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请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啊?

孩子睡觉头出汗 我家小孩睡觉起来枕头上都是湿的。请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啊。现在7个月了

全部回答

2016-05-07

77 0
    是天气的原因啊。我家宝贝也是。宝贝的火力比大人还强呢。你要注意尽量别让他晤着了。现在可以用那个小草席的枕头,也可以用小米枕头(把米洗好晒干),夏天用不错。我家宝宝才4个多月,我就把我去年买的博洋家纺的那个草席的枕套给他睡,正好是够他一个人大的小席子呢。
  另外,他睡觉时,搁一段时间,你就给他换个位置,透透气。   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
  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  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
  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  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
  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心脏病、糖尿病(低血糖时)、结核病或睡眠时呼吸不顺畅,因身体内在的压力(病变)促使交感神经始终处在紧张状态,也会出现“夜睡盗汗”或是“手脚出冷汗”的现象,此则为长期的症状,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带宝宝到儿科诊所或医院检查,听听心跳声有否异常、摸摸肚子有无肿块(瘤)、上呼吸道是否通畅或有无过敏体质等,以除却心中的疑虑。
     临床观察所见,盗汗患儿以内热多见,一是脾胃积热,一是阴虚内热,热逼津液外出,于是盗汗不停,热不清,汗就不可能止。欲除盗汗,必清其热。 脾胃积热的患儿,可见饮食旺盛或减退,精神好,大便秘结,常数天一行,虽然消瘦也不感疲乏,一天到晚玩耍不停治疗原则须清热通便,使热下出。
     最多的要数阴虚内热类型,由于长期盗汗,使津液耗损过多,出现一种阴虚现象,这种患儿表现为唇舌红干,手足心热,口干,大便数天一行,粪干且呈粒状。治疗宜清热养阴使热内消,汗也就能很快地消除。
   盗汗患儿经常易患感冒的,真正属体虚的极少,大多因出汗而在梦中将被子蹬掉,受寒所致,这与体虚感冒应当有所区别。  盗汗患儿中也有个别人不属于内热所积,表现为出汗多、易感冒咳嗽、怕冷,平时稍运动也易出汗,对这样的患儿,治疗时不宜盲目用补品补剂,可以调和脾胃。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  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
  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 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微量元素,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小建议:临睡时给宝宝背后塞一块干的、柔软的小毛巾或手帕,小毛巾或手帕湿了可以换,宝宝停汗后可以拿掉,这样既可以保证宝宝背部干爽又可以防止宝宝出汗后着凉。
     祝宝宝健康快乐!。

2016-05-07

77 0
    有些孩子经常在睡眠时出汗,汗水浸湿了衣衫、枕巾,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盗汗。许多家长为此担心,虽到处求医,但仍然见效不大。 其实,小儿盗汗并不一定是病态,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盗汗。
  因为小儿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  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可使机体产热增加,或在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
  这些都可造成小儿睡后出汗较多,尤其是在出汗后2小时内。 病理性盗汗多见于佝偻病,以3岁以下的小儿为主,主要表现在上半夜出汗,这是由于血钙偏低引起的。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  患儿同时还有低热消瘦、体重不增或下降、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一旦发现小儿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调整生活规律,消除生活中得致热诱因。如入睡前适当限制小儿活动,尤其是剧烈活动;睡前不宜吃得太饱,更不宜在睡前给予大量热食物和热饮料;睡觉是卧室温度不宜过高,更不要穿着厚衣服睡觉;盖的被子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对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等。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进行抗结核治疗。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毛巾擦干皮肤,更换衣服,还要勤沐浴。
  要让小儿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也会随之而止。   孩子睡觉多汗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多汗是由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过多或被子太厚等原因造成的。
  有的家长喜欢在小孩临睡时喂一瓶牛奶,喂奶后小儿安静睡着了,但这时正碰上小儿吃奶后的产热阶段,因此常满头大汗。这类出汗都是属于机体调节体温所致,常在刚睡着时出汗较多,以后就逐渐减少。  因为小儿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较高,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性神经发育不成熟,因此出汗较多,这完全是正常的。
   病理性多汗则出现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汗量很多。患佝偻病的小儿在入睡后就开始多汗,尤其是头部,能湿透枕席或枕巾,并伴有枕秃和惊哭。患活动性结核病的小儿,不仅上半夜出汗,下半夜及天亮前也常出汗,称为盗汗。
    同时,小儿可伴有低热、咳嗽、消瘦、无力、脸色潮红等症状。因此,如果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儿,睡觉时出汗较多,可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分着急。 小儿睡觉时爱出汗是怎么回事? 孩子睡眠时出汗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些家长因此而忧心忡忡,首先想到的就 是孩子是不是缺钙了?孩子是不是体质虚呀? 其实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汗液可以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和一些诸如尿酸、脂 肪酸等代谢产物。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所产生的热量及代谢产物 也相对较多。同时,小儿植物神经发育不健全,在入睡时,主管汗腺的交感神经会因失去大 脑的控制而一时兴奋,出现汗多现象,这完全是正常的。
  只要孩子无其他症状,如烦躁、哭闹、易醒等,就不必管他。这样出汗往往见于入睡后半小时之内,且以额头汗出为主,一般在睡后2小时之内慢慢停止,多见于3~7岁的小儿,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有人称之为生理性多汗。
     但如果孩子平素身体虚弱,夜间入睡时大汗淋漓,如同水浇,甚则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湿衣 ,且伴有烦躁、哭闹、消瘦等症状,则属于病理性多汗。常见的原因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 病。
  除夜间多汗外,还伴有烦躁、睡眠不宁、易惊醒、方颅、忱秃、鸡胸等症。如果有上述 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饮食时也应注意多食富含钙质的食物, 如鱼、虾皮等。
  通过积极治疗,多汗可被很快纠正。 如果小儿常在天亮前出现多汗,同时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而快,则有低血糖的可能,这 时可给孩子喝些糖水或进食些糕点,即可纠正。 对于生理性多汗,可采用自制的浮小麦糯米粥,能有效止汗。
    即每天取糯米、浮小麦各50克 ,加水适量,文火煮粥,频饮。或用黄芪15克,大枣20枚,加水适量,文火煮汤,喝汤食枣 ,每日1剂。 此外,小儿患结核、贫血、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时也可引起汗多现象。
  故小儿多汗时,应及 时到医院就诊,以排除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 盗汗 小儿属于纯阳之体,体质娇嫩柔弱,肌肉皮肤都很薄弱,和成人比较就特别容易出汗。  如果小儿只有单纯少量汗出是正常现象。
  反之孩子根本不出汗,就应考虑汗液排泄有问题了,如果汗出量过多,而兼有其他症状,则应考虑是否生病了。孩子出汗,可以表现为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自汗、盗汗等。 自汗是指没有用发汗药或排除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等其他刺激因素而昼夜稍动则自然出汗者。
    这样的孩子多是阳气不固,津液外泻。 盗汗亦称“寝汗”,睡时汗出,醒后即止。一般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自汗,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活动时爱出汗,易患感冒,语声低等。
  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忌口,平时不要吃生冷冰镇的食品和坚硬不宜消化的食物。  而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品,如粳米、苡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等,这些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可以煮粥食用。
   盗汗,孩子在睡觉时出汗,醒时汗止,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无泽,两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烦躁不宁等,属于阴虚表现,要忌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和辛辣食物等。  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水果、蔬菜也应多吃,特别是要多吃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西瓜等含维生素多的果类。
   护理多汗的孩子,应注意勤换衣被,并随时用软布擦身,或外用扑粉,以保持皮肤干燥。身上有汗时,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  多汗易造成阴津亏损,阳气受伤,因此要多给患儿饮水,饮食要忌辛散、攻伐之品,以防止正气受伤,汗出更甚。
  

2016-05-07

77 0
    我家宝宝也是一样!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
  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  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
  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 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
  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
  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  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
    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
  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
  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2016-05-07

48 0
如也经常摇头 有可能是轻度缺钙 补充AD 去户外多晒太阳

2016-05-07

77 0
    可能是缺钙吧 抓住宝宝补钙关键时机 记者:如何判断宝宝缺钙? 教授:宝宝身体内缺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当宝宝体内维生素D不足时,钙的吸收就会减少。
  宝宝骨骼的生长发育受到了影响,便出现了“佝偻病”,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缺钙”。   判断宝宝是否缺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出汗 缺少维生素D 会使宝宝出现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出汗又多在入睡后的后半夜,多为头部出汗。
  宝宝因汗多而头痒,躺着时喜欢磨头止痒,时间久了,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了,就形成枕秃圈(医学上称环形脱发)。   ·精神烦躁 宝宝烦躁磨人、不听话、爱哭闹、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不如以往活泼、脾气怪等。
   ·睡眠不安 宝宝不易入睡,易惊醒、夜惊、早醒,醒后哭闹难止。 ·出牙晚 正常宝宝4~8个月开始出牙,而有的“缺钙”宝宝到1岁半时仍未出牙。   ·前囟门闭合晚 正常宝宝1岁半前囟门闭合,“缺钙”宝宝则前囟门宽大,闭合延迟。
   ·其他骨骼异常表现 方颅;肋缘外翻;胸部肋骨上有像算盘珠子一样的隆起,医学上称作“肋骨串珠”;胸骨前凸或下缘内陷,医学上称作“鸡胸”和“漏斗胸”;当宝宝站立或行走时,由于骨头较软,身体的重力使宝宝的两腿向内或向外淝褪撬降?ldquo;X”形腿或“O”形腿。
     ·免疫功能差 宝宝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疾病。 爸爸妈妈如果观察到宝宝在以上项目中占了2~3项以上,就要带宝宝去医院,明确宝宝是否患了佝偻病,以便及时治疗。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补钙?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为止?饮食正常的宝宝也要补钙吗? 教授:在宝宝生长发育迅速期,需要补充鱼肝油,以保证食物中钙有效地吸收。  宝宝从出生后2~4周就要加服维生素D,预防“缺钙”了。
  每天需要维生素D的剂量推荐是400~800国际单位,一直持续到2岁左右,如果2岁时正值冬天,则延长到冬天结束。 对饮食正常的宝宝,鱼肝油的补充也是必要的。在维生素D摄入适量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宝宝每天钙的需要量,可以补充一些钙剂,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宝宝。
    补充钙剂的时间与补充维生素D基本相同,维生素D一定要及时补充,钙稍晚1~2个月补充也可以,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饮食中含钙量高,不额外补充钙剂也是可以的,但鱼肝油不补通常不行。
   记者:怎样为宝宝选择有效的钙剂? 教授:钙剂好坏,主要是根据含可利用钙元素的多少、溶解度和吸收率的高低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可利用钙元素不同的钙剂含可利用钙元素的比例有明显的差别:碳酸钙为40%、磷酸氢钙为23%、醋酸钙为22。
  2%、柠檬酸钙为21%、乳酸钙为13%、葡萄糖酸钙为9%。 溶解度溶解度好的钙剂相对容易吸收。左旋乳酸钙溶解度最好,依次是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氨基酸钙、柠檬酸钙、碳酸钙。  碳酸钙的含钙量高,但溶解度较低,为了提高溶解度,商家在制造过程中将碳酸钙研成超细粉末,然后加以粘合,使药物能够迅速崩解,克服其溶解度低的缺点。
   吸收率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协助。通常补充的钙吸收率为25~50%。当宝宝的体内缺钙时,钙的吸收率会增加。 结论:给宝宝选用钙剂还需要考虑口感好、对胃刺激小等因素,故选择左旋乳酸钙、碳酸钙等钙制剂比较理想。
     科学补钙 方教授认为,不同年龄的宝宝,每天钙的需要量是不同的。一般6个月内的宝宝每天需要400毫克钙;7个月~2岁内的宝宝每天需要600毫克钙;3岁以上的宝宝每天需要800毫克钙。
  由于提供的饮食状态不同,每天额外补充的钙量也是有差别的。对于2岁以下的宝宝,每天需要补充鱼肝油400~800国际单位,这样才能讨论补钙的问题。   记者:母乳喂养的宝宝如何补钙? 教授:虽然母乳每100毫升含钙只有34毫克(而牛乳含钙高达125毫克),但母乳中钙和磷的比例为2:1,最合适于钙的吸收。
  当宝宝每天的鱼肝油需要量得到满足时,1岁内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可从母乳中得到225~250毫克的钙元素,所以对6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宝宝,并不强调额外补充钙,而6个月~1岁母乳喂养的宝宝也只要稍微额外补充一些钙就够了,即每天给予75~100毫克的钙元素。
     如果妈妈在哺乳期间补充钙剂充足,6个月内的母乳喂养宝宝,可以不额外补充钙剂。 记者: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宝宝如何补钙? 教授:钙剂的补充量应根据宝宝每天喝入的奶量而定,由于牛乳中钙和磷的比例不合适,尽管牛乳含钙量高,但仍要额外补充钙。
  一般来说,宝宝全天从食物中只能得到半量稍多的钙,所以需要额外补充。   6个月以下的宝宝,每天应额外补充150毫克左右钙元素,6个月以上的每天应额外补充200毫克钙元素。
  建议6个月以下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宝宝,每天服爱尔钙冲剂1包或金箍棒L乳酸钙冲剂1包,6个月以上的每天服爱尔钙冲剂1~2包,或金箍棒L乳酸钙冲剂1~2包。   记者:断奶后的宝宝如何补钙? 教授:断奶后的宝宝因奶量大大减少,而生长发育需要的钙量却在增加,所念不忘以要增加食用含钙食品。
  除饮食外,这时候给宝宝选择含碳酸钙的咀嚼片补充钙也是必要的,碳酸钙含可利用钙元素达40%,每天服1片迪巧或凯思立D,宝宝可以得到钙元素至少500毫克,加上宝宝每天从食物中得到的300毫克左右钙,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了。
     补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6个问题 Q1:许多父母问道,天天给宝宝补钙,可宝宝为什么还是缺钙呢? 教授:的确,“天天补钙依然缺钙”的现象很普遍。出现这种情况有几方面原因: 1。
  补钙的同时没有适量地补充鱼肝油。这样,额外补充的钙就通过大便排泄掉了,不仅浪费钙源,而且容易导致宝宝厌食或便秘。   2。鱼肝油补充时间不佳。这样会造成钙不能有效地被吸收,例如宝宝每天上午补钙,晚上服鱼肝油,时间的差异导致鱼肝油没有机会“指挥”小肠吸收钙。
   3。补充的钙量不够。如果宝宝口服的是葡萄糖酸钙制剂,由于葡萄糖酸钙可利用的钙元素较低,必须服较大剂量,而往往宝宝难以接受太多,所以尽管每天在服钙,但实际上并没有满足宝宝所需。   4。
  服用方法不合适。如宝宝每天只服一次,造成了钙的丢失。由于肠蠕动的特点,口服钙后,4个小时左右完成吸收,1次性大量补钙,钙吸收率只有25%左右,而分次小量补钙,钙吸收率可高于50%。所以,分次小量补充钙效果更好。
   5。将钙剂与其他食物同服,钙的吸收率低。  如与牛奶、豆浆、果汁、菜汁、米汤等同服, 会使钙的吸收率下降。因此, 钙剂最好单独服用。 专家提醒:不能根据佝偻病的体征存在与否判断缺钙的治疗效果。
  当宝宝合理补充鱼肝油和钙剂后,汗会减少,睡眠会改善,夜惊会消失,牙齿会加快萌出等,但佝偻病的体征并不会很快消失,如环形脱发、方颅、肋骨串珠、肋缘外翻、鸡胸、漏斗胸、“O”形腿等,只是没有继续加重而已。
    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肌肉、重力和骨骼逐渐协调、改建和修饰等,佝偻病的体征才会消失。因此,不能再以环形脱发、方颅、肋骨串珠、肋缘外翻等持续存在的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活动与否,而要根据睡眠情况、夜惊情况和医院检查(血钙磷乘积、骨源碱性磷酸酶和钙化带等)结果了解佝偻病的恢复情况。
    有些“天天补钙依然缺钙”的结论也可能就是根据环形脱发或肋缘外翻等判断的,所以不确切。…补钙的误区 Q2:如何同时补充钙和鱼肝油? 教授:看完前文,新手爸妈已经知道,人体对钙的吸收需要鱼肝油的帮助,所以在补钙的同时必须补充鱼肝油,并且要先补充鱼肝油,然后将钙分2次以上给宝宝服用,这样才有效。
    鱼肝油的成分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宝宝服用的鱼肝油和成人鱼肝油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宝宝服用的鱼肝油中维生素D含量更大些,所以,不能给宝宝服用成人鱼肝油,否则会造成鱼肝油中毒。
   宝宝服用的鱼肝油有多种剂型,如液体鱼肝油和单包装的粒状鱼肝油。  若选择液体鱼肝油,可在每天上午直接给宝宝嘴里滴入5~7滴(相当于维生素D400~500国际单位);选择单包装的粒状鱼肝油,每天上午直接将1粒粒状鱼肝油挤入宝宝嘴内(相当于维生素D400~500国际单位)。
  宝宝每天服用鱼肝油最多不能超过800国际单位。 Q3:怎样防止鱼肝油服用过量? 教授:医学强调维生素D的补充一定要适量,否则少了会患佝偻病,多了又会中毒。  复合维生素保健制剂中常含有维生素D,如果宝宝长期服用多种复合维生素保健制剂,同时又补充维生素D制剂,就可能存在维生素D过量,如宝宝每日服用维生素D2万~5万单位,1~3个月后就会发生维生素D中毒了。
   宝宝出现维生素D中毒的表现:厌食、恶心、呕吐、顽固性便秘、腹痛、骨痛、尿频、血尿、尿结石等;有的还会出现精神不振、嗜睡、表情淡漠及幻觉等精神症状。   如果发现宝宝维生素D中毒,爸爸妈妈也不必太紧张,可以按照下述方法处理:如果中毒症状较轻,立即停服各种维生素D制剂和钙剂;若症状严重,要送宝宝去医院观察。
  维生素D中毒的预后通常比较好,待中毒症状完全消失后(一般需要1~3个月),爸爸妈妈再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服用预防量的维生素D,即每天400国际单位。   Q4:很多父母都知道维生素D可以从阳光中获得,那宝宝怎样晒太阳才科学呢? 教授:多数维生素主要从食物中得到,维生素D比较特殊,主要是靠太阳的照射得到的。
  宝宝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受到紫外线照射后,会生成维生素D。所以,2岁以上的宝宝接触太阳光多了,就可以不补充鱼肝油了。   而2岁以下的宝宝,由于生长发育快和身体皮肤范围较小,靠自己皮肤产生的维生素D是不够的,所以还需要另外补充。
  带宝宝晒晒太阳非常有必要,因为自己皮肤产生的维生素D不存在中毒问题。 宝宝晒太阳的学问 ·宝宝的皮肤比较嫩,要避免在强阳光下晒太阳。  强阳光直接照射皮肤会损伤皮肤(医学上称晒伤)。
   ·可以抱满月后的宝宝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在户外阳光照射的时间要逐渐延长,开始时每日10~15分钟,然后逐渐延长到每日2小时左右。晒太阳时尽可能多暴露宝宝的皮肤。 ·不要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
  皮肤生产维生素D主要靠阳光中的紫外线,而玻璃会阻挡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所以隔着玻璃晒太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宝宝太阳晒得多,鱼肝油就可以少补充一些。 Q5:有些宝宝不仅补钙,还补锌,锌与钙两者可以同时补吗? 教授:由于锌与钙都是阳离子,在消化道吸收离子时,会产生互相干扰现象, 降低彼此的吸收率。
  所以, 钙剂最好不要和锌剂一起服用,以免降低吸收率,造成钙、锌缺乏。  两者的服用时间最好相隔2~3小时以上。 Q6:有些医生强调药物补钙,有些医生认为食物补钙更好,到底是食补好还是药补好? 教授:对于2岁以内的宝宝,应该说食物补钙只能是辅助手段。
  尤其是1岁以内的宝宝,本来就是以奶为主,与其他食物相比,奶内的钙含量是高的,加上宝宝胃肠功能比较脆弱,并不能随意接受大量的高钙食物,如鱼、虾皮、海带、排骨汤、雪里蕻、芥菜、黄芽菜、橙汁等,这些食物只能在宝宝以后逐渐添加辅食时,可以兼顾含钙高的食物。
    另外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羊肝、牛肝等,尽管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也要在宝宝添加辅食之后才能食用。 总体来说,2岁以内的宝宝通过补充鱼肝油和钙剂来保证成长中钙的需要更好。
   编辑部热心推荐: 10种含钙量较高的食物一览表 (数值为每100克食物中含钙的毫克数) 食物 钙含量 食物 钙含量 芝麻酱 1170 淡水虾 325 芝 麻 946 黄花菜 301 蕨 菜 851 黑木耳 295 奶 酪 799 南瓜子 235 虾皮 2000 海 蟹 208 海 带 455 黄 豆 169 紫 菜 422 鹌鹑蛋 140 健康提示:在选择《亲子》医学编辑给您推荐的10种含钙量高的食物时,爸爸妈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对于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根据年龄阶段不同,为宝宝制作不同阶段食用的汤、糊、碎菜或者硬食,以补充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钙元素。
     ·蕨菜:脾胃虚寒的宝宝不宜多食。 ·紫菜:胃肠消化功能不好的宝宝应少食,有腹痛便溏的宝宝不宜食用。 ·虾:过敏体质的宝宝不宜食用。 ·鲜木耳:含有毒素,不可食用; ·干木耳:烹饪前用温水泡发,泡发后仍然紧缩在一起的不宜吃。
     ·蟹:伤风、发热、胃痛、腹泻以及过敏体质的宝宝不宜食用。 ·黄豆:一定要熟食后食用;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黄豆会产生很多的气体,容易造成腹胀,所以,宝宝消化不良或有慢性消化道疾病时尽量少食。
   补钙食谱密集推荐 牛奶蛋黄粥 原料:大米10克,牛奶50克,蛋黄1/4个,蜂蜜少许。   DIY:1。将大米淘洗干净,加入适量水,上火煮开,开锅后改文火煮30分钟;蛋黄用小勺背面研碎备用; 2。
  出锅前把牛奶和蛋黄加入粥内,再煮片刻出锅,加入少许蜂蜜即可。 特点:此食谱适合于4个月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宝宝食用。 鸡肉面片 原料:加工研碎的鸡肉末50~100克,薄面片适量,卷心菜叶末、虾皮汤、紫菜、香油适量。
     DIY:把研碎的鸡肉末、虾皮汤上火煮熟,开锅后放入面片、卷心菜末、紫菜,待煮开后稍加一点香油,即可出锅食用。 特点:此食谱适合于10~11个月宝宝食用。
   虾皮炒菠菜 原料:虾皮10克,菠菜400克,植物油25克,葱、盐适量。 DIY:1。  将菠菜择洗干净,切成3厘米长的段;干虾皮用温水稍泡,洗净; 2。
  将炒锅置于火上,放入油,待油热后放入葱花及虾皮略煸炒; 3。将菠菜放入,一同煸炒几下,再放入食盐等,炒匀即可。 特点:此食谱含钙336。3毫克,适合于1~3岁的宝宝食用。 丝瓜虾皮猪肝汤 虾皮中含钙丰富,每百克中含量高达2000毫克;猪肝含丰富的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丝瓜性凉有通络作用。
    合用可起到通络行血、补钙强骨之功效。 原料:丝瓜250克,虾皮30克,猪肝5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食油少许。 DIY:1。将丝瓜去外棱,洗净,剥两半,切成段,再去瓜瓤;猪肝洗净切片;虾皮用水浸泡; 2。
  起油锅,入姜丝、葱花炒香,再入猪肝,略炒,倒入虾皮和适量清水,烧沸后投入丝瓜,再煮炖3~5分钟即成。   精彩推荐 怀孕前最关心的8个方面 牛奶喂养常犯四大错误 特点:味道鲜美,婴幼儿爱吃。
  对宝宝缺钙形成的四肢软有治疗作用,可防治佝偻病,并有利牙齿发育。 胡萝卜排骨汤 胡萝卜除含维生素A外,还含有一定的糖、蛋白质等营养素,可促进血红蛋白的生成,故有补血作用;排骨益精髓、强骨。
    此汤有润燥滋阴,养筋强骨之功效。 原料:胡萝卜、猪排骨各250~300克,生姜2片,料酒、盐、葱、味精各适量。 DIY:1。将胡萝卜、猪排骨洗净,切成块; 2。
  将锅置中火上,加水适量。放入胡萝卜块、排骨块,炖约2小时; 3。将出锅时,调入料酒、盐、姜、葱,再煮20分钟即成。   4。可因宝宝的喜好添加其他作料,如加入米醋,汤中钙质更易被吸收。
   特点:猪骨肉香,胡萝卜烂,吃肉喝汤均鲜香适口。对行动迟缓的宝宝、筋骨发育欠佳的宝宝都有疗效。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育儿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