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康熙是被儿子KILL的吗?

上说,康熙快断气的时候,立遗嘱:"什么十四阿哥变成了"于四阿哥".康熙被活活气死了,可有此事的啊?

全部回答

2006-12-30

0 0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
  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   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  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
  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
    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北京太庙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
  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  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北京天坛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说“雍正进参汤下毒”,由于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经多次说过,人参对于南方人比较好,对北方人不合适。  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脚,也不会公然用进参汤这一招。   此外,说“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诏书偷改”,同样不合历史事实。
  皇帝在世时不宣布谁是继承人,只是把所选继承人的秘密谕旨写进诏书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到皇帝死后才当众宣布,这种做法叫秘密立储。  这种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至于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更是无稽之谈。
  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确的说过,事实上他比年羹尧还大呢。    我查了不少相关资料,个人认为雍正是遗诏继位。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2)有康熙遗旨为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   (3)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4)康熙帝最喜欢的孙子就是弘历(乾隆帝)。
  他及有可能效仿明初成祖立宣宗的事,当时解晋跟成祖说:陛下有贤孙。  即是宣宗之子英宗,于是明成祖立明宣宗,好让英宗以后继位。孙子贤能至少可保3代兴盛。所以选了雍正,一个好的皇孙,可保大清三代江山。
   。

2006-12-30

51 0
其实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后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真是的历史,只是在猜测而已。但,不管如何,大家对历史觉得快乐就可!所以,我猜他不是被气死的吧。一个当了皇帝那么久的人,而且是那么好的皇帝,被气死?好像气量显得和其不苻。仅供参考哦~

2006-12-30

70 0
     康熙之死的不同说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 苑打猎。十一月七日感觉身体不适,十三日晚便死去。 有人说,康熙是中毒而死。
  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 “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  ”这是 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 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
  曾身临其境的意大利 人马国贤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 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也有人相信官方记载。  《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 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
  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 大典,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康熙是精明之人,早知诸皇 子争夺皇位,身边时有提防,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 斧声烛影,康熙之死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对康熙之死是这样交待的: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却猝死在龙座上。
    对康熙之死,史书上确实有不同记载。《大义觉迷录》一书记载说:康熙病重后留下遗嘱:“传位十四子。”遗嘱交给执掌当时京城防卫的国舅隆科多,而隆科多恰是允的死党,二人勾结,将“十”字改为“于”字,因此,遗诏成了“传位于四子”。
  书中还说,康熙弥留之际皇四子允“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允即位当了皇帝。  也就是说,是雍正将其父毒死的。 据当时在畅春园的意大利人马国贤回忆说:皇上驾崩的夜间,园内有呼号之声,不安之状。
  这就是说,即使没有投毒之类事,但肯定也发生了“突然大变”。 野史中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康熙临终时召大臣入宫,久无人至。猛地一睁眼,发现皇四子胤立在跟前,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掷向胤。  不久,康熙便驾崩了。
  胤拿出经过篡改的遗诏,向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布父皇已经传位给自己,并以佛珠为证。 雍正夺位最明显的证据还有,他的亲生母亲因不满意儿子篡位,触柱而死。而几个知道内情的兄弟也都先后被雍正以各种借口处死。
  康熙晚年,还有两位重要人员,一个是内务府官员赵昌,一个是太监魏珠。  他们两人贴身侍候康熙帝,深得宠信,照料起居、传达旨意均由此二人负责,康熙帝临终与雍正帝即位的内幕,必当深知。
  奇怪的是两人很快被雍正帝处死。据传教士马国贤说:“雍正即位,发布了一个使全国震惊的命令,赵昌被拘执,处死刑,财产抄没,子女为奴。” 雍正帝的举动也很异常。  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最受康熙帝爱重的孝顺儿子,但即位之后,似乎很害怕康熙帝的亡灵。
  一个相信天命鬼神的人如果做了对不起父亲、兄弟的事,他就会心中有鬼,无论起居、娱乐、埋葬,都要远远地躲开他父亲的亡灵。这虽然算不上夺位的直接证据,但如果其他证据能够成立,此亦不失为一个旁证。     当然,也有的专家根据官方史书,尤其是根据雍正删改的《圣祖实录》,认为康熙属于病死。
  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疾病缠身,衰老体弱,心悸几危,右手失灵,头晕、腿肿,“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可能患老年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死得比较突然。

2006-12-30

68 0
    康熙之死的不同说法 劳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苑打猎。十一月七日感觉身体不适,十三日晚便死去。   有人说,康熙是中毒而死。
  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  ”这是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 手就是雍正。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
  曾身临其境的意大利人马国贤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也有人相信官方记载。《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
    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康熙是精明之人,早知诸皇子争夺皇位,身边时有提防,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