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美国俄国崛起的历史过程
500字叙述是很困难的,我也帮不了你了,只能提供给你一份较全面的崛起过程。
--------------------
美国之崛起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独立到现在才200余年,把殖民地时代算在内,也不到四百年。 然而在这样短短的历史时间内,它的经济建设却取得惊人的成就,其发展之快,是举世无匹的。当17地纪初第一批英国移民在北美海岸舍舟登陆时,北美大陆还是一片“草木榛榛”、“鹿豕狂狂”的荒野。出没于森林草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仍过着一种粗犷的游牧生活。 然而,“物换星移”,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人事全非”,在畴昔的荒凉大地上已经高楼栉比,烟囱林立,机声盈耳,阡陌纵横了。美国的工业生产业...全部
500字叙述是很困难的,我也帮不了你了,只能提供给你一份较全面的崛起过程。
--------------------
美国之崛起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独立到现在才200余年,把殖民地时代算在内,也不到四百年。
然而在这样短短的历史时间内,它的经济建设却取得惊人的成就,其发展之快,是举世无匹的。当17地纪初第一批英国移民在北美海岸舍舟登陆时,北美大陆还是一片“草木榛榛”、“鹿豕狂狂”的荒野。出没于森林草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仍过着一种粗犷的游牧生活。
然而,“物换星移”,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人事全非”,在畴昔的荒凉大地上已经高楼栉比,烟囱林立,机声盈耳,阡陌纵横了。美国的工业生产业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农业生产也超越一切国家,在全世界独占鳌头。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更是突飞猛进,成为世界上超级经济大国。
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人们往往惊叹美国经济发展的迅猛神速,而相对地忽略了美国在其它许多领域内的成就。其实,美国经济并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等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很难想象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其它方面却很落后。
首先在政治上,美国形成了极其发达和成熟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美国的民主滥觞于殖民地时代,在第一次革命期间,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正式形成。
1776—1781年间制定的州宪法及1787年制定的“联邦宪法”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构造了一个政治框架,这个政治框架体现了共和制、代议制、联邦制、三权分立、长官选举制和文官领导军队的原则,并且协调了中央集权主义与地方分权主义之间的矛盾、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以及奴隶制与自由制之间的矛盾,因而不但使国家政权机关对于资产阶级的要
求作出灵敏的反应,而且也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个政治框架也有一个漏洞,它默许了南方奴隶制度的存在,这就为自由制度与奴隶制度的矛盾埋下了种子。19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解决了这个矛盾,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废止了奴隶制度,从而弥补了这个漏洞。
美国早在18世纪末就产生了政党,在南北战争后正式形成了两党制,这就形成了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两党制的形成,意味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更趋于完善,这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美国政治的发展,也表现在资产阶级民主的逐步扩大上。在殖民地时代,选举权有财产资格的限制。第一次革命期间,各州都程度不等地降低了财产资格,从而扩大了选民范围。到19世纪上期,在群众的压力下,各州都实现了白人成年男子的普选制。
南北战争后,黑人取得了选举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妇女又取得了选举权,因而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选制国家。普选制的确立,在人民中间加强了对于民主的幻想,因而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样,经过第一次革命和南北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已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完善的政治机制,这个机制一方面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男‘方面保证了资产阶级对于国家的控制。在这个条件下,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美国有发达的文化教育。美国从殖民地时代起就重视教育。新英格兰的清教徒领袖们认识到,为了弘扬基督教,必须普及识字教育,以便让居民读懂圣经。基于这个认识,他们大力推广初级学棱教育,同时也发展高等教育,以便培养传教士。
早在1636年在马萨诸塞就出现了哈佛学院。第一次革命后,国民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新英格兰甚至实行免废教育,把学校开放给一切人。南北战争前,在几个州共建立516所大学及学院。到1850年为止,在北部及西部诸州人们已普遍地达到以下的共识:第一,初等及中等学校应免费开放给一切儿童。
第二,应该重视师范教育。第三,应该实行职业训练,以培养各种部门人材,如法学、医学、神学、工程学等等。
南北战争后,黑人教育也受到重视,大办黑人学校。到19世纪晚期,美国已朝着免废、普及的全面教育的目标迈进,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入学儿童在学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在全世界是最高的。1870年美国用在普及教育上的经费为6,300万美元;到1900年已超过10亿美元大关。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已确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有远见的政治家们的重视和提倡。美国的几位开国元勋都很重视教育,其中有杰斐逊、富兰克林和潘恩等人。杰斐逊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他把教育和民主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联在一起了。
他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来源于教育。杰斐逊在美国第一个提出普及教育的原则,并且毕生为发展教育而努力。林肯也重视教育,特别重视工农大众的教育。正是林肯欣然签署了“莫里尔土地授予法案”(1882年),而这个法案曾被林肯的前任总统布坎南所否决。
该法案的主旨便是由联邦政府资助农业及工业技术教育,它规定由联邦拨给各州大量国有土地,作为筹建工、农技术学校的基金。19世纪晚期美国大规模兴办工技、农技学校和大学,与这个法案有莫大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可以培养技术人材,从而可以推动工农业的发展。
19世纪晚期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显然是和教育大发展分不开的。
再次,美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上的创造发明,也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这里只举出两位大发明家就够了。富兰克林早在18世纪末就发明了避雷针,并且用电去说明打雷和闪电的科学原理。
另一位大发明家爱迪生在19世纪晚期发明或改进了一系列生活用品,如留声机、电灯、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等。在他主持的实验室里还集体发明了蓄电池、录音机等等,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美国在世纪之交出现的工、农业高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
这样,美国虽然开国甚晚,但是在建国后的短短的200多年之内却在许多方面大放异彩,不仅成为最强大的经济大国,而且也成为一个政治成熟、文化教育发达和科学技术先进的大国。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历史虽然很短,但是美国历史的内容却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美国历史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厚的内涵。
就以在美国历史上发生的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和南北战争而论,无论是它们的规模、它们的深度,还是它们的影响,与世界近代史上任何其他革命相比,都是毫不愧色的。其中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动人心弦的情节,到今天还能震撼人心,感人至深。
美国历史上还出现许多有声有色的群众性运动。19世纪30—50年代席卷北方的废奴运动及与之相关的“地下铁道”的活动,就充满了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有的废奴主义战士,如埃利佳·洛夫乔伊曾为废奴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西进运动,更是一组真正的壮丽的史诗,一批接一批向西涌进的移民大军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最后把苍莽大地改造成锦绣的花园。一部19世纪的美国史,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群众运动编织而成的画卷。
在美国历史中也不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忠于共和事业的民族英雄华盛顿,思想深邃、品德高洁的民主主义思想家杰斐逊以及气度恢宏、为联邦事业及民主信念而奋斗到底的林肯等不世出的伟人不用说了,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见义勇为、特立独行、倜傥不群乃至大智大勇的杰出人物,其中有鞠躬尽瘁于宗教事业的乔纳桑·爱德华兹,有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外交家和启蒙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有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女人道主义者多萝赛·狄克斯,有钢铁般意志的百折不挠的废奴主义战士劳埃德·加里森,有为黑人同胞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杰出的演说家、作家、废奴主义者弗列得里克·道格拉
斯,有智勇双全、为解放同胞而出生入死的黑人女英雄塔布曼,有为黑人同胞寻求出路的布克·华盛顿和杜波依斯等等。
这些人物为美国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为美国历史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美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其中有以爱默生为代表的强调自我道德修养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的的超越论哲学思想,有以威廉·詹姆士为代表的重视实际效用的实用主义哲学,有提出单一税理论的亨利·乔治的社会改革思想(1879年他发表了《进步与贫困》),有强调生活实践的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对世界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盛顿·欧文、沃尔特·惠特曼及马克·吐温等人的脍炙人口妁文学创作。
当然,美国历史上也有其黑暗面,如黑人奴隶制度、种族歧视、贫富悬殊、社会犯罪以及贪污丑行等等。
--------------------
俄国之崛起
俄国崛起同彼得大帝的名字紧紧联在一起。
他的努力奋斗,改变了国家的野蛮和落后的形象,令欧洲对俄国刮目相待。彼得大帝全部事业的基础奠基于海洋和海军。他的座右铭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为此,彼得大帝奋斗终生。他还有一句形象、生动的名言:“只有陆军的统治者是独臂人,当他同时还拥有海军舰队时,才是双臂俱全的人”。
为了实践自己的座右铭和名言,彼得大帝终生同海洋和舰队结下不解之缘。据他自己说,小时候听到过一个关于“可以把人带到很远很远地方去的宝贝”的故事,使他对船舶产生了神奇的幻想和向往。15岁那年,彼得在废弃的旧船坞里发现一条他祖父的小型帆船,大喜过望,马上让工匠修好,亲自驾驶,第一次领略了水上畅游的幸福。
17世纪俄国实际上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内陆国家,唯一的出海门户——白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每年九个月冰冻期,且远离欧洲,航行艰难,又偏居北方,与国家的经济中心十分遥远,实在不是理想的出海口。
西部波罗的海和南方黑海,分别由瑞典和土耳其及其藩属克里木汗国控制,封锁住俄国的海洋出路。
彼得大帝以他特有的天才、聪明和才智,敏锐地洞察到俄国落后的关键在于没有出海口。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俄国必将窒息而亡。
对于“一个极富于进取心,政治上非常精明的人物”(马克思语)——彼得大帝来说,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他反祖宗之道而行之,对海洋和海军倾注了自己终生的心血,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和波罗的海制海权奋斗不息,终于在一场绵亘21年之久的叫“北方战争”(1700一1721年)后,实现了这个宿愿。
1695年是彼得大帝一生的转折之年。他开始走上实现少年时代梦寐以求的理想之路。是年新年伊始,彼得即着手远征南方黑海要塞——亚速的准备工作、由于没有海军,无法阻止土耳其对克里木鞑靼人的增援,远征失败。
这件事强烈地刺激着彼得大帝。他发誓要建立一支自己的舰队。
然而,这谈何容易。摆在这位年轻沙皇面前的是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建造战舰。经过努力,第二年5月,他已经指挥一支由27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和大批陆军南下远征。
海陆两军的包围,迫使亚速守敌迅速投降。这虽说仅仅是俄国征服黑海的开始,却也使彼得大帝对海军和舰队的力量深信不疑。他更加为俄国海军建设呕心沥血,奉献出毕生的才华和精力。
为此,彼得大帝发出建设舰队的一道道圣喻,他派年轻的贵族子弟赴荷兰和英国学习海军,高价招聘水手、船长和造船工匠。
自己亲自率团出访欧洲,参观造船场,学习造船技术和造船理论。回国后,又创办航海学校,培养和训练俄国海军专门人才。
亚速的占领仍无法解决俄国出海口问题。亚速海和黑海的唯一出海口——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牢牢地控制在土耳其帝国手中,得到它们决非是轻而易举的事。
彼得大帝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对外政策的重点转移到西北方面的波罗的海。这里离西欧最近,最容易开凿一扇呼吸西欧新空气的“窗户”。彼得大帝这项决策充分反映俄国贵族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贵族地主希望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土地;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利用它的港口,开展对外贸易。
客观上,这样做也符合俄罗斯全民族的利益。
17世纪波罗的海已成为北欧强国瑞典的“内湖”。不仅如此,瑞典还企图进一步占领俄国北方城市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等。为此,它已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俄国和瑞典围绕波罗的海制海权和北欧霸权问题,冲突日趋激烈,终于导致“北方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以陆域为主,其间也不乏精采的海战。
战争前一阶段(1700—1709年),俄军在纳尔瓦战役(1700年11月)痛遭失败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率主力部队入侵波兰,仅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留下1.5万名守军。
彼得大帝决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在这个地区展开局部反攻。
1703年3月,彼得大帝来到拉多加湖畔的战略要地施利色堡(意为钥匙城),指挥进攻迪克河口要塞宁尚茨堡。5月12日(公历),城堡守军经受不住俄军长达10小时的炮轰,升起白旗。
4天后,在宁尚茨堡附近发生一场规模不大、却很有意义的海战。5月16日这天,瑞典海军中将努麦斯的两艘战舰,由于不知道宁尚茨要塞已经失守,冒然驶进涅瓦河河口。彼得大帝当机立断,决定击毁它们,一来可以打击敌人甚嚣尘上的气焰,二来考验自己年轻海军的战斗力。
他派出30只小艇艇,勇敢地前去挑战。瑞典战舰是两艘大型三桅巡洋舰——“海丹”号和“阿斯特里尔”号。它们分别装配10门和8门大炮。18日,俄国小舰艇以火枪和榴弹向瑞典两艘庞然大物发起攻击。它们分为两支,一支切断瑞典战舰的海上退路,一支从涅瓦河顺流而下,冲向敌舰。
彼得大帝身先士卒,亲自参加这场海战。战斗结果,俄国大获全胜,敌人除13名生存者外,全部葬身鱼腹,“海丹”号和“阿斯特里长”号成为俄国年轻海军的战利品。
宁尚茨堡海战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俄国取得的第一次海上胜利。
彼得大帝兴奋地称它是“空前大捷”。这次海战为俄国海军舰队优良战斗传统奠定了基础。为此,彼到大帝欣喜若狂,下令颁发镌刻“空前大捷”字样的铜质奖章,庆祝这次胜利。宁尚茨堡海战的胜利将敌人逐出涅瓦河流域。
为防止敌人卷土重来,彼得决定加强涅瓦河口防御设施。于是俄罗斯帝国未来的首都——彼得堡问世。彼得国前身是一座由六个碉堡构成的城堡。意义更为深远的是,这里未来的首都是进入欧洲的门户,它预示着俄国成为海上强国的前景。
宁尚茨堡海战前,俄瑞双方还发生过小规模的海上武装冲突。1701年,瑞典7艘战舰攻打俄国北方白海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俄国由于没有战舰无法抗御。不过,由于瑞典两艘战舰的领航员是被俘的俄国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让这两艘战舰在俄国要塞附近搁浅,以致为俄国士兵所得。
其余6艘瑞典战舰继续骚扰白海海域和沿岸渔村,直至7月21日,返航回国。
同年6月27日,700名俄军士兵,分乘18艘非武装船舶,利用瑞典船员大多离船登岸的机会,发动偷袭,一举消灭敌人停泊在拉多加湖西岸港口的3艘双桅快船,3艘木船和2只小艇。
严格说来,上述两场武装冲突称不上海战。
宁尚茨堡的惨败,使瑞典人警觉起来,派出13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加强这个地区的实九。8月7日,它打退俄国军队的一次进攻。第二年,一支9000人的俄军在维利河河口登陆,建筑水寨,以逸待劳,等候敌人进攻。
5月17日,瑞典舰队出现在这个楚德湖南岸河口的水寨前,遭到俄军炮火猛袭,瑞典全军覆灭。此后楚德湖不复有瑞典舰船。
彼得大帝具有卓越和超群的战略意识,他决不满足于上述战绩,因为波罗的海海域还没有一支属于他自己的舰队。
这样的胜利是不巩固的。占领涅瓦河流域后,彼得大帝立即着手筹建波罗的海海军舰队。他从英国、荷兰和丹麦聘请造船技师,为俄国建造战舰和船舶。彼得大帝事必亲躬,过问有关舰船制造的一切事宜。
1703年,设立在拉多加湖东岸的奥洛涅茨造船场已建造出各类舰船43艘。
接着,彼得下令迅速建造一批装配52门火炮的巨型战舰。1706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初具规模。它包括9艘巨型战舰和36艘吨位较小的舰船,还有一批购自英国和荷兰等国的舰船。彼得大帝为俄国出现在波罗的海的第一艘巡航战舰命名为“御旗”号,舰上高悬绘有四个海洋(波罗的海、黑海、亚速海和白海)图案的舰旗,不无骄傲地宣称俄国“已占有四个海洋”。
彼得大帝乘坐“御旗”号,自豪地畅游波罗的海。彼得堡的造船场也于1705年建成。第二年4月,庆祝第一艘战舰下水。这座直属海军部的造船场。在北方战争以后,为俄国保持波罗的海的海军优势地位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彼得大帝有勇有谋,熟谱韬略,他要极力避免自己年轻的波罗的海舰队在羽毛未丰之前同敌人大战。1705年6月,一支瑞典舰队(7艘战舰和5艘三桅炮舰)向俄国舰队挑战,彼得下令回避战斗。他要继续壮大自己的波罗的海舰队,直到它占据优势地位。
彼得大帝当然也不会轻易放过有利战机。波尔塔瓦战役(1709年7月)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俄国的转折。彼得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在芬兰湾北岸地区大力推进,增加新都彼得堡的安全系数。1710年,在阿普拉克辛指挥下,俄国陆海军配合作战,攻占芬兰湾东北岸重要据点维堡。
1713年,陆军在200余艘舰艇的舰队有力支援下,一举占领赫尔辛基。这个时期,也发生过几场小规模的海战。例如,1712年7月,克鲁伊斯指挥俄国舰队与一支规模不大的瑞典舰队遭遇,被对方打败。
1714年夏天,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海上取得一次辉煌胜利。
彼得大帝相信自己的舰队已经可以经得住战斗洗礼,他决定让“孩子们”出去闯闯。“感谢上帝,可以去显显身手啦!”不久后发生的汉古特海战证明了彼得大帝的远见卓识。
汉古特海战是北方战争期间,俄国舰队和瑞典舰队发生在波罗的海汉古特半岛附近海域的一场遭遇战(1714年8月6日—7日)。
7月初,俄军一支帆桨运输船队(99艘),在阿普拉克辛海军元帅率领下,集结在汉古特半岛东岸,准备把1500名士兵和大批粮食送到亚波(汉古特半岛西北100公里处),加强俄军在那里的守备力量。可是,瑞典海军中将瓦特兰格率领的一支舰队(15艘战列舰,3艘巡航舰和一支木船队)停泊在汉古特半岛西南角,截断俄国舰队航线。
7月29日,彼得大帝亲临前线,观察地形,制订出匠心独具的作战方案。他巧妙地运用俄国古老的运输方式——水陆连运法。这种运输方式是把舰船从两条水路之间的陆路上拖拽过去,再进入水路继续航行。
彼得下令在汉古特半岛最窄狭的蜂腰部位(2.5公里),用圆木铺设道路,以便将几艘大型战舰和一些轻便小艇拖过去,出现在敌人舰队后方,造成前后夹击形势。瑞典舰队司令瓦特兰格海军中将获悉俄军动向后,采取兵分三路的御敌方针:自己留驻原停泊地;一路(1艘巡航舰,6艘大木战舰,3艘小船)由海军少将埃连希尔德率领,前往半岛北部,企图迎击“水陆连运”过来的俄国舰队;另一路(8艘战列舰,2艘攻击舰)由海军中将利里率领南下,攻击俄国舰队主力。
彼得大帝不失时机地抓住敌人分散兵力的弱点。8月6日清晨,波罗的海海面风平浪静。瑞典舰队钉在海面,动弹不得。俄军20艘小战舰组成的前锋舰队,躲过敌舰炮火,贴近海岸快速通过,接着又顺利通过一批(15艘小木战舰),到达“水陆连运”的西端(终点)。
第二天,俄国舰队胜利完成转移任务。
中午时分,著名的汉古特海战拉开战幕。俄国舰队的先头部队首先集中火力攻击陷入重围的瑞典海军少将埃连希尔德舰队。两小时激战,俄国军队的两次进攻,都被敌人击退。
彼得大帝又组织第三次进攻。俄国士兵采用接舷战术,驾驶战船冲过去,登上敌舰,展开白刃战,终于歼灭了敌人这支舰队(10艘战舰),毙敌360名,埃连希尔德也在其中,俘虏940名。瑞典主力舰队8日撤到奥兰群岛。
汉古特海战的胜利具有重大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这是俄国正式创建波罗的海舰队后的第一场正规海战,堪称海上的“波尔塔瓦大捷”。它极大地鼓舞了俄国年轻的波罗的海海军的土气和胜利信心。
瑞典舰队在汉古特海战中的惨败。
引起国内极大震惊,首环斯德哥尔摩居民开始疏散。由于俄国舰队的胜利,保证了陆军在芬兰境内的顺利作战,从而为把北方战争的战场推进到瑞典境内创造了条件。汉古特海战使彼得大帝在赢得北方战争最后胜利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大大的一步。
彼得大帝为这场海战的胜利,兴奋不已,接连举行两次庆祝活动,颁发特种奖章,褒奖有功人员,升自己为海军中将。
1715年春,16艘瑞典战舰驶入芬兰湾,进攻停泊在列维尔基地内的俄国舰队。双方损失轻微,这次进攻对瑞典海军来说,已是强弩之末。
此后它再也发动不起新的攻击。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波罗的海海域未发生过海战。这是因为瑞典舰队无论数量、还是战斗实力都受到严重损伤,只得龟缩港内,不敢冒然行动;俄国及其盟国的舰队实力,虽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内部不和、妒忌和误会,始终无法实现联合歼灭瑞典舰队的作战计划。
另外,在最后的反攻时刻到来之前,彼得大帝要进一步加强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决不允许轻易动用它。
自1718年起,实力大为加强的俄国舰队,活动日益频繁。第二年5月24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三艘各装备50门火炮的战列舰与一支瑞典舰队(由战列舰、24门火炮三桅战舰、16门火炮双桅帆船和纵帆船各一艘组成)在里加湾外厄塞尔岛海域相遇。
交火不久,俄国海军当场捕获那艘纵帆船。瑞典战列舰“卫队长”号勇敢应战,但立刻遭到俄国三艘50门火炮战列舰的围攻,终因寡不抵众败下阵来。厄塞尔海战胜利,充分表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成熟,彻底战胜瑞典的条件已经具备。
1720年7月,5000名俄军在瑞典登陆。8月7日,俄国舰队和瑞典舰队在格连加姆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北方战争期间最后的一场海战。对瑞典来说,这无疑是垂死挣扎,一次绝望的战斗。瑞典舰队迅速溃败,彻底毁灭。
彼得大帝在付出巨大财力、物力和满腔心血之后,终于取得艰苦的北方战争的胜利。它的胜利同彼得大帝重视和发展海军的战略密不可分。1710年,俄国还没有巨型战舰,经过十年不懈努力,这种战舰已达63艘,其中31艘是国内制造的,22艘购自国外。
以这种发展速度创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的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空前创举。
-―――――――――――――――――――――――――――――
有什么疑问请给我发信息,如果你直接补充,我有可能看不到。
『回答指数:★★★★☆』 「♀原创成分:20% ♂转载成分:80%」。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