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明朝和清朝问题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顶峰是明朝还是清朝? 中学课本里说是清朝,但我认为明朝才是专制制度的顶峰,因为皇帝可以通过东厂和锦衣卫监视所有人的行动,下至平民上至军队无一不在特务的节制范围内。而且皇帝及其亲信太监都对国家大事有最终决策权,内阁不过是虚设单位。请大家为我解答。

全部回答

2007-07-26

0 0
    说说我的意见,如果单论封建君主制度的顶峰,无疑是明朝。 一,皇权的集中。 明朝皇帝独揽大权,朱元璋创立明后,大肆屠杀功臣将领,将国家大权集于一身。任何政令和朝令都出自朱元璋一人之手。
  所有的官吏只有管理的权利,而这时候欧洲已经开始发展了国会制度来限制君主权利,中国这时却与欧洲的民主背道而驰,使得君权的集中成为了发展的枷锁。   二,官吏制度和内阁制度的废立 在朱元璋诬陷宰相胡惟庸谋反后,即下令撤销中书省编制和宰相职位。
  擢升六部为一级中枢机构,各部首长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不再设立助手,已经够专制的政府,此后进入更绝对的专制。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每天要批驳的公文和案件约500余个。  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后,全部由皇帝一人承担。
  除了朱元璋外,其他明朝的花花大少一样的皇帝根本没这个能力。国家自然日渐式微。 三,厂卫制度和太监时代 皇帝不处理朝奏,则是交由太监来处理,司礼太监照顾皇帝生活起居,自然是首选。
  本来无权的太监,由于皇帝权利的下滑,直接掌握起了比宰相更大的权利。  而皇帝则通过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本已布满全国的秘密警察,更加相互交错,密如蛛网。太监权利的专制,则是政府皇帝权利的专制。
  皇帝可以不通过任何司法程序,掌握官员一举一动,随时以任何的名义处死或连坐。 ———————————————————— 回答楼下的问题: 其实就明朝内阁来说,张居正权力自然最大,但是他的权利,是建立在太监冯保交予的基础上的,皇帝权利都没给,史书上记载: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
     实际权利还是太监一人手里。到明朝后期,内阁完全归于司礼太监之手。曾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对此知之颇悉,他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必然自取其祸。” 再更正楼下一个错误,清朝并不是没有内阁,早再皇太极时期,就已经设立内阁,后又到顺治时期。  清廷又改内三院为内阁。 其实无论是明朝内阁还是清朝内阁都是为了保证皇权的加强而设立。
   楼主说的那朝更专制?为什么明朝忠臣多而清朝少? 我觉得主要是明朝太监时代的特色。太监权利过大而干涉到士大夫阶层,自然会引起反抗,反抗越大压力就越大。自然会群起攻之。就和东汉时期宦官和士大夫阶层的争斗一样,表面上看是官员反对宦官专权的反抗,实际上不过是权利的争斗而已。
    只是换了一个舞台。 到底哪个时代更专制呢?清朝皇权比明朝更加全面和紧密,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他没有明朝皇权的专制性。其中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不过,皇帝的个人素质,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的演变方向,希望楼主多看看相关文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的。
     其实说的楼主说的文化和文字狱,早在明朝就已经有了,明朝的八股文就已经相当腐朽,已经成为文化的枷锁。和当时的世界发展大趋势背道而驰。 。

2007-07-30

507 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席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1、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六、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作用: 1、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2007-07-28

506 0
  满清统治时期的真相有强权而无国家---我们的国家被后金占领了,国土沦丧 有政客而无政治---靼子和汉 奸统治中国,卑鄙无耻 有农工而无经济---中国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全被压制了,经济极度衰退 有土匪而无军队---满八旗是靼子,"汉八旗"实质上就和二鬼子没什么区别 有典籍而无文化---中国的典籍被靼子掠夺了,中国的文化灭亡了 有布帛而无衣裳---大汉民族被迫穿兽皮 有人民而无人格---中国人生活在那个年代是最大的不幸 。
  

2007-07-28

490 0
先从理论上解决吧,封建主义的生产力是越来越发展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顶峰时生产关系必然也到顶峰接着衰败。那么1840年是个界限了。所以理论上说是清朝

2007-07-28

476 0
是清朝啊 权利全部集中皇帝那里

2007-07-27

490 0
明朝内阁是虚置的?那清朝呢?根本就不存在内阁,明朝的大臣可以为国本之争和皇帝斗上几十年,而清朝的秘密立储完全是皇帝自己说了算. 明朝的内阁是有实权的,内阁首辅是有地位和权利的,而清朝的军机处彻底把大臣变成了奴才.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