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哲学

儒佛道的区别。

儒佛道的区别。

全部回答

2009-10-18

1 0

    儒家由道德(即是非)的进路来了解本体界,所谓心只是是非,只是非就尽了心,这里心是形而上的。但儒家主要有两路: 1,心为气,性为理。即朱子,王夫之一路,心和性是主客关系,人只能在心上用工,由于心性不一,心和性永不能为一,所以导致了此系把孔子抬高为圣人(虽未明说),而其它人只能为贤人。
    如朱子对孔子每事问的解释是孔子会而而故意问,以示谦虚,此即表明孔子无不知,无不能,而人谁能无不知乎? 2,心性为一,皆为体,为形而上。即陆王一系。此为儒学正宗,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平常所谓满街圣人即出此。
  儒家只此两系。 释家由缘生的进路来了解本体界,认为物无自性,空即色,色即空。  (注意此处空非空气或一无所有,此为顽空)空为空所执之意。佛家大都认为人人有佛性,甚至无情有性,只有唯识宗除外,一分无性即出此宗。
   道家由无为,无用的进路来了解本体界,认为人本元气而生,自有真性,只要不被打搅,亭之毒之,皆可为真人,即使被后天所打搅,经过修炼,复性报朴,亦可为真人。   此为儒释道耶义理区别之大较,至于天堂,地狱等问题,乃方便法门,如了解义理,自莫逆于心,不多谈。
   原创作品,欢迎浏览! 。

2009-10-23

362 0

     在下曾回答另一“中国古代哲学讲什么”问题,其中说儒佛道区别甚明,今亦整体抄录过来,以与诸位共切磋。 若论中国古代哲学似就不能不一同提到儒、释、道。但区区尝在另一处曾自儒学角度试图说明“哲学为何”的问题,如今看来,其中的主要意思,似亦正可以之来尝试回答本问中“中国古代儒学讲什么”的问题。
    姑先移置至此: “依儒学,哲学就是解决宇宙、人生诸大根本问题的一门学问。因其事关宇宙,故必求究知宇宙实体,亦即本体。因其事关人生,故其亦与修为有关。所以在儒家,长久以来,研习儒学,首先就是为了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而近人尝有语谓儒学为‘成德之教’,理由也就在此。   “宇宙,人生,初非截然为二,而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儒家常说的‘天人合一’即此理。所以在儒家,宇宙论与人生论,乃至知识论,原不可截分,而皆统一于究极至实体的宇宙论。
  由此,儒家才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命之谓性’,‘人之初性本善’等等说法。   “依西哲传统,哲学似首先是为‘爱智’。但依儒学,哲学是智慧之事,而亦是生命之事,说到底则更是本体之事。
  张载尝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疑,在横渠先生,此诸伟抱负皆属儒学之事,而显然亦皆属哲学之事也。” 既引上段过来,则对释、道亦不得无说。  就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佛家主旨在“出世”,道家主旨则在“避世”,而皆不同于儒家之主旨在“入世”,此说得之。
   佛家主出世,在根本上似因为他们观“世法”亦即万物为“无常”,为“空”,而“人生”亦缘起于“无明”,为“苦”,所以他们在“世法”问题上求“证真如”,在“人生”问题上则求舍“此岸”而渡“彼岸”。
     道家主避世,在根本上似因为他们确实也在关注宇宙本原问题,但其所证入的“道”,或者“道体”,亦即实体,似只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巨大得无法抗拒的莫测力量,所以他们只求消极避世,以合于此“道”,亦即“道法自然”,而不事人事,不事人为,以人为为穿凿。
  庄子指穿牛鼻、套马首都是人为的且违背自然、违背大道之事,就是要表达这一层意思。   儒家主入世,在根本上则因为他们真正穷极宇宙本原,深知宇宙本体也就是我们自身的本体,所以我们人人都可作自身的主人翁,存心养性,澡雪精神,既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亦成为一个于家庭、于国家、于天下有用的人。
  《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人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儒家学问境界的一个总括。
     所以儒、释、道三家人生论上有分歧,其根源乃正在于其各自对宇宙实体的体认有正、有偏,有得、有失而已。 须得讲明的一点是,上诸说皆为黄冈熊十力先生所持,而亦正皆为区区所深然之者。
   。

2009-10-21

330 0

儒是反思想,佛是正思想,道是反正思想。

2009-10-16

359 0

    佛:万法皆空! 道:无为而治! 儒:仁礼安邦! 为什么呢? 因为佛家认为大千世界都是由众生业力所造,所以我们所在的世界都是虚无的,变化的。故而佛家提倡:看破,放下。
  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而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讲究以阴治阳,所以提倡“无为而治”,如《道德经》里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 儒家在中国最兴盛,高手很多,就不班门弄斧了!总而言之因该是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为什么我说仁礼安邦呢?孔子说过,如果一生用一个字来修持的话是“恕”,这说明孔子很看重宽恕,这不就是仁吗?“礼尚往来”,这个是的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思想当然也要概括进来。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哲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哲学
考古学
传播学
伦理学
管理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哲学
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