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该怎样对付啃老族呢?

该怎样对付啃老族呢?有没有有效的办法?

全部回答

2014-03-05

676 0
    你好,“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近年来,中国的“啃老族”队伍在不断壮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升级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啃老族的类型有哪些呢? 1、丧失自信型:对于一些啃老族,主观上没有工作的愿望,而且在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下,采取了逃避的方式,完全依赖父母,特别是对一些家境并不宽裕的大学生,出现这种“啃老”的现象大多是这个原因。
     2、自闭型:有些啃老族作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从小与社会接触太少,长大后又固步自封,不愿敞开心扉。不会与人相处,害怕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逃避社会,达到心灵上的宁静。
   3、困惑迷茫型:一些人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根本不喜欢做什么,不能对职业定位。  怀疑工作意义,或者对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考虑过多。想要劳动的意识不高。
   4、追求梦想型:这种情况的“啃老族”不应该称为真正的“啃老族”。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易定红教授指出的那样,是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高,而市场提供的职位有限,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易教授认为大学生啃老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动机引起的,因为个人能力与职位之间的匹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会出现大学毕业生“摩擦性”失业现象,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啃老族”的出现。
     啃老族产生的原因 1、社会就业压力:初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他们进入大学所期待的是学有所用、毕业后可以大展宏图,而且由于近年来学费增长给家庭经济带来很多不利等因素,使他们对薪金的要求更高了。
  可是,就业市场,强手如林,加上这几年由于扩招等原因带来的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让他们屡屡受挫。   2、个体自身原因: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递增,社会需求却相对滞缓,过去那样拿到大学文凭,等于拿到工作的入场券的“风光”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虽说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已经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但是总有少数毕业生抱着理想化的态度看待生活、看待就业、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对社会给予自己的回报期望过高,其遭受挫折的程度可以想见。   3、家庭内部的原因:对于中国的大部分父母来说,一般认为自己辛苦一辈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孩子有个光明的未来,活得比别人要强,所以一切都为了孩子,而子女从小耳濡目染,慢慢地也形成这样的印象,即父母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而自己根本用不着去努力。
   应对啃老族的心理辅导策略 1、提高心理承受力,完善适应环境的能力。  刚刚踏入社会,遭受挫折不足为奇,遇到了困难,有许多方式可以应对与适应,采取行动直接去处理,比消极地暂时躲避要理智得多。
  面对各种打击,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信,在任何时候都以一种稳定而积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世界。 2、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就业技能。认识自己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础。  接触社会越多,从事的实践活动越具体,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公正、客观。
  自负与自卑心理的产生,多是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绝的产物。为了更好地为自己定位,要有意识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多做社会兼职,时常留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3、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家庭教育生活化。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少数精英,而是培养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人。父母通常是孩子的模仿学习对象。从小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劳动意识,锻炼劳动能力,自己照顾自己,树立劳动观念。
  长大后父母要让子女自力更生,另立门户,把子女推向社会。要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善于与人相处,乐于与人交流,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    培养快乐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教育和引导孩子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不要将眼光仅局限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上。
   4、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成立义务工作机构。帮助啃老族进入社会,是整个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英国是NEET首先出现的国家;日本对啃老族相当重视,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经验。

2014-03-05

650 0
不给他们钱 让他们去工作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生活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车养车
家电
礼节礼仪
美食/烹饪
购物
购房置业
婚嫁
生活常识
家居装修
交通出行
起名
保健养生
育儿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