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心外无物"说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着客观物质的存在吗?

"心外无物"说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着客观物质的存在吗?

全部回答

2017-07-22

0 0
    "心外无物"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哲学理念。宋代心学的创始者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和"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重要命题,这种观念最早可追溯至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提法。
  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核心观点。王守仁所说的"心",是一个内涵较为复杂的概念,它指代一种最高的本体,如"心即道,道即天",也指称个人的主观意识,如"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
    这两种意涵往往是交杂在一起的,这比陆九渊学说中"心"的内涵要更为宽泛。"心外无物"的基本含义是,心与物同为一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开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万物;而离开了天地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一方面,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另一方面,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非为体。  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若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而若被人看见,则此花的颜色就一时明亮起来。
  王守仁所谓的"心外无物",并不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着客观物质的存在,而是指外界事物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主观体验则没有意义,它指向的不是宇宙本原问题,而是存在与意识之关系的问题。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