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中国历史上的抗倭英雄都有谁?

请详细说明。

全部回答

2004-12-16

0 0
    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7~1588) 中国明代军事家,抗倭将领。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 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
   嘉靖二十三年(1544)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 年调往浙江抗倭,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今临海)三府 。   他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 农民和矿工4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
   嘉靖四十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 次年奉调援闽,连破倭寇巢穴横屿、牛田、兴化,闽境倭寇 主力被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  四十二年再援福建 , 破倭寇巢穴平海卫(今莆田东南),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 兵。
  此后转战闽粤沿海各地,终于解除东南沿海倭患。隆庆 二年(1568),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 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 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 者皆备的精锐部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安全。
    后被 排挤,南调镇守广东。再后被诬陷夺职。著有《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等,为兵家所重视。 抗倭名将——任环   任环是山西长治人,进士出身,当过知县。
  其长相俊秀,但带兵作战极其勇猛。倭寇入侵时,他任苏州同知,后因抗倭有功任苏松兵备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副司令员)。     倭寇俗称日本海盗。14世纪,日本南北朝分裂,天皇失权,各地诸侯纷争,相互攻打。
  失败的南朝诸侯,收罗武士浪人,带着武器,从东南沿海流窜入浙江、福建、江苏一带富庶之地,并与内地海盗勾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史称“寇患”。戚继光、俞大猷、任环等率领军民,与倭寇展开激战。  任环将军因其出生入死,奋不顾身,爱民如子,战功卓著成为一代抗倭名将。
     明代时,苏州阊门至枫桥“水陆孔道,商贾骈集,货物山积”,河内货船樯帆林立,岸边屋舍鳞次栉比,形成极为繁华的商市,因而成为倭寇的侵袭目标。在嘉靖三十三、三十四年中,倭寇三次奔袭苏州,其主要目标均在阊门至枫桥一带。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倭寇进犯苏州,“举火焚枫桥六昼夜”,是时“烈风大作,烟焰蔽天,不辨咫尺,哭声遍城内外”。百姓纷纷逃向城中,城门却不开,不开城门的理由是防止倭寇间谍混入。
  当时的地方长官竟坐在城墙上“饮酒顾望,无异平日”时任苏松守备的任环,自正仪回到苏州,见状,感叹“奈何坐视之?纵有觇谍,我在,无患也”。  于是传令开门,百姓数万人得以活命。
  现沧浪亭五百贤祠内有任环将军石刻像,称颂其“裹创击贼,开城纳民,怒涛沧海,雷霆不闻。”   在当年的抗倭战斗中,明政府军常常是败多胜少,而任环将军组织训练的乡兵却异常勇猛。在遇到战况紧急时,任环将军常常将姓名书于身上,准备随时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其弟任之俊、任之秀、任之重随兄抗倭,英勇善战,时称“任氏三龙”。当时与任环将军一同抗倭的还有来自河南嵩山少林寺及杭州、山东的武僧。   给倭寇以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是王江泾决战,歼敌1900余人,弱水者无数,从此倭寇不敢贸然犯苏,苏州日趋平安。
  嘉靖三十六年,为防倭寇再次窜扰苏城,分别在枫桥、木椟、葑门建敌楼三处。     嘉靖三十七年,因积劳成疾,任环将军不幸英年早逝,时年仅四十岁。嘉靖皇帝令地方官建祠,春秋两祭,以褒忠烈。
  现铁铃关展室内有皇帝谕祭碑文。 抗倭名将傅应嘉 年少有志气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南安一都锦塘(今霞美镇锦堂村)出了个赫赫有名的抗倭爱国将领傅应嘉,与俞大猷、戚继光齐名,故世称“俞龙戚虎傅蛟龙”。
       傅应嘉(1524-1567年),字德弼,号钟山,出生在穷苦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明过人,7岁入私塾求学,勤奋攻读,尤其喜阅兵书。稍大,便拜村中武术馆的长辈学少林拳,立志练一身好功夫,长大报效国家。
  12岁那年,有个在福州当官的温大人在村子北面建府第。父亲被雇为小工挑水和泥浆,监工尤其苛刻,每日干十多个钟头,应嘉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有一天他送饭去,父亲停下吃饭,应嘉穿鞋踩泥,监工惊奇地问:“你怎么穿鞋踩泥?”应嘉答:“烂土里有刺呀!”监工听出弦外之音,觉得这孩子不可小视。
  父亲吃完饭继续干活,应嘉拨弄着一个搅拌糖水灰的石壶。监工故意挑逗道:“喜欢石壶吗?能扛回家就送给你!”“此话当真?”只见他挽起袖子,把一个两三百斤重的大石壶举起放在肩头,大步扛回家去。  监工张口结舌,从此改变对傅父和雇工的态度,对应嘉更是刮目相看。
  至今,那个大石壶还保存在村里傅氏宗祠前。   隔年,安溪县令乘轿上泉州府去,途经锦塘村,衙役见荔枝红熟,馋得肆意摘吃,还恭呈县令尝。应嘉上前阻止,指责衙役的不是。衙役恼羞成怒,想教训一下应嘉。
  只见应嘉弯下身子从路旁拔出一株粗大的马尾松,“叭”地一声推倒横在县太爷轿前,请他出来评理。  县太爷见问题闹大了,只好下轿赔不是。应嘉这才放他走,县太爷临走时还冷冷地扔下一句话:“你千斤力不如我四两命,后会有期。
  ”县令如此仗势压人,更加激发他努力进取,但这事也给他后来留下了祸端。   夜袭巧用计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傅应嘉应赴,考中武举第二名,授把总武职。  时倭寇猖獗,烧杀抢掠,闽粤沿海州县惨遭荼毒,应嘉授命带兵入粤,协同俞大猷、戚继光抗击倭寇。
  每战身先士卒,有勇有谋,所向披靡,屡立奇功。   《南安县志》“人物志”曾记载一段生动的战例:有一天夜里,傅应嘉率兵偷袭敌营,行到阵前,军士见敌垒森严,众寡悬殊,畏缩不前。  应嘉遂令驻扎营外,单骑闯入敌营,遇狡黠之寇辄击杀之,来回冲杀,如入无人之境。
  继而,他见敌垒置有大鼓,心生一计,便跳下马,持短剑戳开一面大鼓,将未戳破之鼓面翻上,人潜坐鼓中,击鼓雷动。倭寇不知官军来了多少,顿时慌乱起来,月黑之夜辨不清人影,敌人自相残杀,弃营惊遁。     营外驻军知道敌情有变,奋起追杀,杀得倭寇片甲不留,缴获敌人兵器和大批物资,大获全胜。
     战况上闻,朝廷破格授升傅应嘉建宁行都司,统四卫,每卫5600兵,计统领22400兵。故世传傅应嘉“夜袭巧用计,鼓手升都司”。   奉命平海盗   傅应嘉与俞大猷、戚继光协同抗倭,转战江浙闽粤沿海各省,他前后历经七十余战,屡建奇功,嘉靖皇帝对他非常赞赏。
    在当时堪称一位年青有为、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广东海盗头目吴平,乘倭乱平定不久,又在海上兴风作浪,在饶平、惠州和潮州一带,大肆骚扰抢劫,闹得鸡犬不宁。
  当地官兵曾多次前往围剿,但吴平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皆失败而归。告急奏折上报朝廷,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下旨命傅应嘉前往讨伐,并赐以剑印,敢不听命者斩。     傅应嘉火速挥师南下,他先认真听取当地军民汇报敌情,亲临沿海观察地形,了解海潮的涨落情况,布置破贼方案,经过几个月的较量和激烈战斗,在饶平、潮州、惠州等处先后七次擒拿盗首吴平,粤东之寇相继平定。
  凯旋而归,嘉靖皇帝问:“吴平人多势众,长住海滨,熟悉水性,爱卿以何计破之?”应嘉随即奏道:“臣奉圣上神威,竭股肱之力与吴平舟师角胜负。  每风漂浪涌,辄驾巨舰冲波出战,吴平七次被擒,臣仿效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计策,终于平定了海盗之祸。
  ”   嘉靖皇帝听后,连加称赞:“傅贤卿计谋高深,胆识超群,在惊涛骇浪中如踏平地,彻底根除海盗祸患,真是名副其实的‘傅蛟龙’也!”并下旨封赏。   傅应嘉平定海盗祸患,实在颇费一番苦心,为了征服吴平,又服其余众,使永无后患,七擒吴平,致使吴平感激涕零,表示拜服傅将军神威,不敢再反叛,乞求赦宥,应嘉示之以诚,予以释放。
    吴平果然守法,不再作乱。   悲壮的一生   倭寇和海盗相继平定,明朝又出现太平盛世。戚继光和俞大猷先后被奸臣诬谄。据说当年偷荔枝的安溪县令后来任兵部主事,对应嘉仿效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法收服吴平以为有隙可乘,遂进谗言,诬谄应嘉受吴平重贿,因而罢职受押。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吴平旧部曾一本,又在广东海上起兵为患。  朝廷欲起用傅应嘉,并委派三学士到福建泉州府锦塘村搜其家,看有否受贿纵贼罪证。钦差见其宅低矮,生活清贫,家中无任何值钱之物。
  深为感动,上京复命。穆宗下诏复应嘉原职。诏书已到三日,应嘉尚未知闻,与子还在金门驻地关押,想到一生光明磊落,受不了奸臣的诬谄,愤懑难堪,郁郁寡欢,仰天长叹:“大丈夫不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今日死于谗谄之手,天也!”忧愤自弃,年仅44岁。
       一代名将,英年早逝,死于奸臣小人谗谄之下,朝野闻讯皆扼腕痛惜。皇上念其忠心报国,劳苦功高,追封“昭勇将军”,赐横棺竖葬,并优恤遗属。同时下诏惩办兵部主事扣压诏书失职之罪。
   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1496—1555),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女英雄。  本姓岑,壮族。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土官岑璋之女。
  她自幼聪慧好学,攻读诗书,习武练艺,善使剑,懂兵法,有谋略。她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助人为乐。长大之后,嫁与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姓为“瓦氏”。 明嘉靖六年(1527),岑猛被指控叛乱,被讨伐,与其子岑邦彦战败而亡。
    其孙岑芝袭田州土官。因岑芝年幼,由瓦氏夫人代理知州事。她深明大义,在职期间,克己砺志,善理州政,招集流亡人口,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安定社会秩序,各方面均有所成就,赢得了族人的爱戴和拥护。
   嘉靖二十九年(1550),岑芝被征调至海南岛镇压黎族群众,战死于海南,于是,瓦氏夫人又抚育岑芝之子岑大寿、岑大禄。  掌管州内一切政务,政绩斐然。 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犹我国东南沿海,所到之处,焚毁房屋,抢劫商船,大肆掠夺,无恶不作,严重威胁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明朝委派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东南国务大臣。征调“?Z兵”(广西壮族土官兵)、“土兵”(湘西土家族土司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  瓦氏夫人请命应征,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率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州组建的军队6800余人,奔赴东南沿海剿倭。
  “誓不与贼俱生”,表现了她坚决抗倭到底,确保祖国边境安全的决心。她率?Z兵于三十四年(1855)三月十三日到前线金山卫,扼住倭寇的巢穴。  她体察下情,关心兵士,且用兵有方,所率部队组织建制严密,标志明显,奖惩分明,部队内部团结一致,秋毫无犯。
  因此,?Z兵在战场上士气高昂,英勇善战,十出九胜,“天下莫强焉”,赢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同年四月,倭寇出动3000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队迎击,杀得倭寇四散逃命,瓦氏的勇猛,为敌人所畏服。
    四月二十日,倭寇4000多人进犯嘉兴,瓦氏首当其冲,一马当先,在士兵与其他友军的配合下,把倭寇包围在五江泾(今嘉兴县北州里)一带,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给倭寇以毁灭性打击,获得抗倭的首次大捷。
   六月,在陆泾坝战役中,又斩获倭首300余级,烧毁倭寇船只30余艘,倭寇闻风丧胆。  ?Z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
  因瓦氏?Z兵“杀贼多”,论功封赏瓦氏夫人为“二品夫人”,群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 是年七月,瓦氏夫人班师回田州。祭告家庙,厚恤随军士兵,以示关怀和慰问。不久,病逝于府署,追封为“淑人”,葬于州城东婆地(今田阳县田州乡那兰村)。
    墓碑至今尚在,上刻有“明赐淑人岑门瓦氏之墓”。 清代抗倭民族英雄左宝贵   左宝贵(1837年-1894年),字冠亭,山东费县人,出身贫苦,父母早亡,于清咸丰年间逃到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投亲避祸,后投身行伍。
  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历任守备、游击、副将,并加总兵衔,光绪元年开始统兵驻守奉天长达20年。  在光绪20年(公元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保卫平壤而壮烈殉国。清光绪23年,在费县和楚州两地,各建左宝贵衣冠冢和“左忠壮公祠”。
   这些够了吧,选我的答案好吗?    。

2004-12-17

484 0
    抗倭就是抗日,要把抗日英雄写完还真不老少的。 戚继光只是其中一位,我觉得历史上最坚定的抗倭英雄应该算是毛泽东。特别提示: 本帖只代表 白垩纪 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作者本人或 强国社区 联系。 转自:人民网 最坚定的抗倭英雄就是毛主席,他制定的战略方针指导了中国广大地域的抗倭战争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想否定也 [白垩纪] 于 2004-12-16 09:02:37上贴 -------------------------------------------------------------------------------- 最坚定的抗倭英雄就是毛主席,他制定的战略方针指导了中国广大地域的抗倭战争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想否定也否定不了。
    蒋介石消极抗战、曾实行不抵抗政策、当街屠杀共产党也是想否定也否定不了。反倭只不过是右派们登场表演时施于脸上用于遮羞的粉墨,就像那个“中华……”,穿上件漂亮的马甲就以为有了刀枪不如的神器,其实不过是一群“朱全忠”而已,汉奸就是汉奸,国贼就是国贼,不管你们打任何漂亮的旗号。
     。

2004-12-17

451 0
小兵张嘎———英雄

2004-12-17

451 0
反正是没有你。不过你不妨去问问历史。

2004-12-17

453 0
左宗棠

2004-12-17

483 0
    明代抗倭英雄陈璘; 抗倭英雄戚继光; 抗倭英雄乔镗父子:乔镗,字子声,号春山,川沙六团人。为人慷慨有志略,曾说:“大丈夫当殉知遇,赴缓急,功在社稷,利及桑梓,乃不虚生天壤间负此七尺躯。
  ”他率领团练乡丁,多次击退盗寇;率众开挖长达90里的护塘外壕(即今东运盐河),南自南汇大团,北至川沙黄家湾,倭寇不易渡越,时人称其为“御寇河”、“备难河”。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乔镗带领父老乡亲,仅花3个月时间,就筑起了周长4里、高2丈8尺、基址宽3丈有余的川沙城墙。
  令人气愤的是,筑城时那些地方上有财有势者想方设法逃避负担,但乔镗铁面无私,得罪了他们,流言纷起,乔镗竟郁忿而死。乔镗的儿子乔木,宇伯梁,号之州,是位少年英雄,随父抗倭,曾率团丁击溃来犯西门之敌。
    父亲冤屈而死后,他发愤读书,于隆庆二年(l568年)考中进士,知安吉州,最后迁福建参议。父以子贵,朝廷封乔镗为奉政大夫、福建参政。后人铭记乔镗的功绩,在川沙城西门建造仰德祠,在城中一座石桥的北侧建造了石牌楼,人们对原来的桥名渐渐地淡忘了,改叫牌楼桥。
  后来乔木的儿子乔拱壁也中了进士,又在这里建造了“父子进士坊”。  乔姓为川沙显姓,城里有乔家港、乔家弄、乔氏宗祠等地名,故有“乔半城”之称。抗战时,进士坊上的“文武为宪”匾额被日军掠去,因为上面记有乔氏父子抗倭的事迹。
  “仰德祠”碑刻现存川沙公园。 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等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