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抗凝血类药物都有哪些?活血通
抗凝血药是阻滞血液凝固的药物,此类药物可作用于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因子,使凝血过程不能进行。主要用于防治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的血栓形成,如血管壁损伤、血液淤滞、血液成分改变及凝血过程亢进等。近年来研制和应用的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 LMWH )证明抗凝血因子Xa 和lla 的作用是可以分离的,LMWH 具有抗Xa 作用强和抗fla 弱的特点,因此,与以往应用的肝素钠(heParin sodium )相比,LMWH 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强而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小的优点。 血栓溶解药(thrombolytic agent )是能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的...全部
抗凝血药是阻滞血液凝固的药物,此类药物可作用于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因子,使凝血过程不能进行。主要用于防治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的血栓形成,如血管壁损伤、血液淤滞、血液成分改变及凝血过程亢进等。近年来研制和应用的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 LMWH )证明抗凝血因子Xa 和lla 的作用是可以分离的,LMWH 具有抗Xa 作用强和抗fla 弱的特点,因此,与以往应用的肝素钠(heParin sodium )相比,LMWH 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强而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小的优点。
血栓溶解药(thrombolytic agent )是能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的药物。这类药物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溶解已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同时对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 和珊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一般对新形成(6 小时内)的血栓溶解作用较好,对陈旧性血栓难以奏效。近年来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血栓性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自第1 代溶栓剂链激酶(SK )和尿激酶(UK )应用于临床以来,其病死率已明显降低。
在急性心肌梗死(AMD 发生的6 小时内(用药愈早愈佳),及时静脉滴注溶栓药,可挽救濒临坏死边缘的心肌、限制和缩小心肌坏死范围、保持或恢复心肌功能、预防再阻塞。据欧美国家统计,接受早期溶栓治疗者的病死率可降低20 %一50 % ,故溶栓疗法被认为是20 世纪80 年代治疗AMI 的重大进展。
据我国“八五”期间4 个较大规模的多中心病例试验资料显示:未用溶栓疗法的AMI 住院病死率为14 % ,合理应用溶栓药物联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可使死亡率降至6 %一8 % ,且溶栓愈早,死亡率下降愈明显,若能在AMI 发生2 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为理想。
目前国内暂时规定6 小时为限。对超过6 小时者,因心肌缺血时间过长、梗死面积广泛、心肌已受到不可逆损伤时,应用溶栓疗法可引起:① 细胞爆炸性肿胀、肌膜崩解;② 心肌内出血;③ 心脏破裂。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血栓溶解药物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及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human tissue - -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 rt - - PA )和瑞替普酶(ret 即lase , r - - PA )。
蝮蛇抗栓酶和去纤酶虽有溶栓作用,但可使纤维蛋白不断消耗而造成血液不凝,有引起出血和过敏反应较多等不良作用,现已少用。
近年来,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基于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人,为恢复神经细胞的活性,应尽快应用溶栓治疗以促使脑血管灌通。国外报道,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3 小时内应用rt - PA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损伤而不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但发生脑卒中3 小时后应用rt - - PA 可增加死亡的危险性,提示给药时间是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最近国际学术界对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几个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发现,用链激酶或rt - PA 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增加脑出血和死亡的危险性,而NINI ) S 的临床结果表明,尽管r 七PA 致脑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但能有效地恢复神经系统功能且不增加死亡的危险性。
这些实验的主要差别是发病后的给药时间,前几个试验均在3 一6 小时内,而NINDS 的实验均在3 小时内给药。有的学者主张冒死亡的危险来降低致残的可能,以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质量,但也有持反对意见者。
溶栓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利与弊还有待探讨。对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脑出血及致死的危险性、最适给药时间及剂量和与其他药物的合理联用等问题均有待于深人观察和研究。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