的 文人和士大夫形成了一种文化人格 的楷模和标杆,他的诗、词、文和书 画等,都不过这一人格的外在表现而 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