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减字木兰花

词牌名:减字木兰花,双调44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请网友献上几首.

全部回答

2007-01-20

0 0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朱敦儒词作鉴赏   这首小令是作者少有的用典佳作。化他人之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实为妙笔。     词的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首句用唐诗人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中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
  当年刘禹锡写这首诗,是两次被贬南方之后,已经步入老年,有许多感慨。而朱敦儒写这首词也是南渡之后,也老了,同有刘郎已老、暗伤怀抱之意。次句是用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中的:“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个典故,词里多次出现过,例如晏几道《御街行》的:“落花犹,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这是改用。袁去华《瑞鹤仙》的:“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否?”这是实用。而朱敦儒此处则是活用,他截去崔护诗句末尾的“春风”两字,和词的前一句“刘郎已老”紧密相连,语意有如一气呵成。
  这两句是说,自己老了,“不管桃花依旧笑”,当然更不管“人去楼空”,大有“万事不关心”之慨。     接着两句说自己没有歌儿舞女,要听琵琶,就只有到歌妓家去。   下片开头一句“曲终人醉”。
  接着上片的“听琵琶”而来,说琵琶弹奏完了,人也醉了。我们从上片表达的词人的思想感情来看,下面接着出现类似“醉向花间倒”(《点绛唇》)、“我自阖门睡,高枕笑浮生”(《水调歌头》)的内容,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词至此却笔锋急转,突然出现了又一个典故:“多似浔阳江上泪”。老词人哭了,而且是哭得那么伤心,和当年唐代诗人白居易浔阳江上听琵琶后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的泪一样多。当我们还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时,词又以直下之势告诉我们:“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词人面对东风万里,落日映照的河山,想到中原失地,恢复无望。  这对于身遭国破家亡之难、辗转流离南方的朱敦儒来说,心中悲慨又胜别个。   这首词风格明快,感情浓烈。是一首动人的小令。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蒋兴祖女词作鉴赏   陈寅恪论明末女爱国者柳如是时曾说:披寻其篇什,“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柳如是别传·缘起》)。
    然而早在宋代,在靖康之变及南宋灭亡那个时局动乱的时代里,便曾涌现出一批爱国女词人,如李清照、蒋兴祖女、淮上女、徐君宝妻、王清惠、金德淑等。她们的词作,虽不一定是高唱三户亡秦之志,却无愧列为《九章》哀郢之辞,自有其令人感泣之思想情感价值。
  这是宋代历史上所出现一大重要文化现象。     《宋史》卷四五二《忠义传》载:蒋兴祖,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知开封阳武县(今河南原阳)。   靖康初,金兵侵犯京师,取道武县,有人劝他避走,兴祖曰:“吾世受国恩,当死于是。
  ”他与妻子留不去。金数百骑来攻,不胜,败走。第二日,金兵又至破城。兴祖战死,年四十二。  妻及长子相继死去。元韦居安《梅涧诗话》卷下云:“靖康间,金人犯阙,阳武蒋令兴祖死之。
  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今河北雄县)驿中,叙其本末,乃作《减字木兰花》词云云。蒋令,浙西人,其女方笄,美颜色,能诗词,乡人皆能道之。”蒋兴祖女此词所写回首乡关之悲痛,实为爱国精神之体现。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长空中,寒风翻卷朝云滚滚而去。大地上,金兵驱载妇女迢迢而去。   辘辘车声,作者将之比喻为水声,足见其灵心。车马北驰,无休无止,正如水流没有停留之时。一路车声,如幽咽、如泣诉,是水声?还是行人的悲泣声?恍惚不能辨清。
    起笔二句,呈现出女主人公俯地仰天哀哀无告之形象,亦暗示出“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蔡琰《悲愤诗》);尘埃干云,一路悲声之惨景。多少被掳掠的妇女,“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间,辄言毙降虏”。
  (《悲愤诗》)这种种情状,可以想见。“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此二句,女词人从关注被掳妇女之惨景,转向没途北国之惨象。     雄州一带,已被金人占。上言朝云横度,此言月照孤村,表现出朝行暮宿,千里途程,至此唯见莽莽黄沙,一片白草。
  在过去昔黍麻蔽野之地,今为女真牧马之区。月子弯弯,大地苍苍凉凉。大平原上,残存三两人家之孤村,愈见荒寂。意境开廓悲沉如此,已写出女词人命运与共人家国悲剧,而用含蓄委婉之至。     上片既写词人被掳北去及北方惨象,下片遂转为抒发内心情感,写其一己之悲怆心灵,机杼井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上句犹写天空之星。大雁南飞,却不能为词人寄书信倍加女主人公失去自由和国家之创痛。下句,词境即呈为描写内心世界。愁肠万结,何可解脱。  女词人之全部心态,全概况于此四字。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语》)加之以日日夜夜之时绵延,词人的内心境界遂愈加深沉。有多少话该倾诉呵。然而,女词人下边所写,只是:“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结笔二句,言语朴素,感情真挚,境界实高。
    燕山,即燕山府(今北京)。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同知燕山府郭药师叛降金,于是勾结金兵南下至汴京,燕山成为金之后方重镇。一至燕山,其身将永为奴矣。乡关,乃亲人祖国之所在,亦为一个人生命所系之地,国破家亡,自身遭动,回首乡关,归路甚难!难字结句,意蕴深重。
  家亡国破,可得复乎?难自由之身,可得复乎?亦难。  读之凄然。然而此一弱女子,在绝境下仍步步回首乡国,读之更令人肃然。   《梅涧诗话》收录此词后并记载曰:“近丁丑岁,有过军挟一妇人经从长兴和平酒库前,题一词云:”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
  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姨妹,流落不知东与西。  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戴;柳腰春细,马迅难骑。
  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词名《沁园春》,后书雁峰刘氏题。语意凄惋,见者为伤心,可与蒋氏词并传。“从记载中分析刘氏当是南宋末被元兵所掳之妇女,可见其词亦感人至深,并可通过此词窥到蒋词中之隐痛深哀。
    不夫不主、为妾为妻之痛,当亦万结愁肠之一愁。笠儿怎戴、马迅难骑之苦,实写出异地不同飞俗,而为一切被掳女子所不堪忍受。尤其”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正与”回首乡关“同一意境。
  两位女词人对于祖国之深情,实为爱国精神之体现。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词作鉴赏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
  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  “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
  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
    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
  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  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
    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
  “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  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减字木兰花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淮上女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遭掳掠的女子题于客舍上的词。它表现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掳掠的女子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   南宋宁宗嘉定末,金遣四都尉南犯,掳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
    有女题此词于泗州(治所在临淮,今江苏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原城池已没入洪泽湖)。   词的上片,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芒。
  “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  “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
     但如今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
    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胡楚:“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  ”(《寄人》)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
  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随意贴切,不假雕饰。一、三两句摹山范水较为一般,二、四两句倾注作者沸腾的感情,使山河为之变色,极具感人力量。
       过片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
  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这怎不令她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
  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
    下片着重通过人物细节的描写:“东望眼”、“有泪无言”来表现被掳女子的深沉悲愤,极富感染力。 减字木兰花   苏轼   维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   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   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与老友应酬之作,有戏谑之意,但也能见出作者性格中开朗而诙谐的一面。     起首两句,化用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
  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的诗句,但把杜诗“吉梦”字面的来历“维熊佳梦”四字,以“梦”字叶“送”字。这样原本烂熟的典故,却也锤炼得别有一番风味。三、四两句,以夸诞大言,善颂善祷。  “气横秋”字面本于孔稚圭《北山移文》“霜气横秋”,结合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诗的“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而改用一“壮”字,切合小儿特点。
  第四句本出于《尸子》:“虎豹之驹,虽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气”。但这里主要仍然是翻用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的句子。  上片四句,大多是从杜诗中借来,但一经作者熔铸,语言更觉矫健挺拔。
     下片第一、二两句“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描写的是古时“三朝洗儿”的热闹场面。三朝洗儿,古时习俗,富有人家,一般都要大会宾客,作汤饼之宴。席上散发喜钱喜果,叫作“利市”。喜钱用之于汤饼宴上者俗称“洗儿钱”。
    据说唐明皇曾赐给杨贵妃洗儿钱,又见于唐王建的《宫词》,可见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了。三、四两句才转入调笑戏谑。题下作者自注引秘阁《古笑林》说:“晋元帝生子,宴百官,赐束帛,殷羡谢曰:”臣等无功受赏。
  ‘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为笑。”作者把这个笑话,隐括成为“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把晋元帝、殷羡两人的对话变成自己的独白,把第二人称的“卿”字换成第一人称的“侬”(我)字,意思是多谢,多谢,我是无功受赏了,这件事情,怎么可以该着我有功呢?语言幽默风趣,谑而不虐,结果此语一出“举坐皆绝倒”。
       这首词语言典雅得体,笔法娴熟老练,化用前人诗句而不着痕迹,充分显示作者的语言技巧。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秦观词作鉴赏   此词写一女子独处怀人的苦闷情怀。上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下片写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
  全词先着力写内心,再着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喻情,词采清丽,笔法多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  整首词的艺术风格,可谓“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
  ”(张炎《词源》卷下)“天涯”点明所思远隔,“旧恨”说明分离已久,四字写出空间、时间的悬隔,为“独知凄凉”张本。   独居高楼,已是凄凉,而这种孤凄的处境与心情,竟连存问同情的人都没有,就更觉得难堪了。
    “人”为泛指,也包括所思念的远人,这两句于伤离嗟独中含有怨意。如此由情直入起笔颇陡峭。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是说要想了解她内心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篆香,盘香,因其形状回环如篆,故称。
  盘香的形状恰如人的回肠百转,这里就近取譬,触物兴感,显得自然浑成,不露痕迹。  “断尽”二字着意,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情状态。这两句哀怨伤感中寓有沉痛激愤之情。
  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笔法变化有致。   过片“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从内心转到表情的描写。人们的意念中,和煦的春风给万物带来生机,它能吹开含苞的花朵,展开细眉般的柳叶,似乎也应该吹展人的愁眉,但是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任是”二字,着意强调,加强了愁恨的分量。这两句的佳处是无理之妙。   结拍“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两句,点醒女主人公独处高楼的处境和引起愁恨的原因。高楼骋望,见怀远情殷,而“困倚”、“过尽”,则骋望之久,失望之深自见言外。
  旧有鸿雁传书之说,仰观飞鸿,自然会想到远人的书信,但“过尽”飞鸿,却盼不到来自天涯的音书。  因此,这排列成行的“雁字”,困倚危楼的闺人眼中,便触目成愁了。   此词通体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尤其上下片结句,皆愁极伤极之语。
  词中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