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谈谈王昭君?

揣摩一下王昭君的心理!!!可从感情方面、家国方面谈谈大家的看法!

全部回答

2009-02-17

0 0
    昭君是以一个良家子被选入宫,为了个人,也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自愿充当汉族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的匈奴,肩负起朝廷交给她的为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关系的重大的政治使命。
  为了完成她的使命,她不仅在匈奴安心生活,而且不惜忍受一定的委屈 (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的长子)。  在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的关系上,不仅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还给予汉匈两族留下深远的影响。
  因此她的出塞是一件富有历史意义的事。她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她的形象是光辉的。 但是,野史中对于昭君事迹的记载,与历史的真实出入很大,应该注意把它和正史 (信史)的记载区别开来。  东汉末年,蔡邕在《琴操》一书中,委托昭君写了一首《怨旷思惟歌》(后人称为《昭君怨》),哀叹自己离乡背井,远嫁异族。
  而南北朝时梁朝的吴均,在《西京杂记》一书中,更凭空捏造出一个画师毛延寿,说是因为昭君不肯给他贿赂,故意把昭君的容貌画得丑陋不堪,以致多年,得不到元帝的召见。  由这个故事引伸,后来元代的剧作家马致远,在《汉宫秋》杂剧中,进一步描写毛延寿的阴谋败露,元帝与昭君双方发生了爱情,毛延寿畏罪逃至匈奴, 把昭君的画像献给匈奴单于,单于遂率领百万雄兵入侵边境,指名要索取昭君为妻。
  元帝迫不得已,只得忍受屈辱,将昭君嫁往匈奴。昭君行到黑河,投水自杀而死。  除了《汉官秋》是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外,《琴操》与《西京杂记》所记,都与昭君的真实历史面貌不符。 。
  

2009-02-17

56 0
王昭君没那么伟大,之所以自愿出塞,是因为如不这样做,就要默默无闻地老死汉宫了。自古以来,类似下场的女子车载斗量,所以她和亲匈奴,也是为了离开那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皇宫。 后来再下嫁匈奴之子,是因为当时的匈奴风俗就是如此。也不只是她这样,历史上另一位有名的和亲女子-刘细君也是这样。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文学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文学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