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面征兵制?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 党地区发生大战。赵军统帅廉颇在初战失利后,死守营垒,坚壁不出。后来 赵王阵前换将,撤换廉颇,让善于夸夸其谈的赵括来统兵。秦国知道这个消 息后,也秘密任命白起为统帅,引诱赵军出击,以奇兵截断赵军后路,将赵 军与国内的联系隔断。 为了防止赵军突围,秦昭王亲自赶到靠近战场的河内 郡,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统统征发为兵,赶到前线,将赵军团团包围。40 万赵军被围46天,反复突围都被秦军堵截。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军 最后被迫投降。 白起下令屠杀了这几十万战俘,只让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到 赵国。赵国前后损失将士达45万之多...全部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 党地区发生大战。赵军统帅廉颇在初战失利后,死守营垒,坚壁不出。后来 赵王阵前换将,撤换廉颇,让善于夸夸其谈的赵括来统兵。秦国知道这个消 息后,也秘密任命白起为统帅,引诱赵军出击,以奇兵截断赵军后路,将赵 军与国内的联系隔断。
为了防止赵军突围,秦昭王亲自赶到靠近战场的河内 郡,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统统征发为兵,赶到前线,将赵军团团包围。40 万赵军被围46天,反复突围都被秦军堵截。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军 最后被迫投降。
白起下令屠杀了这几十万战俘,只让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到 赵国。赵国前后损失将士达45万之多,而全力动员的秦军也死亡过半。虽然 打到赵国首都邯郸城下,但也是强弩之最终被楚、魏等国联军打败。五 年后燕国认为赵国青壮年都已丧身长平,少儿尚未长大,兵源不足,就派遣 大军进攻赵国,却被重新起用的赵国老将廉颇领兵击败。
从这几场大战可以看到,当时各国都已实行了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任何男子都必须为朝廷上战场拼命,必要时连少年都要从军。这种全面征兵 制与近代的义务兵役制相似,以法律规定全体男子都负担兵役义务,平时轮 流为朝廷当兵,战时则全部出战。
《战国策》里记载说客苏秦列举的各国兵 力:齐国地方2000里,“带甲数十万”,临淄城有7万户人家,必要时可以 征发20万人当兵,也就是说每户可以出兵3人;赵国地方2000里,也是“带甲 数十万”,必要时可以组建百万大军;魏国有武士20万,起辅助作用的苍头 20万,厮徒10万;韩国地方900里,也有“带甲数十万”;燕国地方3000里, “带甲数十万”;楚国地方5000里,“带甲百万”;秦国自昭王时代就有 “锐士、虎贲百万”。
一般估计战国时期总人口在2000万左右,而这七国的 总兵数将近500万,居然要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即使其中有夸张的成分, 仍可见当时兵力动员强度之大,真的可说是“扫地为兵”。如该书提到的楚 国东部地区守将昭常所说,在该地区“悉五尺之六十”,就可以征发30万人 的军队。
而当时一般以身高6尺为少年,7尺为成年,可见是将男子全部征发 为士兵。有时甚至妇女也要为战争提供劳役,在守城战时,妇女也要参战。 如《墨子》里讲述守城时城墙上每50步配备10名男子(6人持弩、4人持格斗 兵器),壮年女子20名、老小10名,每人持矛。
这是和当时的国家制度以及战争形态相吻合的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各国 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朝廷可以直接控制人户。而这时的战争也具有“总 体战”的性质,各国不断以战争争夺土地、人口资源,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时间也越来越长。
当时在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下正在发展的小农经济勉 强能够支撑这种强度的征兵。战国各国普遍实行军功爵位以及赏赐制度,平 民可以凭借军功而跻身于上层社会,是当时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基本途径, 同时军功也会得到经济上的好处,可以得到国家分配的土地以及奴隶等等的 各类战利品,因此尽管动员强度如此之大(即使打一个更大的折扣,战国时 的兵数占到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仍然是以后历朝从未达到过的动员强 度),当时的这种兵役制度也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没有严重影响各 国农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建立的这种全面兵役制度以秦国最为典型。根据湖北云梦睡虎 地秦墓出土的秦竹简材料来看,凡在秦国统治地区,身高达到6尺5寸以上的 男子(17岁左右)都必须向官府进行兵役登记,称“傅籍”。之所以按身高 登记,或许是因为在秦国扩张过程中新占领地区一时还来不及建立完整的户 籍,当时刑事责任、结婚等民事行为能力的确定等都是以身高来确定的,秦 国本土也是到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才“初令男子书年”。
凡是登记者都必须如实报告身体状况,伪报的都要处以赀罚盾或甲的处罚。到达60岁 的男子才可以提出免役申请。每个登记在册的男子每年必须为政府服劳役一 个月,从事筑城、修路、架桥之类的公共工程,或从事运输物资,称为“徭 役”。
每位男子还必须服“戍役”(兵役),但一般情况下每次征发每户仅 出一名。兵役期限不详,从睡虎地秦墓的墓主喜的年表来看,他当了四年戍 卒后才复员,或许是完全根据战争需要而定。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材料,“傅籍”在每年的8月进行。
而 征发令下达时间并不固定。征发徭役令下达后未立即出发的,要处以“赀二 甲”;到达指定地点“失期” 3〜5日的,“谇”;6〜10日,赀一盾;超过 10日的,赀一甲。而戍卒征发令下达后不去报到为“逋事”,未到达指定地 点是“不会”,要笞打50下。
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说是戍卒“失 期,法皆斩”,或许是动员群众的口号。在睡虎地出土的一份木牍,是两个 在淮阳服役的士兵惊夫、黑的家信,信中请求家里“急急急”给他们捎去购 买越冬衣物的钱。
看来服役士兵除了武器、盔甲和伙食外,穿衣问题还要自 己设法解决。秦统一全国后并不因大规模战争的结束而实行军队复员,反而北击匈 奴、南戍五岭,据说总计征发了230万人的兵役,还不包括提供劳动力的徭役 征发数。
而当时的总人口大约是在2000万人左右。正常的兵役制度还不足以 完成建立帝国统治所需要的人力,于是又有大量征发特定对象的“谪发”, 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 海郡”,也就是征发曾有逃亡前科的人,以及被世俗所轻视的赘婿(倒插门 女婿)、商人作为征服五岭以南地区的兵力。
以后还曾特意征发“治狱吏不 直者”(违法裁判的法官)去参加筑长城或去攻打南越。据说按照当时制 度,征发兵役先征发村落中“闾右”(有钱财者),然后再征发“闾左”。 陈胜、吴广等戍卒据说就是被征发的“闾左”,最后不惜铤而走险,发动起 义,并得到各地的响应,最终推翻了秦朝。
公元前206年,当刘邦率领军队占领秦都咸阳后,萧何进宫首先保护好秦 朝的户籍档案,并带着这批档案撤退到汉中地区,成为以后征发各地兵役、 组织军队的依据。西汉成立后,全面继承秦朝的兵制,所有的男子在年满20 岁时(后来曾一度放宽到23岁)都要“傅籍”,至56岁除籍。
可以免征兵役 (当时叫“复”)的条件有“罢癃”,即身高未超过6尺2寸的、在县乡二级 担任“三老”(乡官)职务的、曾在汉高祖刘邦平城被围(公元前200年)的 军队里服役过的、被评为“孝悌力田”的、能够通一经的读书人,或者是在朝廷所设的“五经博士”处跟随博士读书的博士弟子、家有90岁以上高龄老 人的子孙、已经为国家提供了车马的人。
另外,刘邦家乡丰沛地区的民户, 皇家的亲属(宗室),功臣之家,曾跟随刘邦进入汉中根据地的二千石以上 官员之家、爵位在五大夫以上的家庭、为国家放牧马匹的“牧户”、刚被迁 徙到边境居住的民户以及刚流亡回乡的民户都被“复其家”,免服兵役。
对 于父母去世而正在服丧的人则予以缓征。汉代已有明确的服役期限。公元前183年首次明确戍卒的服役期为一年。 以后的制度明确规定,和平时期每个男子在适役期间内应服两次为期一年的 兵役。一次为“正卒”,到指定的军队驻扎地点服役,充当各地“材官”、 “楼船”、“骑士”等兵种的士兵。
另一次或者调到驻扎在京城的中央禁卫 军“南北军”充当“卫士”,或者是派往边境地区充当“戍卒”。这种服役 实际上是按照日数来计算的,根据在居延等地出土的汉代竹简,在服役时有 “日迹簿”记录士兵的表现,有功或超额完成任务,可以“赐劳”,比如射 击优秀的,可以“赐劳” 15日;完成定额的可以“劳二日皆当三日”等等, 制度相当严密。
除了兵役外,所有的男子仍然要承担每年为朝廷无偿劳动30日的“更 役”,也称“更卒”。这种劳役可以出钱代役,但兵役不得出钱代役,即使 是丞相之子仍然要去边疆服役。和秦朝一样,汉代也有“谪发”。最著名的是所谓的“七科谪”,即集 中征发被社会习俗视为贱民的犯罪官吏、逃亡者、男到女家的赘婿、商人、 原来具有市籍(商人户籍)者、有市籍者的子女、孙子女。
汉武帝时还曾征 发死罪的罪犯、京城的亡命之徒去打朝鲜,征发各地的“恶少”去打大宛。东汉虽然理论上仍然实行全面的征兵制,但实际上汉光武帝刘秀大规 模裁军,主要依靠集中于中央的职业兵来维护统治,并不经常性地征兵。
征 兵制度在东汉时逐步松弛并趋于瓦解。职业兵在边疆和内地都成为主要的武 装,在黄巾起义后,割据一地的军阀大多也是职业兵。战国秦汉建立的这种全面征兵制度在以后各代不再是兵役制度的主体。 全面征兵制需要臣民对于统治者有相当的认同感,对于所进行的战争有一定 的同仇敌忾的意志,需要有自耕农经济基础的支撑,也需要有严密并被有效 执行的法律,尤其需要有可提供士兵因服役而提高社会地位的阶梯。
唐代诗 人李贺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 书生万户侯。”当战功是平民步人社会上层、甚至可能为“万户侯”的主要 机遇时,全面征兵制才有存在的可能性。以上这些条件在以后的朝代都相当欠缺。
统治者如同走马灯一般的转 换,他们都为了自己一姓一氏的荣耀以严刑驱使人民投入厮杀。贫困的农民 根本无力准备各种作战物资,而家中一旦失去劳动力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谋 生手段。被驱赶到战场的士兵也很少有可能因此发迹而步入上层社会,因为 读书做官提供的是更保险的上升途径,而且在以后大多数的朝代,武将的地位 总是被排在文臣之后。
当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服从并遵守法令时,不仅说明 这种法令本身就是蛮横的,而且也很难顺利得到贯彻实施。后世仍然时常有强行全面征发兵役的事例,但征来的士兵丝毫没有战 斗力,不仅常常打败仗,甚至还极有可能触发社会动乱。
这种例子不胜枚 举。比如十六国大乱时后赵石虎为讨伐前燕慕容銃,在所占领的各州“五丁 取三、四丁取二”,组建50万人的军队,并规定每5名被征发的士兵要准备 一辆车、两头牛、15斛米、10匹绢,“不办者以斩论”。
结果是穷兵黩武, 内乱频发,导致后赵王朝覆灭。前燕的慕容俊更走极端,为进攻东晋,在境 内“校阅见丁”,每户只准留一丁,余下的全部征发,打算凑一支150万人 的大军。大臣刘贵上书极谏“百姓凋敝,召兵非法,恐人不堪命,有土崩之 祸”,才下令缓征。
前秦的符坚为攻打东晋,在所占领地区按照“十丁一 兵”比例大规模征发兵役,结果虽然拼凑起了号称百万的大军,却毫无战斗 力,在淝水战役中被仅8万人的东晋军队打败,并导致前秦王朝的垮台。南朝 刘宋在450年大举北伐,将江淮地区六州居民按照“三五兵丁”(三丁征二、 五丁征三)征发兵役,限令10天内报到,引起社会骚动,出兵后很快被北魏 打败。
唐末军阀刘仁恭割据幽州,为与朱温争夺中原,将所统治地区所有的 男丁脸上刺字“定霸都”并征发为兵,读书人则在手臂上刺“一心事主”, 统统驱赶上战场,混战几年后造成幽州地区十室九空,刘氏父子也自相残 杀,结束其野蛮统治。
女真族建立的金也曾恢复全面征兵制度,一有战事就 “签民为军”。1159年完颜亮准备进攻南宋,下令将境内20岁-50岁的男子 全部征发为兵,激起人民反抗。两年后完颜亮在攻宋战争中失败,因兵变被 杀。
这些事例给以后的统治者留下了深刻教训,因此在统治较为稳定的时期 都尽量不采用全面征兵制。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