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历史学

南京古称有哪些?

全部回答

2012-04-19

1 0
    南京的古称很多,现在人们熟知的就有:冶城、越城(战国时期)、金陵(战国时期)、秣陵(秦汉)、石头城(三国)、建业(三国)、建邺(西晋)、建康(东晋、南朝)、江宁(晋、南朝、唐、宋、元、明、清)、上元(南朝)、丹阳(西晋东晋)、蒋州/扬州(隋)、归化(唐)、白下(唐)、升州(唐、宋)、集庆(元)、应天(明)、南京(明)、天京(太平天国)等等。
    那它们分别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哪些历史故事? 1、冶城 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朝天宫所在的冶山地区设冶炼作坊铸造兵器,其山被称为“冶山”,又叫“冶城”。
  据说在冶城山下还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剑池”。在南京历史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城的字眼,指得就是吴王夫差修筑的冶城,因而冶城又被誉为“南京母城”。   明朝人王恭作《冶城怀古》诗云: 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 野烧荒陵啼鸟外,青山遗庙暮云头。
   不过这里的冶城指的是现今福州,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2、越城 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  越灭吴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在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即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
  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此后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传。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3、金陵 南京第一个正式的称谓,也是最雅致的一个。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古代地方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最有名的就是“楚王埋金说了”。
    据说当时楚威王觉得南京“有王气”,甚恐,于是吩咐手下在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古称龙湾)埋金。《景定建康志》如此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
  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虽然流传最广,不过这种说法只是稗官野史,不足为信。  因为,“金陵王气”的提法最早也只能产生于三国时期。所以,楚威王不可能有“惧王气”而生出的“埋金”之举。
  更关键的是,“陵”作为“坟墓”义用时,只能指埋葬帝王的地方,埋金的地方是不能称陵的。由此可看出,“埋金说”是不成立的。 而比较科学的解释是“因山立号“说。  所谓“陵”,本意是“大阜”(也请安徽的同学帮忙解释下,阜阳中的阜,具体指哪座山,呵呵),即较高的山。
  在“因山立号”说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现在的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 《舆地志》说:“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  当时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
  在“金陵”之后加一个“山”字,已是后来的习惯了,古时应该就是叫金陵。钟山顶上的岩石泛紫色,类赤,所以称金陵,其名因山石颜色而来,而其实山上并无金矿。“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实是指铜的颜色,而非黄金。
  铜也称赤金,我们现在把纯铜称为紫铜。  这与后人称其为紫金山是一样道理。当然,如果要按现在的认识,就应该是“铜色之山”了。 在古代的诗歌中,金陵二字出现的频率极高,“金陵怀古”是怀古诗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品数不胜数。
  这里仅列出两首个人比较喜欢的: 入朝曲 谢眺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全诗明白如话,不作解释。有机会的话,建议你晚上从台城上城墙,步行到太平门,亲自感受月夜下湖边的柳色,倾听九华山上的风铃声,也许能体会到当年古人的感受。
    另外还有孔尚任的《桃花扇》。 桃花扇.余韵.哀江南 孔尚任 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也没什么地方要解释的。
  这首词接触的很晚,记得是在大学语文课本中才看到的吧。“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三句真的给人一种触目惊心,喘不过气的感觉。 4、秣陵 这个名字相对就要小家碧玉了很多。
    秣陵是秦始皇给南京起的名字,为什么叫秣陵呢?所谓“秣”,草料的意思,引申为喂马,大家所熟知的成语“厉兵秣马”中的“秣”,就是这个意思。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江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  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土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
    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现在的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今南京市区的秣陵路,南京市公安局就在那个地方。 这个名字和铁路关系还是蛮大的,上海火车站门口那条路就是“秣陵路”,大家应该有印象吧在文学上,秣陵出现的次数不算很多,比较有名的是李清照的《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健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此外《桃花扇》中也有: 山松野草带花桃,猛抬头秣陵重到。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5、建业/建邺/建康 接下来就到了三国时期了。  这个时候南京叫做建业,是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南京时起的新名字,意思就是建立基业。
   传说孙权之所以定都南京,还是被诸葛亮忽悠的,也就是“钟山虎踞,石头龙蟠,此帝王之宅也”。不过我总觉得孔明不是实诚人,让孙权跑南京建都,是方便自己占荆州吧,呵呵。建业二字后来改为建邺,再后来到了晋朝,为了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改称建康。
    所以,无论是“建业”,“建康”还是“建邺”都没写错。 古诗词中,可能是念着更加顺口,古人比较偏爱建康这个说法吧,比如辛弃疾有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6、石头城 下面出场的是南京的另外一大别称,石头城。
  如果朋友们在南京待过一段时间,大概都知道石头城其实就是指的是鬼脸城附近的吧。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南京。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
  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
    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
  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 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
  再到后来,流经这里的便不再是长江,而是秦淮河了。和石头城相关的诗词就太多了,最有名的是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唯一需要解释的词是“女墙”,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
    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在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们还能看到。《辞源》里是这么说的,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
  ”意思就是因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没有地位的,所以就用来形容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就是女儿墙这个名字的由来。  宋《营造法式》上讲的是:“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就是城墙边上部升起的部分。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写道:“只见女墙边虚所搠旌旗,无人守护。”这里的“女墙”一词,就是指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了望孔,用来了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
    后来,女儿墙又叫“睥睨”,指城墙顶上的小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一般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是在城墙壁上再设的另一道墙,是“城墙壁的女儿也”。《古今论》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
  ”由此可见,女儿墙不仅与窥人有关,而且还另有一个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词太过于瘪口,不如“女墙”含蓄,所以后来“女儿墙”叫法流行较广。   其次呢,还有萨都刺的《念奴娇.登石头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月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所谓吴楚呢,应该是“吴头楚尾”的意思,指江西安徽直到镇江这段长江流经过的地方。 7、江宁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称江宁县,这是南京又名江宁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和南唐在金陵地区设置上元、江宁二县,同治郭下。自此以迄宋,明、清,上元、江宁二县同城而治。简言之江宁县和上元县的县城就是江宁府(南京)城。
   比起“金陵”来,古人诗词中含“江宁”的并不多见。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 李白 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  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
  望美金陵宰,如思琼树忧。 徒令魂入梦,翻觉夜成秋。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因声玉琴里,荡漾寄君愁。 8、丹阳 秦始皇分天下(前221年)为三十六郡,其中有个鄣郡,郡名的由来和战国时期一个叫鄣国的诸侯国有关,那个连败叛军后降于项羽的大将章邯便是古鄣国的后裔。
    鄣郡的版图颇大,辖现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苏西南各一部,治在鄣县(今浙江安吉)。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高帝将鄣郡分给荆王刘贾的荆国。在平息了英布的叛乱后,已阵亡的刘贾的封地给了吴王刘濞,在七国之乱中虽不是主战场但郡治鄣县还是遭到了较大的破坏,于是鄣郡在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间改称丹阳郡后郡治就搬到了宛陵(今安徽宣城)。
    此时的丹阳郡地域有记载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的广大地区,下辖十七县。此后的二百年间丹阳郡变动不大,直至三国吴孙权于建安十三年(208)首次分出了个新都郡后,丹阳郡被一分再分越来越小。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连郡治宛陵一起又分了个宣城郡出去,丹阳郡治迁至建邺(南京)。  南朝开始宋时尚余九县,后来肖梁时又分出了个南丹阳郡,丹阳郡自己仅辖三县(建康、秣陵、同夏),陈时南丹阳郡被废,区域再次调整,丹阳郡一出三进(建康、秣陵、江宁、曲阿、费),这个曲阿就是后来的丹阳县,这也是丹阳县(今丹阳)首次并入丹阳郡,值得一提的是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二位爷的老家就在丹阳县。
    所以,南京从西晋惠帝开始一直到南陈,一直都在丹阳郡的治下。 9、蒋州/扬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春,隋文帝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小朝廷──陈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废丹阳(原名丹杨,因避隋炀帝讳,改“杨”为“阳”)郡,置蒋州。  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作耕地,以免被人占领继续称帝。
  这样,建康只剩下小小的石头城作“蒋州”的州城。 送李长史纵之任常州 戴叔伦 不与名利隔,且为江汉游。 吴山本佳丽,谢客旧淹留。 狭道通陵口,贫家住蒋州。
     思归复怨别,寥落讵关秋。 隋大业初改蒋州,後名丹阳郡。扬州初治蒋州,後以江都为扬州。所以南京古称中亦有“扬州”的说法。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其典出自南朝宋人殷芸所撰《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  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上扬州”指当宰相。六朝时以扬州刺史为宰相之职,所以“上扬州”即指担任扬州刺史,也就是当宰相。
  “腰缠十万贯”是说富之极,“上扬州”乃谓贵之极,“骑鹤”就是成仙极乐之极也。 10、归化 “归化”是因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归降唐朝而得名,取“被感化而归顺”之意。  杜伏威原为隋末的江淮起义军领袖,后来唐朝秦王李世民招降了杜伏威。
  杜伏威的降唐对唐朝统一全国是十分有利的,为鼓励这种归唐的行为,在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将杜伏威所居的丹杨(今南京地区)改为“归化”。杜伏威后因部将反唐受牵连于624年被毒死在长安,第二年归化被改为金陵。
    唐太宗即位后,杜伏威得以平反,贞观七年(633年)又将金陵复名归化。 11、升州 唐初,杜伏威、辅公祏义军占据丹阳郡(含今南京),归顺唐廷。但杜伏威入朝后被扣不返,辅公祏遂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权。
  唐平江南,置升州(升州此为贬义,升是小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意为弹丸之地)。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与李白恰恰相反,王安石做了一首《离升州作》,其情其景凄惨凄清。 相看不忍发,惨澹暮潮平。   语罢更携手,月明州渚生。
   12、白下 “白下”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因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在这里住过而称白下。白公胜是春秋时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封于白地,便以白为姓。太子建因遭谗而带着儿子逃往宋国避祸,后又奔郑国,被郑人杀害。
    公孙胜在父亲死后,便与伍子胥一起逃难到吴国,住在今南京地区,后人便称此地为“白下”。楚平王死后,白公胜回楚国当了巢大夫,为父报仇,自立为王。第二种说法是,因东晋在白石陂筑垒,后人又在此筑城而得名。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历阳内史苏峻叛乱,荆州刺史陶侃率兵6万来解救京师。  陶侃组织大军讨论作战方案,不少将领都说在查浦(石头城南)筑垒为好,只有部将李根说:“查浦地下,又在水南,惟白石峻极险固,可容数千人,贼来攻不克,灭贼之冲也。
  ”陶侃采纳了他的意见,“一宿而垒成,贼大惊。”苏峻带1万多步骑兵四面围攻,久久不能攻克。苏峻于白石陂(覆舟山东北)被官军李阳所杀,苏峻之乱被平定。  这里的白石陂,地点在今金川门外狮子山一带。
  唐武德九年(626年),改金陵为白下县,移治于白下城,所以白下就成为金陵的别称。 秋柳 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消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王士祯号渔洋山人,清代济南府新城县(今淄博市桓台区)人。
  曾任刑部尚书,博学多才,成为清代文学领袖。他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22岁时,在大明湖南岸天心水面亭与诗友集会,时值夏历八月,感西风衰柳之摇落,赋律诗《秋柳》四章。  造语含蓄典丽,有意象朦胧之美。
  一时文人和者甚众,而且影响大江南北,甚至闺中妇女也遥相和作。《秋柳》诗以隐喻手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明王朝的怀念,对现实的不满。全诗又多用南朝士女流落的典故,在当时有很大的震撼力。以至爱国学者顾炎武也亲自和作,以表同情。
   白下 顾炎武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13、上元 “上元”来源于年号。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据史料记载:“上元元年,刘展陷?N州,二年废江宁县,置上元县,隶润州。
    ” 14、集庆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下江南及建康府治开省,大德元年,益都新军万户府自宁国移镇建康路。天历二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这就可能是集庆成南京别称的原因。
   南乡子.送李仲先还集庆 唐桂芳 社雨燕交飞。不解行人有别离。  明月凤凰台上酒,堪思。天阔云昏海树低。风正一帆迟。帘卷芙蓉江上移。去去霜台消息近,谁知。
  满眼江山。 15、应天/南京 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集庆之战),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但是,在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同年就把“应天”改为了“南京”(称南京、北京的同时亦称应天、顺天),这是古金陵称为南京的开始,也就是说,“应天”是朱元璋即皇帝位的前两年改的,当时应该算是元末,并不是明初。
     16、天京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人数增至五十万,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谓之“金陵小天堂”。 七律.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 古今多少苍茫事,前车历历未能忘。
   鸿门宴上宽纵敌,乌江边头何仓惶。   秀全空坐失良机,天京终于烟灰场。 急世英雄行大劫,莫顾尘界百创伤。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历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历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