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中的君子,小人,乡愿是怎么划分的

全部回答

2012-05-31

0 0
     “君子”一语,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目前比较主流的“君子”定义即孔子的定义,为人最完美的状态,而与君子对立的就是小人。   由于中国人思想方面虽然受道、法、墨各家思想影响,但是主流的思想还是儒家,因此,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不论此人形象如何,做了什么事情,只要行为初衷符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则可视为君子。
  相对应,行为初衷违反了这五条则视为小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冯道贡献很大,但是评价并不高。   至于乡愿,《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在孔子看来这一类人是伪君子,但是更多的可以认为这些人没有道德准则,是趋炎附势的愚民,本人理解抗日时期的汉奸则是这一类人。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