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还是肠痉挛?求助!女儿四岁
胃溃疡疼痛通常出现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下次进餐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呈“进食-疼痛-缓解”特点。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正中或稍偏左。疼痛多不剧烈,可以忍受,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以饥饿样不适感。 胃溃疡尚有其他症状,如上腹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小儿肠痉挛
因小儿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腹痛,故小儿肠痉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一系列内、外科疾病,尤其是外科急腹症的基础之上。 否则,将会贻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一、概述
肠痉挛又称肠绞痛,是由于肠管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是小儿内、外...全部
胃溃疡疼痛通常出现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下次进餐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呈“进食-疼痛-缓解”特点。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正中或稍偏左。疼痛多不剧烈,可以忍受,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以饥饿样不适感。
胃溃疡尚有其他症状,如上腹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小儿肠痉挛
因小儿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腹痛,故小儿肠痉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一系列内、外科疾病,尤其是外科急腹症的基础之上。
否则,将会贻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一、概述
肠痉挛又称肠绞痛,是由于肠管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是小儿内、外科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本症特点是发作突然,在发作间歇期甚至发作期也缺乏特异体征。
本症大多可自然缓解,但因其易与同年龄组发生的其它引起腹痛的疾病特别是各种腹部外科疾病相混淆,故作好临床鉴别诊断犹为重要。
二、病因及病理生理
本症发生的内在因素主要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对肠管运动功能的调节也不稳定,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常占优势而致肠蠕动增强,并可进一步发生肠管痉挛。
以下情况可能是肠痉挛的诱发因素:
①机体对某些食物过敏。
②局部受凉,暴食、冷食,饥饿或消化不良可引起肠蠕动增强。
③肠道寄生虫的毒素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
④大便积存是引起儿童肠痉挛的常见诱因。
⑤其它。
三、临床表现
以往认为本症婴儿期最为多发,实际上肠痉挛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小儿。婴幼儿不能自己述说腹痛,只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有时从睡眠中哭醒。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痛时止。
腹痛程度不等,重者可伴有四肢乱动,翻滚,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一般可以自己表诉腹痛,腹痛部位以中腹部或脐周最多,因便秘诱发的肠痉挛往往表现为左下腹痛,但也有时腹痛难以定位。腹痛一般也为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
大龄儿的腹痛程度虽有轻有重,但全身情况均较好。单纯肠痉挛在发作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常可自愈。个别患儿发作时间有一定规律性,笔者曾在急诊室值班时连续5~6天每天凌晨接诊同一个阵发性哭闹的2岁患儿,诊断为肠痉挛。
腹部检查缺乏特异性体征,一般无腹胀,无肠型,但有时可有腹部轻到中度压痛。压痛与腹痛部位大致相符,一般位于中腹部或左下腹,提示为小肠或乙状结肠痉挛。经反复、细致的检查常可以确定压痛点并不似阑尾炎那样固定,决无肌紧张。
有时可触及有触痛、呈索条状的痉挛肠管。以便秘为诱因者常可触到干硬便块,以消化不良为诱因者可能听诊肠鸣音增多、增强,但无气过水声。肛门指诊可诱发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及气体,但无血和黏液。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或肛门指诊后常可使腹痛消失。
四、诊断
诊断依据为阵发性哭闹或阵发性发作的腹痛,在发作间歇期甚至发作期也很少有腹部异常体征。因小儿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腹痛,故肠痉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一系列内、外科疾病,尤其是外科急腹症的基础之上。
否则,将会贻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根据患儿年龄不同可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或自述阵发性发作的腹痛。发作及间歇期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间歇期患儿如常。患儿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发热,仅少数婴幼儿出现呕吐,大便可正常、稍稀或较干,不排脓血便及果酱样便。
即使不经治疗肠痉挛也应在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自愈。如病程超过6小时、持续性腹痛、出现其它伴随症状或生命体征的改变则应考虑可能存在腹部的器质性病变。 体格检查前应仔细询问病史,检查时必须取得患儿合作,否则检查结果是不可靠的。
当不能取得合作时,宁可应用镇静剂,如口服足量的水合氯醛或肌肉注射鲁米那。
五、鉴别诊断
(一)经常需要鉴别的疾病
1。肠套叠:
是婴幼儿应首先鉴别的疾病,好发于4~10个月的肥胖男婴,全年可发病,春季为高峰期。
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腊肠样包块及果酱样(血)便。阵发性哭闹为套叠的肠管痉挛所致,其程度往往比单纯的肠痉挛重而且规律性更强。呕吐几乎发生于每一例肠套叠,单纯肠痉挛则较少见。大多数患儿可触及腹部腊肠样包块,一般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部位,其中半数位于右上腹。
包块比单纯肠痉挛时触及的肠管粗大,有一定弹性,并有触痛。发病超过6小时则可能排出果酱样便。气或钡灌肠可证实临床诊断(除少见的小肠套叠),并可通过增加灌肠压力试行肠套叠复位。
2。急性阑尾炎: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多发于5岁以上小儿,但婴幼儿期也并非不能发生,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
发病初期患儿常自述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确定腹痛部位,此时可与肠痉挛相混淆,数小时后腹痛多固定于右下腹。腹痛一般为持续性,但粪石梗阻、阑尾内寄生虫等具有梗阻性质的阑尾炎在一段时期可以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也应与肠痉挛鉴别。
鉴别要点是各种类型阑尾炎一定都有右下腹的固定压痛,病程稍长还可能出现肌紧张,与肠痉挛不同。有时需数次检查才能确定其压痛点是否为“固定”。此外,阑尾炎常伴有早期的恶心、呕吐及稍后的发热与白血球增高。
3。急性胃肠炎或肠道感染: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小儿,除阵发性腹痛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及发热等症状,有时会由于吐、泻而发生脱水。以上都是单纯肠痉挛不应有的表现,但发病初期还是需要与肠痉挛鉴别。
包括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在内的肠道感染应结合大便的化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4。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较为多见,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儿常自述为隐约的腹痛,非阵发性。有时不能确定腹痛部位,也常为右下腹痛,因回、结肠系膜富含淋巴组织。
体格检查可有右下腹压痛,但压痛点并不固定,也不伴肌紧张。疑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时不要忘记进行患儿的咽喉部及肺部检查。
5。肠蛔虫症与胆道蛔虫:
肠蛔虫症引起的腹痛实际上也是一种肠管痉挛性疼痛,且呈阵发性,有时出现呕吐与腹部压痛,难以触及蛔虫团。
本症虽与肠痉挛临床表现相似,但因治疗方法不同,故还应力求作出鉴别。胆道蛔虫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剧烈的阵发性腹痛,上腹部偏右为疼痛最重点,可伴有局部的压痛与肌紧张。胆道蛔虫有时与肠蛔虫症并发,应予以注意。
蛔虫并发症与国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因此诊断必须结合病史。虽近年来本症有所减少,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仍为常见病。
6。便秘:
慢性便秘一般不引起腹痛,但因一时原因引起的便秘,常可诱发乙状结肠痉挛,出现阵发性腹痛。
本症多发生于儿童。腹痛常在下腹部或偏左,有时可触及痉挛肠管或/及干硬大便块。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排便后常可使腹痛得以缓解或消失。此外,婴幼儿甚至新生儿有时在排便前会出现哭闹,排便后哭闹消失,是否由于大便的局部刺激或神经反射引起肠管痉挛,不能得知。
(二)其它需要鉴别的疾病
1。外科性:肠扭转、内疝、肾及输尿管结石、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等。
2。内科性:胆道痉挛、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癫痫、卟啉病等,甚至要注意到大叶性肺炎和心包炎引起的腹痛。
六、治疗原则
1。去除诱发肠痉挛的因素:如腹部放置温水袋保温、少量饮用温开水等,轻者仅此就可以使痉挛缓解。还有开塞露、甘油栓或肥皂水灌肠通便,应用趋虫药物,对消化不良患儿的饮食治疗等。
2。应用解痉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解痉药物有颠茄、654-Ⅱ等,疼痛严重者在除外急腹症后可肌肉注射阿托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