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地维护课堂纪律!!!这是高中,
一直以来,课堂纪律是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课堂纪律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随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时,课堂纪律也遭遇到了课改新理念的激荡和冲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课堂纪律?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这几乎成为所有老师面临的问题。那么,首先让我们来剖析新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1、多了热闹的活动,少了深入的思考。 许多老师认为,在活动中的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于是,课课必安排活动:一会儿是同桌讨论,一会儿是小组交...全部
一直以来,课堂纪律是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课堂纪律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随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时,课堂纪律也遭遇到了课改新理念的激荡和冲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课堂纪律?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这几乎成为所有老师面临的问题。那么,首先让我们来剖析新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1、多了热闹的活动,少了深入的思考。
许多老师认为,在活动中的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于是,课课必安排活动:一会儿是同桌讨论,一会儿是小组交流,一会儿是小记者采访,一会儿是课本剧表演……学生活动积极,嘻嘻哈哈,又唱又跳,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没有学生安静的思考、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学生没学到知识,没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
2、多了“各抒己见”的发言,少了“博采众长”的倾听。课堂上,一个同学精彩的发言才说到一半,另一个孩子已等得不耐烦了,从座位上站起来,不停地摇摆着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来补充,我来补充。”一个同学在朗读课文中的句子,只要认真听,都能在文中找到,但总会有人问:“什么?在哪儿?”许多同学只关注自己的想法,急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却总也静不下心来倾听别人不同的见解,该讲的未讲清,该听的未听清,兴趣所至,率性而为,收效甚微。
3、多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少了可贵的专心。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由过去的什么都管变成了现在的什么都不敢管。
教师作用的不断弱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淡化。课堂上自由散漫的多了,专心听、认真想的少了:小组讨论上,有的为了争第一个发言,与同伴争执起来;回答问题,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的见解似是而非,老师却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纠正;一些后进生或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更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小动作多的有之,心不在焉的有之,似学非学的有之,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二、新课改背景下,需要构建怎样的课堂纪律?
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但课堂纪律却乱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质量自然没法得到保证。可见,无论是过去的课堂还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都需要纪律的维持,都需要良好课堂秩序的建设。
课堂纪律作为保证师生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课堂环境的支持,是永恒的。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课堂纪律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需要构建更符合新改理念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容纳儿童个性的新型课堂纪律。
1、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课堂纪律首先是指通过施加外力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纪律实施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指导系统,使他们能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负责,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②所以,课堂纪律首先表现为“他律性”,表现为教师的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指导和监督,对他们某些行为的控制。
但是,纪律不等同于惩罚,更不是制裁学生的依据,因为纪律也是学生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一种自我约束力。③马卡连柯说:“我们的纪律永远应该是自觉的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最根本的特征是形成自觉的纪律。
”因此,在他律的基础上,要让纪律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产生于学生的内心,建立在学生尊严和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自律性纪律。
现代意义上的纪律告诉我们,课堂纪律应该是师生之间经过磋商共同构建的第二秩序,一旦师生互动或学生互动的规则建立并常规化、习惯化后,纪律将成为全体学生自觉遵守的规则,成为学生主动用来控制自己的准则。
④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首先要构建“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课堂纪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纪律、学习规则,如同学发言时我们怎么做?怎样让讨论、争辩更规范有效等内容。让学生参与纪律的执行、组织和检查,持之以恒,用心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改进。
2、个性与规范的统一。课堂纪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组织和控制的手段,它必然具有规范性。但我们追求的规范不是外在形式的表现:安静≠投入,正襟危坐≠守纪律,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羁绊,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能以简单地“坐端正”“勤举手”作为判断学生遵守纪律的标准,我们更应注重课堂纪律的实质,把课堂规范和学生个性发挥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看学生是否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有时他们会因为弄清一个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会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座位,但只要是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规范的,这时的学生实质上是遵守纪律的。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纪律,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安静,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由。
新型的课堂纪律就像彩线串珍珠-线是纪律规范,珍珠就是学生个性的不断张扬!
3、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我们常会听到家长或老师这样教育孩子:“其他同学的事和你没关系,管好自己就行了。”“你再不认真老师就不管你了,反正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长期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错误地把遵守纪律等同于个人的事,所以课堂上会屡屡出现随意插嘴、过度活动等扰乱性行为,甚至是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成为注意中心而表现出恶作剧行为。美国学者阿尔菲·科恩认为,在课堂上建立集体感,是培养学生纪律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根据小学生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用集体感来代替纪律,让学生懂得,课堂纪律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只有每个同学都遵守了课堂纪律,个人才会在这个集体中学得更好,个人不遵守纪律,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更干扰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损害了集体的利益。
所以,每个人在课堂中都要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遵守集体的要求,不影响集体的活动,并能从其他同学有创见的活动中获得启发。根据集体纪律的规则,我们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表现自己,找准适当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尊重他人,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小组活动时,要展示自己,也要小组中每位同学的集体参与,展示集体的成果。
三、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贯彻哪些新理念、新方法,优化课堂纪律?
1、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交融,有效控制课堂。
格尔特兰德指出:“在课堂控制中,应该有大约95%依靠动机与兴趣,5%依靠纪律约束。
” ⑤所以,课堂上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如果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学生就会积极、认真地学习,同样,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激发学生动机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一上课教师就播放《海底世界》的课件,在优美的音乐中,教师激情饱满地诵读课文。
情境的创设一下了就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学完课文,再开展“海底遨游”活动,小小组配合介绍海洋中的一种生物。各小组有的表演课文中讲到的动物,有的表演从课外书上了解的海底生物,教室已成一个情趣盎然的海底世界。
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优势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就减少了对其它事物的关注,自然减少了违纪行为的发生率。
但是,新型的课堂纪律强调师生共同构建并内化为意识之中的规则、秩序。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违纪行为,还需要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这种兴趣是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结果和意义认识基础上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善于从学习的良好结果中体会成就感、自豪感,理解学习的价值,明白纪律的意义。
学生一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影响对纪律的态度,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纪律的目的。
2、尊重与被尊重合一,人文管理课堂。
朱永新教授指出: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亲和度,有自由度,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情趣和智慧。
”这“亲和度、自由度”就要求教师要由成人的立场转向儿童的立场,尊重和接纳学生,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关注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并保护他们的权利。⑥
例如课堂上个别同学开小差、轻声讲话这些影响不大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采用非言语控制法。
轻轻地走到学生身边,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摇摇手作示意……既不中断教学,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信任,长期坚持,必然会让学生产生“我是个好学生,我要遵守课堂纪律”等自我约束的情感。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活动产生的纪律问题,老师在课前就要进行相关方法的设计。
比如课本剧表演时,我们评比“最佳小观众”引导学生认真听;小记者采访时,邀请最专心的同学作为“特邀佳宾”接受采访,引导学生专心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让小组中每位成员都展示学习成果……从学生对纪律的知行脱节向知行结合转化,从教师的外控性纪律向由竞争、任务促成的自控性纪律转化,从而让学生真正从消极地遵守课堂纪律向自觉地维护课堂纪律转化。
对于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学生的过错行为教师更要以各种适当的方式来调控课堂纪律,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如上课发现同学睡着了,怎么办?把他拉起来,大声地批评他,他会睁着朦胧的睡眼,浑然不知所措,周围同学早已笑翻一片。
这时,我们不妨先让他站起来,说:“来,大家一起跟老师做个小猫洗脸的动作,先用手指轻轻揉眼睛,再用手掌轻轻搓脸。”一揉、一搓,这个同学清醒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也回到了老师的身上。最好的纪律是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舒服的纪律,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服从它。
课堂上强调教师尊重学生,也要引导学生尊重老师。尊重和被尊重是辩证的,偏向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课堂纪律的失控。《美国优秀老师行为准则二十六条》规定:“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重,而不是过分随便。
” ⑦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教师促成的纪律也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是比较成熟的高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会由于自我指导加强而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教师的一些限制手段,支持他们的正确要求,帮助他们在安静、安全的环境中学习。
所以,在课堂民主的基础上,教师还得利用自己的威信来赢得这份尊重,优化课堂纪律。教师首先应显示自己过硬的水平,使学生信服你有资格去组织他们、管理他们和教育他们。其次教师应说到做到,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任,增加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
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大家共同认可的课堂规则,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公平的评判,要以纪服人,以理服人。
3、表扬与批评并存,积极导向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学评价是以评价对象的发展为目标,评价不是判断对象的优劣,而是对评价对象积极导向、培养的过程。
⑧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得开、收得拢,就要充分发挥评价对课堂纪律积极的导向功能。
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评价,随着新课改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纪律管理中。它能够促使被奖励者主动接受课堂纪律,同时对未被奖励的学生具有示范、激励的作用。
如当同学们高举着手大声喊着“我来,我来”时,老师会走到一位坐得端端正正并举手的同学身边说:“老师请这位最遵守纪律的同学来回答。”这一评价会让遵守纪律的学生做得更好,而其他同学也会因受到暗示而开始警觉起来,依照榜样,改正刚才的违纪行为。
表扬和奖励的有效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对于目前课堂上表扬的“泛滥”,我们更需另一种评价方式—批评。有时让孩子体会到失败也绝非是一件坏事。正如马丁。斯利曼在《乐观儿童》中写道:“孩子想要成功,必须学会失败,接受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到成功来临。
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最终成功和喜悦的基本因素。” ⑨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违纪行为时,老师也要严厉地进行批评。批评的重点应该放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而又不伤及他们的自尊上,教师要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是什么,什么是可接受的选择,并清楚说明学生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负责。
表扬是一种评价,批评是另一种评价,只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导向功能,教育的天平才会平衡。在纠正学生违纪过程中,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健康地成长。
总之,在大力提倡课堂“活”起来的同时,我们更不能放弃对纪律的追求,构建和优化课堂纪律,应该是新课程改革中很有现实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上摘自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