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律诗的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方式),它的作用是用对称的字句形成整齐美,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是按字的声调的平仄和字的意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这样,从两词的定义上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字句对称。在特指整齐对称这个意义上,两者通用。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对偶是修辞手段(方式),对仗是对偶的语句。在骈文、楹联和近体诗词的某些特定的句子之间(如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对偶手段的巧妙运用。 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短语、句子或篇章排列在一起。 这是对偶在形式上的特点。两个语言单位在内容上有平列、相反、相承、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这是对偶在内容上的特点。 诗词中运用对偶方式的语句叫做对仗...全部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方式),它的作用是用对称的字句形成整齐美,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是按字的声调的平仄和字的意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这样,从两词的定义上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字句对称。在特指整齐对称这个意义上,两者通用。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对偶是修辞手段(方式),对仗是对偶的语句。在骈文、楹联和近体诗词的某些特定的句子之间(如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对偶手段的巧妙运用。 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短语、句子或篇章排列在一起。
这是对偶在形式上的特点。两个语言单位在内容上有平列、相反、相承、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这是对偶在内容上的特点。 诗词中运用对偶方式的语句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仗是近体诗词(包括律诗、排律、绝句和词)格律的基本要求之一。除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外,律诗中的对仗还要求词性相同,并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词谱有上千种,各调的句式不同,就某一个词谱说,用对仗是有所限定的。词的对仗,有些像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1) 同字相对;(2)不拘平仄;(3)同韵相对。这些对仗的特点,在律诗中都是不许可的。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但与“工对”相对应的是“宽对”,不是别的什么“对”: (1)工对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反义词相对都算工对。同一小类的名词相对,更是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便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也是工对。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自对,草与木是植物自对,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 对仗工整的诗句举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 维《秋夜独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山居秋暝》)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 维《过香积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 维《使至塞上》) 野火烧岗草,断烟生石松。(贾 岛《雪晴晚望》)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 甫《曲法对酒》)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 甫《蜀相》)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 甫《白帝》)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白居易《杭州春望》) 同义词相对,貌似工而实拙。
因为对句与出句的用词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下文谈及),是诗家之大忌。 (2)邻对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3)宽对 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
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就是这种情况。 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即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例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永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首其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遣悲怀》) 所谓“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如: (1)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见招》) 例一“行李”的“李”,借用桃李的意义的“李”来与“茅”字相对。例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
例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义来与“云”字相对。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例如: (1)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2)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
(杜甫《独坐》)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例一借“珠”为“朱”,例二和例三借“沧”为“苍”,例四借“皇”为“黄”。
对仗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主要是避免“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为文遣词造句历来讲究一石三鸟,合掌是二石一鸟,故为诗家所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这些都是合掌。
又如“千家富贵千秋旺,万户吉祥万代兴。”下联是上联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合掌。合掌不是致命的大毛病,有时必要的重复还起了加深印象的修辞效果。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可见好诗也有合掌的。
难怪前人叹曰:“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 此外写诗时应尽量注意的还有: 一、避免“孤平”。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也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二、避免“三平调”。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当然,“三仄尾”也要避免。 在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的前提下,“一三五不论”才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现汉》、《诗词格律》。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