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军事

世界上第一种防空导弹是那个国家造的。是不是德国。

全部回答

2006-06-08

0 0
阁下说对了,确实是人家在大战期间研制出来的“莱茵之女”无线电指令制导地空导弹,但似乎没怎么使用......... 其实际战绩明显不如那些早期喷气式战机来的辉煌,如ME-262双发喷气机或ME-163火箭机。

2006-06-08

96 0
    是德国啦! 随着盟军对德国本土轰炸的日益升级,德国人极需一种能有效地对付轰炸机的手段。用现有的高炮和战斗机虽然有些成效,但这需要耗费大量昂贵的燃料,飞行员的牺牲和战斗机的损失也是令德国军方难以承受的。
  因此,在众多的异想天开的飞弹计划中,最野心勃勃的就要算佩内明德的”瀑布”防空导弹了。   早在1943年初,”瀑布”的形状就被确定下来了,“瀑布”参照了A-4(V2)飞弹的设计,它比V2显得要长一些。
  ”瀑布”的设计师是Dr。 Thiel,他同时也是A-4飞弹的设计师。”瀑布”最早的测试是在1943年3月,而经过改进的更先进的型号测试是在1943年6月。  很不幸的是, Dr。
   Thiel在1943年8月英国空军的一次轰炸中陨命。 由于“瀑布”导弹必须处于竖立状态来准备发射,而实际上导弹常常处于灌满燃料竖立状态长达数个月之久,抑制到最后导弹的A-4型液氧/甲醇引擎无法使用。
  最后改用 Visol (vinyl isobutyl ether) 和SV-Stoff, 或者 Salbei (90% nitric acid, 10% sulfuric acid)作燃料,通过一个装置混合以后自动点燃。
    被高压氮气加压的燃料,通过氮气舱内和管道中的保险阀,注入燃烧室中。在瀑布导弹的发射过程中,有数道安全工序得以共同作用。其中之一是氧化剂管道的保险阀压力值被调整至比燃料管道的低,这就保证了氧化剂得以先注入燃烧室中,避免了燃料发生爆炸。
  另一项安全措施是高压氮气舱中安装有一个爆炸启动的阀门。  在导弹点火过程中,燃烧没有正常启动的情况下,通过引爆关闭这个阀门可以使氮气免于泄漏到空气中 在”瀑布”的早期型号(W-1)中,弹翼很长而且没有后掠,这与后期的型号有很大的区别。
  同时,位于飞弹中间的四个弹翼向后呈45度的倾斜。经过测试证明,翼展大并没有好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第二种型号是W-5,比起W-1有些大,但翼展则变小且后掠。最后一种型号W-10比W-5小,翼展更是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七,以节约战争末期难得的金属材料。
   控制系统由一名操作员通过操纵杆目视操作飞弹的方向。飞行过程中导弹*喷口的四个石墨舵控制,然后*四个空气舵的起动来达到最高速度。  导弹有一个控制发射器,它通过Rheinland雷达照射目标, 而另一部雷达要照射着导弹,导弹上的一个无线电指令接收器将从雷达波处获取信息,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比较计算来获取目标的参数。
  导弹经过控制器的调较后沿着雷达波束飞行,直至击中目标。另一个方法是使用两台雷达交替扫描,如果导弹偏离轨道,那么雷达波将把它带回正确的轨道上来。    当导弹通过超音速接近目标时,雷达系统是不能够完全控制飞弹的,因此它依*一个红外导引头来控制飞弹的起爆。
  本来弹头的装药量为一百千克,但是后来又再增加了306千克的装药量,包括一个易爆的液体弹头。 爆炸可以被远程控制或者近炸引管触发。 “瀑布”的目的就是要从地面控制大片的空域,使得敌方轰炸机难以逾越。
     德国人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200-300个”瀑布”防空导弹阵地,生产超过100000枚导弹,使得所有的德国城市都在它的保护之下,为此必须建立三道防线,纵深80公里。才有可能防御来自敌方轰炸机的袭击。
   为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每月必须生产5000枚飞弹才能达成目标,而每枚飞弹需耗500个工时(因为建造每枚A-4(V2)火箭需耗4000工时)。   预计到1945年12月首批”瀑布”将能装备部队, 同时在未来不到四个月时间里,建立起20个以上的阵地,每个阵地配备100枚以上的瀑布导弹。
   到1946年3月”瀑布”的月产将会达到每月900枚。虽然在1943年初便完成了各种测试,但首次发射却是在1944年2月28日佩内明德附近的Oie岛。  首次了射飞弹并没有达到预定高度,只到达了大约7000米的高度,但是第二次发射飞弹的速度达到了2772 km/h并达到了预定的高度。
  同年七月又再进行了7次试射,次年1月试射达17次。在25次试射中,24次有无线电控制引导,有10次因控制失灵而失败。 在最开始的计划中,瀑布导弹被4个爆炸螺栓所固定,在发动机达到最大推力后,螺栓将被同时解除。
    当有时一个或者几个螺栓没有正确的解除时,就会引发事故。当发现瀑布导弹可以在没有固定或者在60公里(37英里)的风速中依*螺栓固定的情况下保持稳定,这个方法被取消了。1945年的一项报告中指出,”瀑布”在第一次测试中出现的火箭发动机的问题已经被克服。
  1945年2月26日”瀑布”计划被迫停止,在那之后依然有些小小的改进工作在进行。   虽然没有得到其他资料的证实,一份报告显示了瀑布导弹曾经经受了实战的检验:有50枚瀑布导弹“对敌军轰炸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瀑布”被视为防空导弹的鼻祖,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Dr。 Werner von Braun的帮助下在新墨西哥沙漠的白沙导弹试验场发展成功了NIKE防空导弹。   。
  

2006-06-08

80 0
最早的地空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研制的“龙胆草”、“莱茵女儿”、“蝴蝶”和“瀑布”等导弹,但均未使用。 战后,美、苏、英等国在上述研制成果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始了地空导弹的发展工作。知道50年代的时候才开始装备军队.

2006-06-08

69 0
  V1为德国空军造的,V2为德国陆军造的。

2006-06-08

97 0
    防空导弹是指由地面或舰船发射、拦截空中目标的导弹,西方也称之为面空导弹。从40年代初德国开始研究到目前经历近60个春秋,世界上的防空导弹已研制了三代,目前还在发展第四代。
  据不完全统计,已研制的型号达120余种,其中装备部队90多种,正在研制的有20多种。 40年代 酝酿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开始用于侦察、通信和对地攻击、轰炸,防空作战从此登上战争舞台,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防空指挥机构、对空观测组织,并相继组建了战斗机、高炮、探照灯、拦阻气球等防空部队。
     二战前,有的国家在发展高炮的同时,已把注意力转向火箭和导弹的研究与试验,特别是1937年英国研制成功雷达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推动了防空武器的发展。同时,英、美对无线电遥控飞机,美、苏对探空火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试验。
  德国在1937年制定了一个极为秘密的计划,开始研究导弹。  据说当时提出了140种不同类型的导弹方案,后来证实比较成熟的就不少于14种。这一切都为导弹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并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战后期,德国为挽回败局和对付英、美轰炸机群,在使用“复仇武器”V-1和V-2导弹的同时,开展了比高炮打得更高更远的防空导弹的研究试验,主要有“龙胆草”、“莱茵女儿”、“蝴蝶”和“瀑布”等型号。
    虽然它们都进入了研制后期,但未投入使用,纳粹德国即告覆灭。这些最初的探索试验成为后来美、苏研究防空导弹的基础。1944年,美国也曾研究“云雀”和“小兵”两种防空导弹,用于对付日本的“神风”自杀飞机,但因技术不成熟而失败。
   50年代 破土而出 战争中的空袭与防空是一对矛盾。  空袭武器的“矛”尖锐了,就促进防空武器的“盾”发展,两者在斗争中发展和提高。二战后,出现了高空高速轰炸机、侦察机和飞航式导弹,高炮已经打不着了,战斗机也飞不了那么高,因此极需一种新的防空武器。
   美、苏从战败的纳粹德国获得了研究设计资料和实物,并俘虏了研究设计人员,从而开始有计划地研究和试制防空导弹。  美国由陆军和海军分别负责地空导弹和舰空导弹的发展,而原苏联由国家统一负责防空导弹的发展。
  与此同时,英国也加入研制行列。 美国“奈基”地空导弹 经过多年的努力,防空导弹在50年代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登上战争舞台,出现了美国的“波马克”、“奈基”Ⅱ、“黄铜骑士”,原苏联的SA-1、SA-2、SA-5,英国的“警犬”等12种防空导弹。
     英国“警犬”地空导弹 通常把这一时期装备部队的防空导弹称为第一代,其共同特点是多属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最大射程在30~100千米之间(“波马克”为320千米),最大射高30千米;推进系统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等形式;制导系统采用了无线电指令制导、驾束制导(注1)和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
    它们的共同缺点是导弹笨重(“波马克”B的发射质量高达7257千克),地面设备庞大(SA-2的地面车辆多达50多辆),机动性差,抗干扰性能差,使用维护复杂。目前这类导弹多数已退出现役。
   60~70年代 蓬勃发展 防空导弹的出现无疑对防空体系的组成、防空战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5年7月,越南从原苏联引进了SA-2、SA-3防空导弹,使美军飞机在北越的损失大大超过预料。
  1973年12月,美军在北越的“地毯”式轰炸中被击落的32架B-52轰炸机中就有29架是被防空导弹击落的。 美国“霍特”地空导弹 第一代防空导弹在实战中的使用和雷达技术的发展,使飞机越来越不容易突破敌方的防空体系,无奈之下,只能改变突防战术,采用低空、超低空突袭,以避开雷达的发现和防空导弹的攻击。
    当时还出现了突防能力很强的巡航导弹,可贴地面随地形的起伏飞行,低空威胁变得严重。为了加强低空防御,各国积极改进第一代防空导弹的低空性能,计算机技术、激光与红外技术的发展也为新型防空导弹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德、意等国也竞相加入到研制行列,使这一时期出现了防空导弹大发展的局面,研制出40多种防空导弹,如美国的“霍克”、“红眼睛”、“小?w树”,原苏联的SA-6、SA-7、SA-8、SA-9,英国的“长剑”、“海狼”,法国的“响尾蛇”,德、法合作的“罗兰特”,意大利的“斯帕达”和瑞典的RBS-70等等。
     前苏联“萨姆”6型地空导弹 人们把这个时期发展的防空导弹称为第二代。它们均属低空近程防空导弹,多数为车载式,还有单车型,地面机动性好,可随机械化部队行进;射程在30千米以内,射高不超过15千米;制导方式采用无线电、红外、激光和光电复合制导,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推进系统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中“霍克”等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而SA-6的固-冲组合发动机开辟了推进系统的新途径。
    在杀伤技术方面出现了破片聚焦战斗部、多效应战斗部和链条式战斗部,提高了导弹的杀伤概率。第二代防空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经受了考验。以色列被击落的114架飞机中,有62%是被埃及的苏制SA-6、SA-7击落,而以色列发射22枚美制“霍克”导弹,却击落阿拉泊国家25架飞机,创造了一个奇迹。
     80年代 对付多目标 进入80年代,空袭兵器采用在干扰掩护下多方向、多批次饱和攻击的作战样式。空中威胁的变化又促使防空导弹向着抗干扰、抗饱和攻击、对付多目标、实现全空域拦截的方向发展,既能反飞机,也能反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这一时期装备部队的典型防空导弹是美国的 “爱国者”和“宙斯盾”系统,前者采用一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TVM(经过导弹跟踪)制导,可同时制导8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  另外还有原苏联的S-300(SA-10)、S-300V(SA-12),它们对付多目标的能力优于“爱国者”,而且S-300V的反导能力更好一些。
   人们把这个时期装备部队的防空导弹称为第三代。这些导弹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大攻角(注2)无翼式气动布局;推进系统采用高能推进剂,导弹最大速度达6马赫;弹上制导和控制系统采用数字控制技术,提高了制导精度;采用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对付多个目标,提高了抗饱和攻击能力,并采用了多种抗干扰措施。
     法国“响尾蛇”地空导弹 在低空近程领域出现了俄罗斯的“道尔”、法国的“响尾蛇”NG和英国的“长剑2000”。特别是“道尔”,采用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技术,能同时对付2个目标,还能拦截空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
   英国“长剑2000”地空导弹 防空导弹发展到这个时候,许多国家实现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火力配系。  俄罗斯装备有19种型号,可覆盖高度13~34 000米,射程0.5~250千米的空域;美国用6种型号实现了高度30~45000米,射程0.5~140千米的空域覆盖。
  防空导弹已经成为地面(舰船)防空火力配系中的骨干力量。综合第三代防空导弹的性能,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战空域大。  射程0.1千米至几百千米,射高几十米到几万米,可有效地构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火力配系; ——自动化程度高。
  从搜索、跟踪目标、判明敌我到发射导弹、引导导弹摧毁目标均为自动进行; ——战斗部威力大,杀伤概率高。战斗部的杀伤半径为几米到上百米,单发杀伤概率一般为 70%,两发杀伤概率达90%以上; ——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有一块平地就可部署,受气候影响小,可全天候作战。
     90年代 突出反导 刚迈进90年代,就爆发了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爱国者”防空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伊拉克发射的“侯赛因”导弹(“飞毛腿”改进型),开创了防空导弹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先例。
   俄罗斯S400型地空导弹 战术弹道导弹飞行时间短,速度快,雷达反射面积小,再入角大,如果再采用突防手段,要对其进行拦截就非常困难,也对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防空导弹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
    “爱国者”虽然经过两次改进,具有一定的反导能力,但它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对弹道导弹的拦截空域小(拦截射程只有10~30千米,拦截射高只有5~8千米)、命中概率低。
  因此海湾战争后,许多国家积极发展反导的防空导弹,人们称之为新一代防空导弹。美国在继续改进“爱国者”、发展PAC-3的同时,又在发展“标准”增程拦截弹和专门用于反导的“战区高空防御”(THAAD)系统,其最大射程200千米,最大射高150千米,可实施多层拦截。
    俄罗斯在S-300PMU1的基础上推出S-300PMU2,1999年又试验了S-400“凯旋”系统,为其研制射程达400千米的导弹,同时以S-300V为基础发展了“安泰”-2500,可以对付2500千米外发射的弹道导弹。
  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在发展新一代反导防空导弹。   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特点是:突出战术反导能力,发展分层拦截系统;采用命中概率高或具有直接命中点目标,即直接碰撞能力的精确制导导弹;增强防空导弹系统的电子战能力,对抗空袭体系的光电侦察干扰、隐身突防和反辐射导弹的硬杀伤威胁;更多地采用固态相控阵雷达,增强远距离探测能力;采用先进的推进技术和新的气动外形设计,提高导弹速度;采用毫米波和红外成像导引头,提高末制导精度;提高系统的快速机动能力,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到位、快速参战。
     中国的防空导弹之路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防空体系的建设:1950年组建了雷达和探照灯部队;1955年建立防空军;1957年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国土防空由空军组织;1958年从苏联引进S-75(SA-2)地空导弹,组建了空军防空导弹部队。
   1959年10月7日,组建刚一年的空军防空导弹部队就接受了一次严峻考验:台湾的RB-57D高空侦察机从浙江沿海窜入我大陆,直飞北京。  我指战员沉着迎战,用SA-2防空导弹一举将其击落,首战告捷,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防空导弹击落敌机的首次战例。
  我国从引进S-75(SA-2)时就开始了仿制工作。刚起步不久,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仿制工作遇到巨大困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体参加仿制的科研人员发奋图强,经过6年的奋战,终于在1964年仿制成功,称之为“红旗1号”。
    1965年1月10日,在包头地区用新的国产“红旗1号”防空导弹击落1架U-2高空侦察机,证明国产兵器非常有效。 1965年根据空中威胁的变化,开始了“红旗2号”防空导弹的研制,在“红旗1号”的基础上扩大杀伤空域,提高抗干扰能力,改善战斗使用性能。
  它于1967年6月27日定型,随即装备部队。  同年9月8日,我空军防空导弹部队在浙江嘉兴首次用新研制的“红旗2号”防空导弹,在有干扰的条件下击落一架U-2高空侦察机,证明了该导弹采取的抗干扰措施非常有效。
  在以后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用“红旗2号”又击落过3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和1架米格-21战斗机。“红旗2号”的研制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战中取得的辉煌战果,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的发展已由单纯的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
     中国“红旗”2型地空导弹 由于十年动乱,我国防空导弹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拉大了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防空导弹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在改进“红旗2号”的同时,又研制成功多种型号,形成了以“红旗2号”为基本型的中高空系列,以“红旗61”为基本型的中低空系列和以“红缨5号”为基本型的便携式系列,实现了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的空域覆盖。
     中国“红旗”7型防空导弹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已奠定了一定的导弹工业基础,具有相当规模的研制生产能力和研制设计队伍。防空导弹部队已成为空军的一个兵种,执行国土防空任务;陆军和海军也装备了防空导弹,执行野战防空和舰队防空任务。
  在21世纪初期,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将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防空导弹,圆满地完成防空作战任务,保卫祖国的神圣领空。   。

2006-06-08

68 0
不是,导弹是德国造的,防空导弹是美国造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军事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军事
军事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