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考中状元,衣锦团圆”的神话是怎样成为传统戏曲的固定模式的?

  “书生落难,小姐搭救,私定终身,考中状元,衣锦团圆”的神话是怎样成为传统戏曲的固定模式的?对中国科举制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书生要想考中状元,必然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朝代虽不尽相同,但大体都要由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步一步走过来。可中国的传统戏曲,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模式: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一般是秀才),在备受冷落歧视的时候得到小姐的同情和资助,然后上京赶考,一夜之间就考中状元衣锦还乡,经常是奉旨完婚,皆大欢喜。
  我一直不明白,说今天的人不太明白古时的制度还有情可原,古代写戏的怎么会集体失察,以致一错再错呢?请大方之家多多指教,是怎样的历史原因,或怎样的文化心理,怎样的艺术手段促成这样一个结果的呢? 。

全部回答

2007-01-21

0 0

因为写这种小说戏曲的都是没考上的穷秀才,不但没考上,上流社会的小姐更不会多看他们一眼,故而有此幻想,在戏曲里面寄托自己的黄梁美梦罢了。 真正考上科举走上仕途的秀才们,早想着升官发财去了,即使有心写些文章,也是正统的治国修平的文章给皇帝和朝廷看的,而不是写这些戏曲小说给百姓看。 一言以蔽之,作者的身份与生活经历决定了他写作的内容与思想的局限。

2007-01-20

217 0

哈哈,好可爱的问题~!~ 呃。。。。私下以为贾母看戏的时候,点评的那番话颇有道理 真正的状元会出来写这种野史么 一个粗俗的笑话,颇有异曲同工之效 老陕的农民伯伯说,知道皇帝住在金銮殿,吃的什么吗 每顿都是肉加馍!

2007-01-12

220 0

看看现在的网络文学,充斥着YY和8流肥皂剧桥段,就不难理解“才子佳人”的俗套。 一言以蔽之:迎合大众口味。这倒比较符合戏曲的生存法则,戏曲毕竟是一种类似现今流行音乐或者商业电影的意思,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无论冲人气还是票房上看,都是有明显差别的。 换种口号式的论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舞蹈
文学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