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求一篇作文 今晚就要!!帮帮忙
——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情况分析
昨日,刚刚参 省高考作文评卷归来的俞发亮老师,向本报独家提供了全省获得“最优”的11篇作文,以及他对于此次评卷的一篇分析报告。
俞老师是厦门教育学院中教室语文科主任、省语文学会副会长,担任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阅卷作文大组副组长。 他说,这些“最优”作文,是经省评审组集体评议确定的,并已报送国家教育部汇编。经查证,本报《教育周刊》优秀小作者、我市双十中学考生程微子的作文《至圣》跻身其中(此文已刊登在昨日本报第5版)。本报今日刊登的另外10篇“最优”作文(未作改动),如属于我市考生之作的,请考生及学校速与本报联系,以便刊发后续报道。 同时,希望俞老师...全部
——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情况分析
昨日,刚刚参 省高考作文评卷归来的俞发亮老师,向本报独家提供了全省获得“最优”的11篇作文,以及他对于此次评卷的一篇分析报告。
俞老师是厦门教育学院中教室语文科主任、省语文学会副会长,担任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阅卷作文大组副组长。
他说,这些“最优”作文,是经省评审组集体评议确定的,并已报送国家教育部汇编。经查证,本报《教育周刊》优秀小作者、我市双十中学考生程微子的作文《至圣》跻身其中(此文已刊登在昨日本报第5版)。本报今日刊登的另外10篇“最优”作文(未作改动),如属于我市考生之作的,请考生及学校速与本报联系,以便刊发后续报道。
同时,希望俞老师的此篇分析报告,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考生也有所启发。
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把作文自主权
还给考生
2004年,我省20多年来首次自主命题的高考语文试卷,总体上,既达到了平稳过渡的目标,又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作文题,成了全卷的一大亮点,在今年全国14份高考语文试卷中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1。书卷味浓,引导学生读书的倾向鲜明。五个文化人,五个文学形象,文化的含量高,考查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和思维探究能力,让考生在与历史(现实)人物或者文学形象的对话中,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2。开放性强,提供学生写作的空间广阔。作文题所列的十个人物(文学形象),不必说像一座巍峨高山的孔子,不必说像一片浩瀚大海的鲁迅,其中任何一位都可以引出无尽的话题。历史和现实人物,他们不平凡的人生与杰出的成就永载史册;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和丰富内涵,留给读者无穷的解读,试题给了考生无比广阔的施展天地和写作空间。
题目本身不带有任何主题思想的暗示,十个人物中,命题者特意选入了尚有争议的历史名人曾国藩和文学作品的中间人物冬妮娅,体现了试题包容、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真正把立意的自主权还给考生。选用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文体均由考生自己选择。
3。平实明了,突破话题作文题的一般形式。题面清晰明白,不枝不蔓,“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开门见山,省略了“材料”或“引语”,避免了以往试题“材料”可能给部分考生造成的思维定势。
形式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话题作文题的一般结构(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
这道作文题本身,无理解的障碍。面对它,考生不存在审题的困难,每位高中毕业生都有话可说,都能够找到自己熟悉的话题。
作文写法多姿多彩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考生能够扣紧题意,按要求作文。根据不完全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写法。
1。人物评论、文学评论,随笔、杂感、读后感,或者整体评价,或者就人物的某一点进行分析。
例如——
写孔子:《古来圣贤第一人》、《孔子的中庸》、《孔子与耶稣》;
写苏轼:《穷则独善其身》、《冷月祭诗魂》、《苏子的出世与入世》、《苏轼与佛教》、《一蓑风雨任平生》、《苏轼:心胸如海》;
写鲁迅:《江南水乡走出的民族之魂》、《把爱写在胸膛的男子》;
写薛宝钗:《冷眼看“雪”》、《含泪的玫瑰》、《莫把“心计”当“智慧”》;
写曹操:《一代奸雄——曹操》、《千秋功罪任评说》;
写宋江:《宋江归顺错在哪里》、《虚伪的典型》。
2。从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的某一点生发开去,进而联想、类比,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例如,《挫折成就人生》(写霍金)、《美在豁达》(写苏轼)。
3。从“我”(考生自己)与人物关系的角度,同历史人物、文学形象展开对话,如《感谢恩师》(写孔子)、《鲁迅伴我成长》、《我心中的太阳》(写鲁迅)。
4。编述人物故事,虚构新编故事。有的根据某个人物曾经历过的一个真实(或传说)片断(逸事),加以想象补充,演绎成生动的故事,如《苏轼赤壁泛舟》、《电影室里的风雷》(写鲁迅)、《婚夜泪成行》(写薛宝钗);有的设想历史人物复活来到今天,时空的反差及现实的变化,陡然产生悬念、故事,如《曾国藩巡湘江之现代版》、《鲁迅复活》。
5。人物独白,第一人称自叙、自辩的写法,如《曾国藩自叙》、《宝钗的独白》。
考生所采用的文体(语篇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叙述类文体(叙事性散文、小说、故事、传记),论说类文体(评论、随笔、杂感、读后感、演讲稿、议论文、议论性散文),还出现了诗歌、戏剧、相声,电视节目(实话实说、嘉宾有约),新闻、日记、书信、试卷(文学知识试卷、心理测试试卷),申请书、实验报告、答记者问、读书札记、听课笔记、征文启事、招生简章、个人履历表、广告、图书海报、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病历、体检表、说明书、就诊报告书、审判书、起诉书、网页设计……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广博的见识和活跃的思想。
孔子成产品 霍金成美女
不过,我们也遗憾地发现答卷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1。 知识面窄,读书粗心,知识错误。例如,孔子写了《孔子兵法》;苏轼与唐婉凄惨地婚变离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苏轼的名言;曾国藩镇压陈胜、吴广;《背影》、《匆匆》、《骆驼祥子》是鲁迅的作品;鲁迅在民国时期被“四人帮”迫害;霍金,有的说是美丽的姑娘,有的说是吸毒者,有的说是文学家,有的说是黑人解放运动的领袖……
2。
创新异化为猎奇,文体意识淡薄,写作态度轻率。故事新编、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允许合理的想象虚构,然而应该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和社会时代的背景,从原作品提供的空间出发;而不能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
有的考生不顾实际地编写鲁迅历经艰险为共产党运盐,把其他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嫁接到鲁迅身上;更有甚者,一篇《鲁迅的遗书》,把鲁迅写成守卫边疆的小战士,在一次巡逻途中遇到雪崩,为了营救战友不幸牺牲;一篇《QQ情缘》,竟然杜撰了鲁迅与冬妮娅在网上相识、相爱、相约、相见的故事。
文体自由选择,但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哗众取宠,忽视内容的充实,如一篇题为《产品说明书》的作文,竟把孔子当作产品来介绍。有的考生采用当代抢眼的广告形式,但没有进一步斟酌思考:广告这种带有夸张、诙谐色彩的文体,是否适合表现严肃的主题、赞颂崇敬的名人?以致不少考场“广告”,形式似乎富有创新,然而掩盖不了内容的虚无、思想的苍白。
文体可以自由选择,但既然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应当按照该文体的特点要求来写作,一篇考场作文题为《四幕剧》,全文分成四段,依次冠以“第一幕、第二幕……”但是没有人物对话,而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有其名(剧)而无其实。
这些作文反映出部分中学生思想幼稚、思维简单、阅读匮乏的缺陷,反映出他们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误将低俗视为幽默,错把瞎编当作创新。
3。泛泛而谈,在一个平面上滑来滑去,缺乏层次,没有深度;或者文章松散,缺少凝聚全文的中心(关键词)。
这两类作文,作者都未能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口,思维、认识肤浅,内容空洞,套话连篇,叙述呆板,只作一般性的人物介绍,没有具体的事件、典型的细节,缺少中肯的议论(感想、分析、评价);其题目往往大而空,例如《论孔子》、《关于鲁迅》、《读鲁迅先生》、《水浒》。
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思维与语言训练,强化学生作文的基本框架和表达逻辑。
4。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较少,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判断严重缺乏。报刊转载的2001年法国高考作文题令我们汗颜,思辨性逐渐成为近几年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写作测试的主旋律。
虽然一些考生的作文,也不同程度地运用辩证的观点,较全面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曾国藩,解读曹操、薛宝钗,例如《照海倚天》(写曾国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写曹操)、《人生的无奈》(写薛宝钗),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两极简单判断明显比往年少了;但是,就整体而言,充分的说理、逐层的推论、辩证的分析依然是中学生的弱项,必须引起我们(包括人文学科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
5。虽然今年作文题的写作范围如此宽泛,题意如此明白;但是,还有约百分之一的作文偏离题意,竟然选择了题目中“十个”以外的人物作为话题。这说明小部分考生审题的意识与能力不强,或者在考场上过分紧张,心理不够镇定。
检讨作文教学
的偏差
阅卷中,另一些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其一,作文题中十个人物(文学形象),绝大多数中学生对鲁迅最熟悉,在中小学教科书里读过他的作品最多,因此考生选择他作为写作话题的也自然最多;然而,写得生动深刻、具有文采的却很少,大多人云亦云、内容浅薄、思路滞涩、行文呆板。
在他们笔下,鲁迅总是一位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圣人,近乎是一尊“神”;在他们心里,敬仰鲁迅,但并没有走近鲁迅,亲近鲁迅。个别考生说:“我不喜欢鲁迅。”“鲁迅的书我讨厌……等到以后到无人岛上再去读它。
”这说明学生并非真正不喜欢鲁迅,而是对鲁迅文章中“半文半白拗口的语言,晦涩难懂的字眼,模糊不清的含义”难以弄懂,对鲁迅的复杂深邃的思想不易理解,这样,鲁迅的作品反而成了他们阅读和考试的难题、负担;并且,中学教材、教参对鲁迅的解读相对落后于学术界,甚至图解、神化鲁迅,给他贴上各种耀眼的标签,造成学生对鲁迅产生“心理距离”。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地反思,检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偏差、误区。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从大学一年级新生中亦发现了这个问题,曾在有关文章里作过论述。
相比较,一些以苏轼、曹操、薛宝钗为话题的考场作文,写得较有特色,闪烁着考生思想的火花、矛盾的交锋和论辩的才气。
这可能与话题(人物)的多义性、可辩性有关。
其二,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引导学生喜爱阅读、善于阅读,是语文教学务必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如何在各科练习如山似海的环境中,开展系列、有趣的读书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 们的书卷气,让他们在名著经典中接受熏陶,值得每位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
其三,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任务。高考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各种表达方式,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才能够应对各种作文题型,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如同往年,今年作文中暴露出来的考生语言表达基本功仍然不尽如人意,语句不通顺、常用字错误令人吃惊,还有不少高中毕业生并没有真正达到“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
眼下网络文学、快餐文化的影响和外语的渗透愈来愈严重,“拯救中文”的呼声并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余光中说:“汉语才是我们民族的根。”中学生规范地运用汉语,本身就是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目前全国中小学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课程改革,语文科千万不可因为强调了“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开展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的传统不能丢,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加强;固然,应当科学、得法、有效。
。收起